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困境应对与高质量发展前瞻

2021-11-22张晓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旅游体育疫情

张晓磊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450046;2.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438)

己亥岁末,庚子之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蔓延大江南北,席卷全球。在全民居家抗“疫”、赛事停摆、交通管制等情形下,以体育赛事游和体育参与游为主体的体育旅游产业线下场景流量几乎陷于停滞,体育旅游产业遭遇历史寒冬。面对疫情,体育旅游行业一方面要坚守防“疫”底线,履行抗“疫”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潜、积极自救,深刻认识疫情引致的行业蝶变。疫情之下,身心创伤所激发的大众健身意识深度觉醒,正在重塑人们对运动、免疫力、健康的深刻认知,并由此触发体育旅游消费新升级。更加注重健康、安全、生态、智能的消费诉求将对我国体育旅游行业形成有力倒逼,重塑体育旅游生态价值链。因此,疫情对体育旅游行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亦在加速行业的迭代升级;展望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精准服务人们的体育旅游新需求,优化升级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引领体育旅游消费升级,以此加速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1 疫情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

1.1 体育旅游经济遭受强烈冲击

疫情对我国产业产出水平的负面影响明显,其中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产出水平降幅较大[1]。体育旅游业具有天然的敏感性。任何非常规突发事件都足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旅游业造成毁灭性打击[2]。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环境敏感型与人群集聚型的体育旅游业成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以体育赛事游和体育参与游为主业态的体育旅游产业遭受严重冲击。根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按2019年各类滑雪场的滑雪人次增长率保守测算,仅冰雪旅游一项受疫情影响造成的损失就在66.8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果考虑其他可能发生的损失,整个冰雪旅游市场损失将超过80亿元人民币[3]。而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6.63 万亿元,同比增长11%[4]。若无疫情,按照2019年旅游行业增长率测算,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应为7.36 万亿元左右。另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体育旅游发展报告》,体育旅游在旅游市场中占比为5%[5]。2003年“非典”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损失约为30%[6],由于旅游经济体量、发展周期、经济结构以及疫情影响范围和时间等因素发生变化,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2020年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更加严重[7];因此,保守估计2020年体育旅游业因疫情造成的损失至少在1 100亿元以上。但此次疫情对旅游经济的冲击是阶段性的,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8]。近几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一直保持着30% ~40%的快速增长[9],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背景下,体育旅游需求短期的积聚以及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将使体育旅游产业复苏和振兴呈现出强劲韧性。

1.2 体育旅游供给侧面临严峻挑战

疫情对各类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程度存在非均匀性:在供需两侧冲击中,供给侧冲击的影响要远大于需求侧冲击,供给侧冲击是主导影响路径[10]。受疫情影响,我国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关门倒闭问题[11];以线下体验和聚集参与为特征的体育旅游业遭受冲击尤为严重。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中度不高,行业内新创、中小微企业居多,不同程度上面临资金不足、创新缺乏、产品同质、专业人才匮乏、市场影响力小等问题,普遍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验。尤其是很多企业本身就处在非常紧张的现金流平衡里,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营收断崖式下跌,无疑将给众多的体育旅游企业资金链造成致命打击,部分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低而冻毙于风雪在所难免。1)以各种票务和产品代理商以及在线旅游(OTA)等为主的渠道型体育旅游企业受损严重。首先是出游计划取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特别是体育赛事游门票预售退改签过程中,短期内需要垫付的巨额退票资金致使现金流压力陡增;其次是上下游体育旅游企业间遭遇“体育旅游停摆”事件后,因减损金额“不满意”或其连带纠纷导致的企业资金链风险波及整个产业链;再者,未来一段时间内营业大面积萎缩而带来的成本支出和现金流压力,将致使部分中小体育旅游企业面临歇业、关门的困境。2)以体育旅游主题公园、体育场馆、演艺项目等为主的资源型体育旅游企业资金压力陡升。由于大多为重资产投入企业,疫情期间项目关停的设备维护费用、人员工资、财务费用、税费等仍持续发生,导致企业资金压力巨大。3)以体育旅游咨询、品牌营销、运营托管等为主的轻资产体育旅游服务类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疫情影响,体育旅游企业业务萎缩和员工职业发展受限,进而可能造成企业骨干力量人才流失,势必会对企业的业务承接和交付能力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此次疫情过后,遭受重创的体育旅游行业不可避免迎来产业链震荡、并购重组、集中度提高、技术革新、业态升级等一系列产业调整,体育旅游行业将面临史上第一次大面积的行业洗牌。对中国体育旅游产业而言,突发的疫情不仅是一次冲击,更是一场考验,亦成为体育旅游企业淘汰、升级的加速器,有助于消解由于体育旅游经济过热而导致的产业内在素质不高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1.3 体育旅游需求侧受到显著制约

旅游意愿是旅游者在了解、接触、享受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对其认知、判断、评价的内在心理状态,其本质是感觉器官对旅游特征认知反应的社会心理现象[12]。旅游意愿作为旅游需要形成和产生的前提,对旅游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疫情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恐惧和压力,进而制约人们的出游欲望和动机,人们的旅游意愿随之降低,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普遍降低或停止[13]。基于线下聚集参与、体验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锐减在所难免。

疫情期间,“不接触、不聚集”成为全民抗“疫”的一种社会共识,人们外出旅游、聚会等消费支出大幅下降[14],体育旅游需求被严重抑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存在一个发生、发展、拐点、然后快速下降、消灭的过程,这一过程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都将不同程度地在人们心理上投下对户外聚集行为的阴影。即使在疫情消失初期,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人们对于需要近距离与陌生人接触的体育赛事游、空间相对封闭的体育参观游以及疫情较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出游都会顾虑重重。《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2》的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71.5%的受访者选择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再外出旅游[15]。对河南省城镇居民的出游意愿调查显示,有67.60%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3个月内没有出游计划,其中安全因素占到45.62%[16]。因此,疫情结束后人们基于安全考虑对体育旅游需求的释放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然而,这种影响具有短暂性以及可逆性:疫情之后,基于长时间居家隔离的压抑心理,游客出游意愿明显增强,短期内会出现旅游半径较小的周边游旅游高峰[17]。由于体育锻炼在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抵抗病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疫情将激发民众的体育参与意识[12]。研究表明,疫情对体育旅游者行为意向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疫情后体育旅游者更倾向于选择参与型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18]。

2 体育旅游业在疫情冲击下的应对与升级

2.1 加大政策对冲力度,优化提升体育旅游的营商环境

疫情之下,为了加快国内企业复产复工,助力经营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国家各部委、各省市相继出台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社保延缴等各项纾困解难政策,最大限度对冲疫情影响。作为新兴业态的体育旅游产业,在遭遇疫情冲击时更需政策关怀。1)体育旅游企业要积极对接国家对企业的纾困解难政策。作为融合业态的体育旅游企业应积极横向对接体育行业、旅游行业两大领域的专项扶持政策以及税务、财政等部门的优惠、支持政策,尤其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同时,应积极纵向对接国家和地方各级支持政策,用足用好税费减免和各种金融、社保、劳资支持以及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等一揽子政策。2)加大各地创新性政策制定。支持各级地方出台针对体育旅游企业的专门性扶持政策,尤其是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体育旅游企业应加大融资支持、降低用电用气价格以及带薪休假等政策创新。3)增强对冲疫情政策的有效性,继续加强制度供给。研究表明,利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障市场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对减缓疫情负面影响作用最显著和广泛[10]。因此,应继续加大体育旅游企业专项再贷款投放规模,并向体育旅游中小微企业倾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此外,由于财政政策“稳就业”的先导作用,未来应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扩大增值税减免范围[10],以促进体育旅游企业“稳就业”。鉴于当前世界疫情仍处于胶着阶段,国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体育旅游业依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各级、各类顶层设计应继续加强制度供给,正确认识从“短期救助”到“中长期恢复与促进”的政策选择,不断优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2.2 积极推动协同治理,充分发挥体育旅游行业协会纽带作用

疫情之下,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的行业协会应在开展市场调研、行业自救、企业互助、协调处理纠纷、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引导消费预期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19]。1)强化体育旅游行业协会信息枢纽作用。行业协会应构建政府、体育旅游企业以及消费者等之间的信息传达、沟通交流平台;及时、准确发布疫情、防控、产业扶持政策等信息,引导体育旅游企业做好已出行游客的监测和防护,未出行游客的退费、退订,滞留异地游客的接待与安置;同时,通过多渠道问卷调查,及时掌握体育旅游企业面临的困境与诉求,消费者在居家抗疫、疫后恢复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形下的体育旅游需求等信息。2)充分发挥体育旅游行业协会纽带作用。体育旅游行业协会应及时梳理、掌握行业受疫情影响情况,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协助政府精准帮扶;通过积极构建体育旅游企业命运共同体,分享专业智慧,共谋产业复苏与振兴之策;充分利用平台经济发展契机,深入研究本领域在疫情期间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分区分级为本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恢复生产秩序做好服务[20],引领体育旅游行业互助、重拾信心、共克时艰。3)强化体育旅游行业协会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监管作用。目前,全球疫情大流行依旧处于高峰,国内仍有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疫情暴发的风险存在。体育旅游行业协会应积极联动各级管理部门加强体育旅游宣传教育,按照分区分级原则严格执行防控为先,实行限量、有序开放,坚决杜绝恢复开放期间出现“补偿性消费”引起的大量游客聚集、拥挤现象,做到限量开放、有序开放,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2.3 人力资源提升与“流转”,努力缓解疫情冲击期间体育旅游就业压力

疫情对就业的冲击要大于对GDP 的冲击[10]。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最新数据,香港2020年2 至4月的失业率上升至5.2%,其中与消费和旅游相关行业合计的失业率升至9%,超过15年以来的最高值[21]。体育旅游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疫情对体育旅游就业影响很大。疫情期间,大量的体育旅游企业员工处于停工状态,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面对疫情造成的用工停滞:1)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提升计划,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体育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疫情带来的时间窗口,对员工进行远程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优化服务流程,弥补经营短板,保持工作连续性,积极实施企业对内自救措施。2)积极拓展人力资源“流转”渠道,缓解企业运营成本压力。体育旅游企业可将停工期间人力资源短期“流转”到疫情期间其他劳动力需求激增的行业,以积极应对人力资源闲置的困境。阶段性人力资源“流转”的共享人力机制作为体育旅游企业对外自救的应急之措,可以逐步完善发展成熟,成为创新的用工模式,既有利于破解体育旅游企业人力资源使用季节性失衡的难题,也可应对未来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2.4 积极谋划升级之路,探索疫情防控常态下体育旅游新模式

体育旅游业在盘活疫情期间企业存量的同时,应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深挖企业增量,创新发力,积极谋划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体育旅游业的升级之路。1)实现员工角色转换,拓展体育旅游企业服务边界。通过线上成熟运营系统业务场景支持,将具有丰富体育旅游经验的人员转换为线上体育旅游顾问,为游客提供专业的体育旅游技能指导、体育旅游项目推介等线上服务,使得企业员工迅速完成对线下产品的推荐以及后续流程导入,以此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补充现金流,缓解疫情对体育旅游企业的冲击,进而拓展企业传统服务边界。2)强化线上产品研发,重塑体育旅游产品表达。通过不断创新体育旅游线上产品,丰富体育旅游新业态,利用高频电商需求弥补线下低频体育旅游需求,对冲疫情影响。例如因疫情延期的武汉马拉松“线上跑”获得全国逾千万人的关注,吸引了25 万跑者参与,武汉以外的跑友超过七成,充分体现了体育旅游新业态的活力[22]。3)推进数字化营销,提升企业私域流量。加快构建、完善线上营销平台,创新线上市场营销方式。针对线上市场供给特点,多渠道、多维度整合市场宣传营销资源,强化体育旅游线上产品的吸引力和互动性,通过培养体育旅游者的消费习惯、提升其价值认同,增强消费黏性,提高体育旅游消费者的忠诚度,为疫后体育旅游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质扩容奠定基础。

3 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瞻

3.1 线下、线上融合发展驱动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疫情期间,人们原本基于线下体验和集聚观赏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被遏制,转而对线上体育旅游信息和内容的依赖程度迅速提升;而此时线上体育旅游产品与服务却相当匮乏,市场回应乏力。体育旅游线下供给低效与线上供给短缺矛盾凸显,折射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失衡的弊端。由于参与、体验的消费特征,体育旅游行业前期过多依赖线下实体资源,对线上运作布局投入的匮乏和相应运营基础保障能力的欠缺,使得体育旅游产业难以在短期内通过线上运作模式有效回应市场诉求、平衡收入。反观疫情期间网络化、数字化的产业形态和模式则优势尽显。据统计,某体育转播平台在春节疫情期间的场均观赛人数同比增长151.4%[23]。网络消费口碑增强,从更广阔的层面得到民众认可和使用[25]。因此,加速体育旅游行业互联网基因植入,快速积累并精细运营线上体育旅游资产,弥补体育旅游产业线上发展之短板,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1)拓展体育旅游运动知识、技能的线上培训,为线下体育旅游参与、体验奠定基础。由于体育旅游诸多项目如漂流、滑雪、攀岩等都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线上体育旅游知识、技能培训大大提升了参与体验,有效引流体育旅游线下市场客源。2)通过线上体育旅游信息咨询、个性化需求定制,实现线上体育旅游业务知识付费。线上场景为体育观赛游的各类比赛项目观赛知识讲解,体育参与游的徒步路线设计、露营目的地选择、运动装备配置等体育旅游先导性消费提供了更大空间。3)通过体育旅游数字化场景感知、运动社交沉浸式的情境化体验等线上体育旅游业态创新,打造多元化体育旅游消费场景,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旅游需求,有效推动体育旅游行业线上与线下的优势叠加、相互赋能。以数据化支撑、数字化内容、精准化服务等为特征的“体育云旅游”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不可或缺的体育旅游消费场景。

3.2 智慧基因赋能体育旅游产业迭代、提质增效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高成本、低效率的传统运营模式已与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疫情之下,体育旅游行业在停工近乎零收入的情况下仍要支付巨额的人力成本,凸显了体育旅游行业传统路径依赖的弊端。突发的疫情加速了高新技术在体育旅游行业的应用实践,促使体育旅游行业深刻意识到科技应用和创新驱动对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亦倒逼我国体育旅游业深入反思未来行业的转型发展之道。技术变革是引领发展的根本逻辑。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将使“云计算”进入到“雾计算”“甘露计算”,各种及时性、敏捷性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计算等智慧基因植入,将使体育旅游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管理决策、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等效能大幅提升,从而实现体育旅游行业智慧化的迭代升级。1)基于满足体育旅游参与、体验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化赋能。由于体育旅游参与类型、方式以及体验需求的不同,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丰富多元、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运用,锁定体育旅游不同需求,精准匹配、推送体育旅游产品与服务,实现高效数字化营销。2)智慧系统支撑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定位技术以及远程医疗的体育旅游智慧系统,将具有更快速的响应方式、更合理的处置机制以有效处置诸如丛林探险、动力飞行等体育旅游项目中可能发生的一些伤害事故。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顶层架构设计,加速体育旅游智慧化管理、智能化运营,为体育旅游全产业链迭代升级、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激发体育旅游消费新活力,进而加快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3.3 精众品牌塑造、引领体育旅游消费新升级

传统的消费逻辑以商品为中心。随着消费场景的丰富多元,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大量的供、需匹配等前导性消费场景的线上实现,体育旅游的消费逻辑将凸显以“人群”为中心。体育观赛游、体育参与游、体育观光游3 类体育旅游业态及以项目甚至以项目不同环境为边界的体育旅游更具消费的群体特征。这些具有同质性消费的群体构成了体育旅游消费的基本单位。带动和引领体育旅游社群消费将不断促进体育旅游消费的迭代升级。1)基于体育旅游消费的群体性,精准带动社群化体育旅游消费。体育旅游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立足自身,根据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群体细分,利用大数据以及成熟的网上运营平台场景支持,通过对体育旅游社群用户消费数据的采集,形成清晰的用户画像,进而提供体育旅游项目参与指导、体育旅游线路个性化定制等服务,盘活体育旅游细分市场私域流量。2)精耕一域,塑造精众品牌,加速体育旅游消费迭代升级。体育旅游消费升级使得“浅尝辄止”式的体育旅游体验向品质化和差异化的深度体育旅游加速延伸,体育旅游消费亦从“泛众”走向“精众”。体育旅游企业通过品质化服务于垂直细分领域的一小部分精众群体,加深其参与体验,以此打造自己的精众品牌。通过精众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培育一批有重复意愿和重复购买能力的深度体育旅游群体,使其成为体育旅游精众品牌的“超级传播者”;从而聚合起围绕体育旅游精众品牌的一个个“蜂群”,实现从“私域流量”到“私域留量”的质变,构筑起体育旅游基业长青的精众品牌,引领体育旅游消费新升级。

3.4 健康、生态消费诉求呼唤体育旅游深度表达

历次疫情都带来人们消费心理、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疫情之后,带有“防治”特征的产品受到青睐,运动、健身类产品需求大增[24]。疫情影响不仅是短期的冲击,亦将从深层次上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疫情造成的精神创伤将激发大众健身意识的深度觉醒,提升人们对于体质、免疫力、健康内在逻辑的深层认识,放大人们对运动健康的诉求。疫情将使人们健康消费动机更加显著,健康消费更加全面[25]。1)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出游的追求形式。后疫情时代,健身、康养、体育康复为主要目的的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14];相比传统的观光旅游,滑雪、登山、骑行、徒步等能够充分彰显健康的体育旅游场景,更契合人们参与旅游、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人们将更加关注体育旅游健康、生态内核的充分表达。人们对运动增强免疫力在抗疫中关乎生命质量的深刻认知,将加速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健康出游方式的常态化和生活化,体育旅游行为模式亦因此而改变。正如2003年非典让亲近自然、健康阳光的高尔夫运动进入大众视野,由此催生了户外运动的发展。“9·11”事件之后,美国自驾车旅游大为增加,就是突发事件对人们旅游行为模式的一种影响[26]。2)体育旅游的健康、生态内涵将愈加凸显。此次疫情期间,露营、海钓、骑马等体育旅游项目的关注度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27]。疫情的经历会使人们更加注重出游的安全性,更倾向开阔、生态自然的旅游空间,更向往运动健康的旅游内涵。参与性、体验性的体育旅游将向深度运动参与、健康的方向加速迭代,体育与旅游优势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放大,产业相互赋能更加凸显,体育旅游健康、生态内核亦将深度彰显。汽车自驾露营旅游、健身气功养生度假游等体育旅游业态将会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态势;登山、徒步、骑行等大众普及度高的运动项目亦将成为国家公园体系拓展生态旅游新空间的有效载体。

3.5 化危为机催生体育旅游产业危机管理的体系构建

体育旅游业成为疫情的重灾区之一,充分表现出体育旅游业的敏感性。体育旅游业极易遭受来自于自然、经济和社会任何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冲击,其原因不仅在于危机发生期间,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影响出游计划;也在于体育旅游供应链常常出现异常,影响体育旅游供给;更重要的是基于出游安全考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游信心,从而制约人们的出游意愿。我国旅游产业在近3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8 次不同程度的危机,平均4年就会遭受一次冲击[28],旅游业似乎处于一种几乎永久性的威胁之下[29],旅游危机已经呈现常态化。严重的旅游危机则易触发经济衰退,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经济衰退就是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30]。只有旅游危机发生时,危机管理这个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问题才会提到议事日程上[31]。拥有旅游危机思维、预先确定危机风险和应对措施对社会经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32]。此次“疫情”危机将大大增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危机意识,进而催生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体育旅游的参与特性使其较之传统旅游业态更具开放性和环境敏感性。因此,体育旅游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除传统旅游业态危机管理外,还应包括参与不同类别、级别运动项目的危机管理系统。如动力飞行、野外探险、自然岩壁攀登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旅游项目都应建立自己相应的危机管理体系,以免重大事故发生。另外,应加大对体育旅游行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危机管理教育;构建国家、地方各级体育旅游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社会志愿组织的危机处理网络体系;形成提前识别危机的预警、防范机制,迅速有效的应对、救援机制,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等机制,以实现危机情境下体育旅游产业的积极、平稳过渡。

3.6 行业蝶变倒逼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当代消费者主权经济的底层逻辑意味着,消费者需求对产品与服务供给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33]。疫情使得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进一步放大,体育旅游需求正向深度参与、运动性、健康性的方向加速升级、迭代。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将导致需求驱动供给端的融合[34]。以“生态”为前提、以“健康”为内核、以“智能”为手段等消费诉求,正在驱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亦在重塑体育旅游产业生态价值链。1)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融合加速。目前体育旅游大多停留在“体育+旅游”或“旅游+体育”的产品融合供给层面上。疫情过后,汽车自驾露营等“小聚集、大空间”的体育旅游需求将呈扩大之势。然而,传统旅游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大多是基于团队旅游规划和建设的,尚不能满足目前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我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缺乏、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市场有效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升级势必加速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融合与升级。2)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体育旅游消费升级不断攀升将促使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规划、设计、开发、推广以及服务等价值环节的深度融合,以消解体育旅游供给与体育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间的“供需错配”问题。

3.7 以“疫”为“翼”加速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进程

疫情致使欧洲杯、2020 东京奥运会、2021 中国世俱杯等体育赛事相继推迟,国际体育赛事秩序陷入混乱。在疫情过后的一段时间内,国际、国内大量因疫情延期的体育赛事将呈现集中爆发态势,各种职业、商业、业余赛事赛期重叠的现象在所难免。体育赛事高密度的投放势必会对赞助商、转播商、体育旅游消费群体等形成分流,摊薄有限的体育旅游资源,同时亦将对一定区域内的赛事组织安排、协调与合作提出巨大挑战,对体育旅游市场供需造成新的冲击。项目合作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市场为导向的具体项目实实在在的联合活动,成为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35]。在特定尺度空间里,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节点,将其打造成影响全局的创新中心和新增长极,进而为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空间支撑,这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成功途径[36]。因此,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将一定区域内体育赛事的合作、联动培育壮大成经济新增长极,将加速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进程。1)以体育赛事游区域联合为突破口,通过体育赛事联创、联办等具体项目的合作,加速区域体育旅游微观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夯实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体育赛事游基础,引领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2)培育区域体育旅游品牌,以文化认同消解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的“脆弱性”。如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等品牌区域体育旅游,以体育旅游的区域联动效应激发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的内生动力,进而增进人们的文化认同,弥合一体化进程中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推动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进程。3)以制度创新完善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合作机制创新、体育赛事服务交流平台搭建等措施,提升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组织治理效能;同时积极推动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由政府层面向企业等市场主体延伸,将政府行为与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有机契合,激发企业积极主动跨区域发展动力,进而产生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的内生效应。

4 结语

疫情对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体育旅游业造成严重冲击。疫情在检验体育旅游行业免疫力的同时,亦在倒逼体育旅游业进化创新。人们对运动、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深层认知,正在推动参与性、体验性的体育旅游向深度参与、健康性、生态性的方向加速迭代,亦在重塑体育旅游行业新生态。后疫情时代的体育旅游发展亟需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持续关注强劲的数字赋能、精众品牌塑造、健康生态内核彰显、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产业深度融合、区域一体化等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重新定义,以此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体育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