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返贫阻断”:我国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
2021-11-22董传升
邵 凯,董传升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110102)
1 问题的提出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2014年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1]。我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展现的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教返贫、因技返贫等迹象表明:2020年全面脱贫工作的完成正面临着返贫情况出现的巨大挑战,不确定性返贫现象的产生将造成脱贫攻坚后的历史性难题。
面对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我国实现了多种产业助力方式,而体育产业因同时期内国家的战略支持(消费升级、产能革命以及为产业不断带来新的动力,使体育产业在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了产业升级与优化)成为了众多助力手段中的优选项。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产业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主体地位的历史时期与我国精准扶贫的历史时刻恰好重叠,体育产业在我国脱贫工作中也就产生了源发性的产业助力作用。尤其是2020年这一非常重要的脱贫攻坚决胜时期,体育产业完成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后如何从全面助力脱贫到阻止返贫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而体育产业是否能够有助于阻断返贫更是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因此,从体育产业的基本规律来探讨精准扶贫的内在机理,结合体育精准扶贫来研究体育产业爆发式增长形成的产业效能向脱贫后的乡村流动,通过体育产业发展来促进脱贫后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进而全面带动农村人口身体健康以阻止因病返贫,通过产业助力已脱贫乡村经济形成体育赛事多元、体育就业丰富的产业生态以达到有效阻止返贫就显得尤为迫切。研究在力求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重点讨论我国脱贫攻坚决胜时期体育产业如何助力扶贫、返贫工作的内容、思路、方法等具有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的重要问题,即我国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
2 理论探索:精准扶贫与体育产业的理论关系
2.1 现实基础:全面脱贫与体育产业的历史契合
2.1.1 脱贫攻坚决胜时期的全面脱贫 新时期脱贫攻坚既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迫切愿望。从脱贫攻坚的视角来看,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而且意味着我国所有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深入发展,民族地区、偏远地区、空巢村落越来越成为贫困人口聚焦地区,全覆盖地打赢这场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我国全面振兴、共同繁荣发展意义深远。
回溯历史,我国的扶贫历程与国家制度供给联系紧密: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劳动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极度贫困地区以及少数缺少实际劳动能力家庭的返贫问题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需要引起重视并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2020年以后需要长期跟进和解决的返贫难题,如我国部分地区贫困人口的老龄化、入不敷出的支出性贫困表现突出,特别是由于高额的医疗以及教育支出导致返贫现象依然存在。那么,在多重制度供给以及有效的政策保障下脱贫攻坚虽能够实现,但是如何
能够在全面脱贫后形成稳定阻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提高精准扶贫时期攻坚成果的巩固率,并以此能够在2020 脱贫收官之年形成具有持续发力的综合设计、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的政策导向? 这种持续的政策效果将是我国全体人民共享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红利时刻,更是我国在新时代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大国减贫工作贡献的中国方案。
2.1.2 国家战略发展时期的体育产业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又称“46号文”)的发布,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要在体育产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促进体育消费。“46号文”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具体发展目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环境明显优化、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产业规模达到5 万亿,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2019年评价新时代的中国体育产业所言:“中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2]那么,2020年恰是“46号文”落实过程的中期检验之年,如何从爆发式增长的体育产业现状中逐步完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环境并不断推动供给侧改革来深入满足我国公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决定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走向。2020年对于我国的体育产业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关键期。1)政策落实关键之年恰逢我国“十三五”计划的收尾,政策的共振效应推动产业历史性发展;2)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的结构性问题与公民现实高涨的体育需求之间形成了结构性的供需矛盾,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历史性发展;3)我国贫困地区与部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形成的体育产业虚无、体育消费能力低下、公共体育服务极度落后的状况,需要体育产业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全面提升产业有效供给的辐射力与融入力,成为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4)我国经常参与体育人口作为体育产业主要力量存在着“两头多、中间少”的情况,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公共服务不健全的生活空间)参与体育的行为并未规律性地有效展现,如何能够在未来5年优质实现“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 平方米”“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这些核心问题将决定全面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地与实施质量,更推动了体育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促进产业的历史性发展。
2.1.3 历史发展机遇中的体育产业与全面脱贫关系 结合我国过去5年的精准扶贫工作来看,新时代的减贫工作主要路径有特色产业扶贫、转移就业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形式[3]。而体育能够在以上主要工作中融入到多条路径中,如体育产业扶贫、体育教育扶贫与体育健康扶贫。从全面脱贫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是良好的助力扶贫工作的形式与载体,即便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消费在贫困乡村几乎不存在,但是通过体育领域的外源式产业输入、教育输入、健康行为输入有效带动全面脱贫甚至是助力后脱贫时期的返贫工作,将是新时代脱贫工作的主要形式。
从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契机来看,体育产业在成为国家体育事业主要支撑力量的历史期间内,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从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国家体育向以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体育消费为主的公共体育进行战略转移。这一时期的体育产业不同于以往任何发展时期,是因为体育产业在助力我国体育发展转型的同时,更加全面地形成了产业结构全覆盖、辐射区域全覆盖、服务人口全覆盖的历史局面,而这种覆盖必然触及贫困地区,并在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对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形成社会性互动。
全面脱贫与体育产业在战略发展上不仅存在着发展机遇上的共通关系,而且在源发性社会作用上也存在着逻辑上的契合。1)大国减贫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国家责任存在价值契合。减贫是国家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指标,是国家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建设整体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2019年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就是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公民为中心、体现体育(产业)的公共价值。这说明我国的减贫工作与体育强国建设工作都以公民为出发点进行。2)全面脱贫的社会动机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动机契合。二者的共同社会性出发点是国家治理体系下社会运转更加顺畅,公众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3)全面脱贫的社会对象性作用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对象性作用之间存在对象契合。从对社会性个体的影响角度来看,全面脱贫与体育产业对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提升存在共性:脱贫与扶贫工作使社会中落后的经济性个体能够得到综合价值的社会性提升;体育产业工作能够使个体以健康价值为代表的综合适应能力得到社会性提升。
2.2 结构体系: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战略机制
2.2.1 任务目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公民个体价值提升 体育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助力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历史进程,扶贫工作最终的任务目标就是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的全面脱贫,而就体育产业本身的驱动目标而言是实现公民个体体育需求的满足。因此,从社会个体这一层面来说,体育产业助力全面脱贫的过程是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个体价值提升过程。在全面脱贫的历史时期,体育产业并未如其他产业(金融产业、电商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等)对扶贫工作效果直接、精准解决问题,的确因为体育产业与精准扶贫在现实中存在着阻滞因素[4]。但是,体育产业在经济扶贫、文化扶贫以及健康扶贫上具有强大的补位功能与时代价值[5]。1)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健康价值将对贫困个体的帮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通过体育健康行为的促进影响能够有效阻止因病、因教返贫的社会价值更为明显。2)体育产业能够融入我国乡村的公共生活体系并助力民生。农村的生产方式对身体活动强度要求较高,因此,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始终是紧密结合公共的生活空间并积极为农村生产性活动做保障工作。而体育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价值也是促使体育在公共服务角度能够助力全面脱贫的社会原因。3)体育产业能够融入到乡村经济并助力精准扶贫。随着城乡一体化以及我国农村地区旺盛的体育需求不断高涨,体育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均已具备融入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能。从历史进程上看,我国现阶段的乡村经济已经具备产生体育产业的基本环境。总体上讲,体育产业因为多业态的产业形势以及多维度的社会价值,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具有助力的可能。而体育产业融入乡村(特别是贫困家庭)的根本任务目标是积极助力农村的公共服务系统与产业系统,通过体育产业使得贫困户个体脱贫并且有个体价值提升的获得感于幸福感。
2.2.2 根本措施:激发扶贫工作内生动力的体育政策导向 在全面脱贫的历史时期内,体育能够助力精准扶贫的根本措施是不断形成并激发具有内生动力的体育扶贫政策。我国脱贫攻坚的指导性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精准扶贫的基本工作原则与工作方针。可以说,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下的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当前全面脱贫在工作机制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扶贫政策呆板异化、贫困的“进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缺失、扶贫对象参与程度低下且自利观念严重、政策执行绩效考核与效果评估体系尚需健全。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执行过程要在程序的规范性、多部门共同参与以及政策导向的强化等方面来助推政策的精准落地。我国全面脱贫政策在新时代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是对具有利益共享、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中国解读。
体育是人类共享的体育,也是具有民族国家文化特征的体育。体育产业作为融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主要产业形式依然要依托具有中国情境特点的政策导向。通过操作性强的脱贫工作政策来激发体育产业融入的积极性,从政策的执行与保障上减少体育产业对精准扶贫助力工作的阻滞因素,激发体育产业的教育助力、多业态产业助力、健康行为助力、文化助力的多维助力手段与助力措施,深入推进体育产业在脱贫攻坚决胜时期的历史作用。
2.2.3 造血机制:体育产业对扶贫工作的外援式输入 我国现有的脱贫政策(尤其是精准扶贫)都是外援式的制度供给,因此,体育产业也要在这种综合产业助力体系中形成外源式的输入模式。这种外援式助力不是暂时性地输血,而是形成造血能力以促使贫困对象具有阻断返贫的充足抵抗力。
体育产业的外援式输入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的精准援助、健康行为的精准援助、体育旅游精准援助、体育赛事精准援助、体育制造精准援助等形式上。体育教育的精准援助主要是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公平性体育教育支持,提高贫困家庭青少年的体育技术学习能力,将部分竞技运动员的选材渠道向贫困人口倾斜,通过体育教育提升体育技能,借助体育技能完成家庭脱贫;健康行为的精准援助主要是通过持续性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普及以及体育资源的供给、健康体育行为引导(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来介入农村贫困人口的非必要劳动时间以充实其业余文化生活,同时通过健康行为引导有针对性地形成新农合医疗体系下的体医融合,通过运动行为康复手段来帮助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对象脱贫;体育旅游与体育赛事精准援助主要是依托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开展适合参与体验式旅游活动和赛事活动(如马拉松、攀岩、攀冰等),通过开展活动来积极提升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性,不断带动贫困人口以直接就业(或间接入股)形式参与体育旅游以及体育赛事活动进而完成实际脱贫;体育制造业的精准援助主要通过将体育企业直接引入至农村贫困地区,通过贫困户直接性参与就业完成实际脱贫。与此同时,从体育产业本身的发展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从本质上说是产业活动,能够通过市场运作获得收益是其本质属性。体育产业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特征,产业本身能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从产业本身的发展来讲,能够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当地就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扶贫企业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
2.2.4 持续动力:体育产业对扶贫工作的持续性制度供给 体育产业对全面脱贫工作是典型的补位作用。从对公民个体(特别是贫困对象)价值提升角度而言,体育对精准扶贫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存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融合可能性,因为体育扶贫也在这一历史时空内发挥着极大的贡献作用。对于中国情境下的制度环境与文化特征而言,体育产业的制度改革与供给是我国扶贫工作持续动力的重要来源。
2020年以后,体育扶贫很可能由于在脱贫攻坚时期的补位作用而导致社会性偏离甚至是消失,所以体育产业如何在2020年以后持续性发力,并以此形成对返贫工作的重要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中国情境的制度特征以及我国脱贫攻坚的制度环境,体育产业唯有持续性地结合农村的扶贫工作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形成对减贫工作的源发性动力。1)体育产业脱贫攻坚决胜的制度创新要符合我国农村全面脱贫工作实际。关键时期的脱贫工作要集中于解决核心问题、帮扶实际困难农户,体育产业既不喧宾夺主又不烘云托月,既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作用又要体现体育产业对农村生产生活融入程度与辅助作用。结合不断变化的农村生活状态与生产结构,不断创新体育产业的制度供给。2)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国家要对直接参与扶贫的(体育)产业与(体育)企业给予制度上的鼓励与支持,提高产业助力的积极性。由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国产业面临停滞状况,多数产业在第一、二季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状态,甚至部分小微企业破产,体育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等也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内,通过合理的制度释放产业与企业压力,鼓励体育相关企业在恢复产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3)2020年以后的制度创新将是有效阻止我国返贫工作的持续性动力。全面脱贫后,我国依然面临着区域性、个体性的返贫现象,如何能够通过有效的、持续的制度来解决返贫问题将是我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通过有效的体育制度供给、体育资源供给、体育服务供给来促进农村人口的健康行为,并以此提升贫困群体综合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返贫的可能,将是完成体育助力扶贫工作的持续动力。
3 溢出效益: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正外部性分析
3.1 案例分析:南粤古驿道体育扶贫案例简析
2016年,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倡导和部署下,广东省体育局联合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教育厅等部门,创新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4年来共开展42 站,经过了38个乡镇、48条村落、4 处古港码头,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体验赛事及相关活动,修复活化了近1 000 公里古驿道重点线路和沿线众多历史遗存、红色遗址、文化遗产。赛事估算产生经济效益约20亿元。赛事选取广东省内的贫困村作为比赛场地,如韶关仁化石塘村、惠州博罗旭日古村、云浮郁南西坝兰寨村、梅州大埔侯南村、潮州饶平钱塘村、广州增城新塘瓜岭村、佛山南海上金区瓦松塘村、广州从化钱岗红石村等地,涵盖了广府、潮汕、客家等不同文化特色的典型古村落。赛事充分利用广东古驿道、古村落及岭南文化特色浓厚、历史文化悠久等优势,大力发展古村落旅游,满足群众对全民健身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将全民健身大体育融入特色地方旅游,将体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广东特色的全民体育旅游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粤古驿道赛事以提升广东省内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为主要任务目标,以体育赛事引流为手段不断通过综合制度供给来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全面助力广东省内精准扶贫,也有效地保障了广东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省份能够如期高质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结合体育产业本身的正外部性特征,南粤古驿道体育扶贫主要体现在如下手段与形式上:1)整合广东省内多个古驿道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古驿道所在区县经济相对落后,举办相关赛事是积极响应省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培育旅游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号召的一项重要举措。2)打造以体育为主题的民宿试点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为解决村落周边旅游住宿问题,当地政府结合大赛,打造古村落民宿试点工程,由政府资助,添置衣柜,完善水电,帮助当地村民完成民宿改造,成为具有接待能力的民宿,在使古村落焕发新面貌的同时,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3)通过体育赛事为当地带来商机,带动生态农业发展。通过赛事吸引大众前往体验古村落,享受生活并带动消费,利用传统农业带动的农副产品销售,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为当地村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效应分析:体育产业的正外部性对于精准扶贫的溢出收益
作为经济活动的体育产业具有正外部性的产业特征,体育产业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本身具有社会性的溢出收益,这种社会收益对于扶贫对象来说是不需要花费任何经济上的代价的。所以,从运行的机理上来说,体育产业由于产业运作的正外部性能够带来大量的社会收益,特别是对全面脱贫后的部分返贫地区和返困人口具有社会性的溢出收益,这也是体育产业从产业本身能够起到返贫作用的运行本质。
体育产业在阻止返贫过程中的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1)体育产业能够为返贫地区提供差异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在全面脱贫的历史时期里,美丽乡村建设、贫困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返贫人口的健康需求都将是2020年后的重点工作,这也将是部分返贫的乡村地区的体育需求,体育产业由于产业活动的特质要求能够通过溢出作用有效满足。2)体育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就业并改善当地的体育设施建设。2020年后恰是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城乡体育企业的持续投资也将给乡村体育基础设施与全民健身路径带来社会性的溢出收益,进而促进并改善区域生活与生态环境。3)体育产业能够有效实现扶贫先扶志、扶志再扶能的政策理念。体育产业通过本源性地改变贫困户个体对战胜贫困的理想信念、致富信心以及必要的致富技能来提升个人的社会综合适应能力,这种对于个人提升的收益将持续性地有效阻止贫困户个体返贫。
4 可持续性:体育产业助力返贫阻断的机制创新
返贫现象是扶贫工作中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尽管表现在少数的贫困户个人身上,但是却影响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质量问题。造成返贫的原因有很多,如贫困户自身的思想观念问题、缺少持续性的致富途径问题、因灾害或者疾病等突发问题、产业助力的精准化与持续性问题等。那么,有效阻断返贫就成为了全面脱贫后扶贫工作的常态机制,体育产业如何有效解决扶贫阻断,如何保障现有富裕状态的持续性,如何面向返贫阻断过程中形成的扶志、扶智与扶能就成为体育产业阻断返贫的创新机制问题。
4.1 助力速度:体育产业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助力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明显的标志就是经济增速放缓。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也是国家经济结构再平衡的最佳时间窗口[6-8]。
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无论是从国家的投入还是地方的财政支持都是持续性增长的,而结合经济学对成熟经济现象的普遍规律来看,在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脱贫后,国家要结合前期的高速投入力度适当减缓对减贫工作的投入。就体育产业的助力而言,也是要从高速的助力速度向中高速进行转变,这样有利于对已脱贫对象的生态性恢复。1)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退出机制。利用“十四五”契机,逐年减少体育企业对乡村的经济帮扶,形成阶梯式体育产业共贫工作的退出机制,通过5年时间基本实现产业的扶贫工作退出机制,转向对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资源、体育文化、体育制造、体育旅游等的直接性投资,通过退出性转向有效阻止返贫。2)通过投入速度的变化不断干预贫困地区的生活方式,增加阻止返贫的可能。放缓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是建立在不断将体育融入到农村生活中来,通过体育教育以及健康体育文化行为来提升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最大限度地阻止因病、因教育返贫情况的出现。3)减少整体产业负担,转向创新投入,推动主体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体育)企业对精准扶贫的投入多是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国家在2019年降低了企业的增值税以鼓励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但是在并未建立精准服务投入与企业减税无缝隙链接机制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投入扶贫工作速度与力度进而转入到创新生产中来,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本业发展上的持续动力。
4.2 助力方式:体育产业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助力
扶贫工作“新常态“下助力速度递减只是表面现象,而降速的实质是助力方式的转向问题,即由数量型的增长转向质量型提升问题。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政府将实现全面脱贫的历史性承诺,这也是从数量上全部实现脱贫任务。但是,进入到后2020时期,扶贫任务应该转入到以精准关注可能返贫的贫困人口中来,以提升阻止返贫工作的质量。
实现脱贫助力方式的机制创新应体现在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过程中,扶持增速的下降过程将带来投资效益的增大,减贫效果会更好,减贫工作的持续性会更强。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效果来看,早期依靠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庞大的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增长方式的粗放引发了诸如产能过剩等现象的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通过供给方式的改革实现的。因此,在“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助力方式也应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一致,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向[9-11]。1)结合乡村经济特点集中帮扶特色产业。发挥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体育旅游、体育赛事。通过土地托管、吸收贫困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着力精准支持新型体育产业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服务,提高土地资产收益与增值能力,最大限度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长期跟踪贫困清单中极度贫困者脱贫后的生活轨迹,进行生活质量提升的行为干预。从已脱贫的清单中全息重点跟踪极度贫困对象,提供健康帮扶,通过不间断的教育奖励刺激以及健康行为干预,最大限度地阻止这一群体因病、因教育返贫。3)形成体医融合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全民供给,努力实现城乡均等化,并通过积极的体育健康行为与兜底式的社会救助制度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实现预防性返贫的工作模式。4)提高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构建预防性返贫战略体系。对缺少劳动能力收入来源造成的生活困难家庭,及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的家庭以及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要纳入到社会保障对象的范围内,通过对这部分群体实施社会精准保障,使之脱贫后不再返贫。
4.3 驱动机制:体育产业由投资驱动转向要素驱动助力
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与增长方式转变相伴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粗放的数量型增长主要依托的是生产要素与资本的投入驱动,而集约型的质量增长则需要创新驱动。通常情况下,随着资本、劳动、资源等投入性要素增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绩效产出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这个时候,创新与技术进步就是提高产业行为效率的有效方式与驱动机制[12-13]。
我国现有的扶贫驱动多为外援式的救助扶贫模式,多数表现为直接性投资与救济。过去5年,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多数产业已倾尽所能对扶贫事业提供人力、资金、资源等要素性投入,而随着2020年底的全面脱贫时刻到来,继续对贫困地区进行资本性投入总体效果将不再明显。所以,以创新驱动阻止返贫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将成为新时代我国减贫工作的动力所在。1)阶梯性减少贫困地区的体育产业资本性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对象的直接性救助工作要进行物质性递减。2)通过体育参与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阻断返贫的稳定工作机制。通过创新驱动机制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农田、饮水、通信等生产生活必要条件的创新性改造。3)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农村义务教育、体育文化活动以及基本体医融合政策的创新性落实,从贫困群体的生活空间全力阻断返贫路径。
4.4 保障体系:体育产业由系统保障转向精准保障助力
我国的扶贫事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是具有典型贡献价值的,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系统保障上。1)我国的扶贫工作是国家领导下的聚合效应工作体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军队、志愿者群体全体系参与。2)我国扶贫工作是系统工作体系:改革开放与扶贫工作、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长期跟踪与近期规划,这些都是扶贫工作中系统解决方案体现,而这些方案又是非单一、非线性的系统动力机制。3)我国扶贫工作是建立在国家领导下系统的保障体系:产业发展保障、企业减税保障、贫困地区社会保障、贫困户个体最低生活保障。
体育产业在2020年后阻止返贫的工作中,要从注重以多为系统的综合保障转入到注重以贫困户个体生存行为为基本的精准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返贫问题。1)要精准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体育)技能水平以及健康水平,扩大体育技术与技能的培训范围,使贫困地区有劳动能力人员能够实现1 ~2项以体育为主的实用技能资格认证,提高体育技术指导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2)要培育体育致富典型。通过体育致富能手、体育脱贫典型带动,使潜在可以通过体育脱贫的贫困户掌握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实际本领。3)要在贫困地区开发精准的返贫保障体系,严格控制返贫人口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抑制那些因身体素质缺陷和障碍严重的人口返贫,缓解低素质劳动力的快速、高剩余供给[14]。
5 结语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我国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以来的“中期检验”之年,体育产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产业的聚集作用以及扶贫帮扶作用。2020年以后,体育产业也将通过扶贫工作的助力速度、助力方式、驱动机制以及保障体系的机制创新来实现阻止我国脱贫人口返贫的现实路径,将为我国新时期的体育产业发展以及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战略性意义,更是兑现我党对全国人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是新时代我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