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言文字魅力,提升小学生审美意识
2021-11-22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中心小学王慧敏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中心小学 王慧敏
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审美属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这一要求。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更不能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家长应当摒弃功利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之下,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观,一起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获得美的感悟
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好处和目的就在于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能够在日常的观察与思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有利于他们三观的塑造。
审美观不是人天生就能具备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叫作艺术鉴赏能力。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审美意识还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恰恰需要教师进行教育和引导。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为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每个人生来对于美好的事物就有着天然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审美能力并不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这往往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进行的审美教育也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在情景体验中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一位作者在写文章之前,脑海中都会有与之对应的意境所在,读者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就必须充分融入到作者所写的意境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深意,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诗人李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月色与夜色之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情景交融,作者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月色的描写合二为一,作者当时不单单是在欣赏月色,更是通过天上的明月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教师可以借助这首诗,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李白,面对此情此景心中做何感想”,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作者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和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情感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将自身的情感与作者的意境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引导小学生从文章的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几个思考问题。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听闻朝廷收复失地后的场景。在阅读学习之前,教师要询问几个问题:“如果你是作者,当听到这个消息会有什么表现?”“诗中哪两句话最能表达作者高兴的心情?”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
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和阅读的浓厚兴趣,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也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力图展示语言的意境与美感,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的学习中,虽然小学生对于这篇古文还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和具体的讲解,使小学生增长见识,多接触名家名篇,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例如,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教师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当时诗人站在滕王阁上远眺江上美景,看成群的孤雁在江上自由飞舞的美妙场景,感受古诗文的美感。可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美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要加强对于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这是新时期广大教师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教师要合理引导,耐心教导,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加强他们对于课本阅读的理解和眼界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