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11-22林善炜
林善炜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州350014)
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福州市破解发展制约因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福州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建设适应福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石,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重点推进“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建设,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增强福州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经济基础看,福州经济总量已从2013年的4 68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3 92亿元,但受到瓶颈制约,经济增速从2013年的11.5%逐年回落,2019年增速为7.9%,虽然仍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但经济增速逐年回落的趋势仍不可忽视。与杭州、成都、武汉、宁波、苏州等发达城市相比,福州不论从经济发展数量,还是经济发展质量,都仍有一定差距,“做大做强”仍然是福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面对瓶颈,必须紧紧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三个福州”赋能,发力新兴产业培育与建设,做大做特都市现代农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一)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实施技术改造行动,优化技改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优势的重点企业,逐步实现百亿规模。纺织化纤产业,重点依托金纶高纤、恒生合纤等龙头企业,发展服装、家纺、产业用面料和功能性纺织品。机械制造产业以万润新能源、雪人股份等为龙头,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奔驰汽车、东南汽车为龙头丰富整车体系。轻工食品产业依托康宏股份、元成豆业等重点企业,加快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建设。冶金建材产业着力培育宝钢德盛、大东海实业等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不锈钢产业、铝合金和铝产业链下游产业。石油化工产业以天辰耀隆、中景石化等为重点新增长点企业,延伸和完善盐煤化工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能源电力产业依托福清核电、三峡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核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装备产业。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赶超的具体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省会优势,以“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为主攻方向,坚持内培为主,立足现有基础,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高端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和创新创业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加快新基建布局、新产业发展、新技术攻关、新业态培育等,打造都市型新兴产业集群。
(三)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提升软件和信息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创新应用,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软件开发、动漫网游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主,不断提升服务外包规模层次和竞争力。建设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探索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基金业,积极开展融资租赁。聚焦发展空港物流、航运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等新业态,推进智慧物流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南沿海综合物流枢纽和智慧物流中心。围绕打造全国知名新零售之都的目标,吸引一批新零售企业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聚集,加快新零售商圈建设,加大培育本土新零售领军企业力度,建设新零售经济示范街区,做好做活福州夜色经济。大力提升会展业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做大做强会展产业链,打造会展产业集聚区。强化实体会展网络虚拟会展相结合,发展新兴展览业态。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总体上看,福州的自主创新能力则相对较弱,对省外先进技术与高端人才的依赖大,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创新不足的境况更加突出。具体问题有:一是研发投入强度仍然不够。财政投入科技资金总体规模偏小,总量不足,科技支出占GDP和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如2018年福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2.17%,刚过全国平均线,明显低于厦门的3.27%,合肥的3.09%,长沙的2.9%。二是高端科技创新能力欠佳。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国际PCT专利申请量仅分别为2.56万件、217件,大大低于广州的11.83万件、2 441件,深圳的17.71万件、2.05万件,特别是能够体现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国际PCT专利数量较少,说明福州企业科技创新的效果不佳。三是高端创新载体竞争力不够。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 407家,低于厦门(1 928家)、青岛(3 829家)、广州(12 174家)。
必须以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加大创新研发投入
重点布局优势产业、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确保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地方财政支出比例3%以上。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全面兑现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研发补助、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及奖励、创新平台建设补助等激励企业创新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挥“高新贷”“科技贷”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紧抓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机遇,加快搭建各级各类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一批面向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双创”平台、供应链服务平台、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方式。加快建设“国字号”研发机构,争取引进更多“大院大所大实验室”落户自创区。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及各类基金等加强合作,构建多层次制造业创新体系。
(三)制定有效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
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充分利用各种平台,结合区域、行业技术创新需求及高校科研机构的项目成果,为企业搭建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平台;跟踪服务能带动全市行业技术升级、产业化前景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先进、研发周期短能迅速产业化的产学研项目;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制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作出了重大部署,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由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和政策、体制等诸多原因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发展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在区域发展、财富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合力效应较低,未形成真正的协同发展区,影响了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是县域经济差距明显。沿海与山区县域差别明显,山海统筹联动发展较弱。如,从各县(市)区GDP总量看,2019年鼓楼区GDP达到1 916.7亿元、福清1 200亿元,而闽清为323亿元、罗源为303.4亿元、永泰为282.6亿元;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各县(市)区差距也特别明显,2018年闽侯(80.07亿元)、福清(78亿元)远远高于罗源(14.95亿元)和永泰(11.03亿元)。二是统筹城乡力度还有待加强。2019年,福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133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 9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32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32,差距明显。
必须强化全市一盘棋发展,加快县域经济为主体向省会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经济空间结构转变,促进中心城区与县(市)区、城市与乡村,以及闽东北周边地区的网络化发展,以中心城市重构产业发展空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联动提升城市量级能级。
(一)做大做强闽江口都市圈,进一步拓展发展腹地
持续实施“沿江向海”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福州向滨海型城市发展,进一步拓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福州滨海新城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制度性障碍,打破行政区划隔阂,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坚持错位发展,逐步形成中心城市福州与周边各县(市)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福州港口腹地空间,大力推进陆地港建设,加快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服务周边经济发展。加快连结外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各地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农业规模经营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抓好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推广移风易俗的长乐经验,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振兴乡村文化。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水平,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城乡协调发展基础。
(三)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进一步厘清各县(市)区发展的特点与差异,探明各县(市)区分工协作的关系,为各县(市)区的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提供依据。进一步厘清各县(市)区的利益诉求,突破横亘在各县(市)区之间的壁垒,构建各县(市)区之间良好的信息互通平台及政策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形成有助于实现各县(市)区协同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分工协作机制。目前我市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协同发展合力较弱。基于此,应加快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
四、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
但是,目前福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一是设施外联不多不强,互联互通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福州港口建设相对滞后,港后铁路等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完善,资源整合不足。2019年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340.82万标箱,仅为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1 112.22万标箱的30.6%。目前,福州港口国际航线不多,福州江阴港“一带一路”航线12条,主要涉及东南亚地区。同时,“海丝”门户枢纽机场作用有待发挥。截至2018年底,福州机场通航点达89个,开通航线117条,而厦门机场通航城市多达128个,航线187条。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亟待加强,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美的国际航线发展缓慢,主、辅结合的机场布局尚未形成。二是对外经贸有待拓展。2019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 525.8亿元,仅为厦门6 412.89亿元的39.4%。与厦门、广州、杭州、宁波、青岛等先进城市相比,福州的对外贸易总体规模小、依存度较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同时,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有限,引资能力总体偏弱,在新批投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等引资业绩方面表现不佳,特别是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上与先进城市相比具有明显差距。三是对外人文交流相对不足。不管是在促进民心相通的优势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在对外人文交流上、在“海丝”文化渊源认同交流上,还是在“海丝”旅游开发利用上,都与先进城市有差距。
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第一家园”先行城市,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做大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枢纽机场,建设江阴国际深水大港,谋划建设丝路华侨城产业园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从外向型经济迈向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建设内外双向全面开放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紧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打造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门户枢纽。推进港口、公路、铁路与机场等交通设施与服务的紧密衔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与效能提升,加速把福州建设为“海丝”联通枢纽城市。发挥海、侨、台优势,完善对外贸与技术合作服务,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发掘培育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优势;强化产业投资合作,加大对外引资力度,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推进榕台融合发展,深化海洋产业合作,将福州打造为“海丝”经贸强市。坚持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进一步深化人文与旅游交流与合作,增进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
(二)持续深化榕台融合发展
加强台商投资区、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园区建设,鼓励与台湾相关园区开展专业化招商,积极将福州打造成台湾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岛外发展的吸纳地、台湾农民再创业的基地。鼓励台湾农业研发机构落地福州,开展农业技术开发与实验,提升农业合作水平。全面推进榕台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休闲观赏渔业、水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两岸“三创”基地建设,鼓励台湾百大企业、优势产业投资福州,打造榕台合作品牌,提升合作层次与规模,深化榕台利益融合。加强榕台携手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两岸产业合作融入“海丝”,把福州建设为服务两岸产业合作走向“一带一路”的基地(示范区),构建两岸利益新链接。拓展福州与马祖两地旅游、渔业等多领域对接交流,推动榕马率先融合发展。
(三)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
积极用好用足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加强“首创性”探索,持续推出创新举措,为自贸区建设赋能。加快自贸实验区建设,争取福州自贸片区扩区、自贸区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和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获批“鼓励类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原油非国营进口资质及配额等开放政策。探索实施自由港部分政策。建设金融创新示范区,支持区内金融机构利用自贸区载体探索区块链跨境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