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
2021-11-22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王晓芳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王晓芳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人物梳理法梳理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聚焦汤姆的语言和行动,感受人物形象。
3.品读夸张的语言,赏析离奇的情节,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运用人物梳理法梳理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聚焦汤姆的语言和行动,感受人物形象。
3.品读夸张的语言,赏析离奇的情节,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我们一起认识了漂流荒岛,但是勇敢、爱冒险的鲁滨逊,调皮捣蛋、却意外骑鹅升空的尼尔斯,他们深得大家的喜爱。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认识马克·吐温笔下的一个小男孩汤姆·索亚,去发现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二、关注导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导读提示,明确本课有哪些学习任务呢?
要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点2:关注汤姆的言行,想一想,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点3:你和汤姆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三、合作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方法
(一)勾连已知,回顾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人物梳理法:第一步先将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罗列出来,第二步,用简洁的语言将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清楚。
学以致用。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尝试概括这篇选文的主要内容。
师:理清了这些人物关系,故事的情节就很清晰了。然后,我们再用上一些过渡的语言,把这些故事情节连起来说一说,就可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指名交流。
明确:得知汤姆和贝琪失踪后,撒切尔太太病得厉害,波莉姨妈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可没多久,小镇上的人变得欣喜若狂,因为汤姆带着贝琪走出了山洞。汤姆身体恢复后去探望生病的好朋友哈克,却听撒切尔法官说山洞的洞口被封上了,他惊得大叫,因为乔埃还在里面。
听了老师概括的主要内容,大家再回忆一下你自己概括的,想想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不如老师简洁明了。
(二)聚焦汤姆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1.默读第4—15自然段,圈画文中关键句段,边读边想:汤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2.自主填写学习单,看看你可以写出汤姆几个性格特点?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全班交流汇报。多角度评价汤姆的性格特点。
交流“我认识的汤姆”,用关键词的形式在黑板上板书。
要点:聪明、勇敢、有冒险精神、爱思考、有虚荣心、有正义感……
小结:同学们,我们关注汤姆的一言一行,读出了汤姆多维的性格特征。的确,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是立体的,多面的,他顽皮,不爱学习,喜欢跟好友到处闲逛,搞恶作剧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但汤姆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聪明,有正义感,向往自由,还是一个天生的浪漫主义者,小脑袋里充满着各种幻想。
四、联结生活,总结阅读方法
(一)观看电影
德国有一位导演,根据马克·吐温经典名著版本,拍成了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讲述了以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其中刷墙的片段吧。
(二)联系生活
1.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呢?你会发现,原来在我们身上或者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影子。那么,请大家比较一下,你或者你的小伙伴和汤姆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大家填写在探究学习单中。
2.自主完成“我和汤姆”探究学习单。
3.交流汇报
(1)结合探究学习单,在小组内交流,“我”和汤姆的相似之处。
(2)全班交流总结。
小结: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和你们是同龄人,也许,你和汤姆,或者你的小伙伴和汤姆有着一样的想法和经历,也许你就是汤姆,也许他也是汤姆,汤姆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小伙伴。
五、品味夸张语言,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一)自主学习
刚才我们走进课文4~15自然段,汤姆立体、多维的性格特点,让我们记忆犹新,那么,让我们走进课文1~3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PPT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的语言风格是什么?用“______”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圈画出关键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全班交流,发表看法
品味语言,感受大人的伤心绝望。
指名说。师总结,作者用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两位人物的动作和外貌,将他们的悲伤、绝望的心情,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的那份爱。
自由感情朗读,指名感情朗读。
(三)感知作家写作风格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突出代表。夸张是他的语言风格,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作者特别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助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原著中,也有很多地方描写汤姆受到众人关注的样子,生动地体现了作家夸张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让我们在读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抿嘴一笑,又情不自禁地感叹,马克·吐温不愧是幽默大师啊。
师总结:节选的内容一定要放入整本书中才能看懂。要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就要带着问题意识去读整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