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2021-11-22刘超臣刘思言
刘超臣 刘思言
(1.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2.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2)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屏幕时间(手机、电脑、电视)持续增加,长时间的屏幕时间造成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一项对中国上海53162名5~17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每天久坐行为时间高于2h的比例为89.2%。超长的屏幕时间、体力活动不足和久坐行为已经成为危害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为了引导青少年形成体育行为习惯改善青少年体质状况,国家连续出台诸多政策,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体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青少年养成体育活动习惯,减少久坐时间和屏幕时间成为迫切需要,该文将运用文献法探讨家庭这一重要因素对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1 家庭体育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一个家庭的文化也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如果一个家庭拥有良好的体育文化,无疑将会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体育行为,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无疑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家庭的早期社会化,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和态度受到家庭影响[1]。一个人从诞生开始,就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家庭教育,受家庭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早期的体育行为一直受家庭体育文化的熏陶。家庭体育文化是家庭成员对体育共同的价值认同,父母对其起主导作用,父母所主导的家庭体育文化,对孩子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如果一个家庭的家庭文化包含体育文化,即是这个家庭对体育行为的认可,其家庭体育文化的主导人员会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青少年体育参与习惯的养成,与少儿时期家庭体育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家庭体育文化是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1.1 家庭的体育行为
家庭中父母的体育行为对孩子的体育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可以习得父母的行为和对该行为的态度。对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父母来说,孩子也可能习得父母的体育行为和对体育的态度,并尝试参加体育活动,父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机会带着其子女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这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形成体育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父母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子女,相较于父母从不进行体育活动的子女,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更高。与青少年父母是否进行体育活动相比,青少年父母的体育参与频率显得更加重要,其不仅影响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还会影响到青少年体育参与频率和持续性[2]。胡月英等研究发现,父母的体育参与会影响青少年不同强度的运动,且影响程度与父母体育参与频率成正相关[3]。家庭中父母的运动经历越丰富、运动水平越高、体育参与的频率越高、强度越大,其子女体育参与的频率和持续性也会越高。此外,有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相较于父母仅在旁边观看子女进行体育活动,前者家庭中的子女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体育行为习惯的比例远高于后者,这并不难理解,父母和子女一起运动,通过体育活动的互动在增加亲情的同时,更易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爱上体育活动,也有利于家庭体育文化的形成。上述研究表明,家庭的体育行为对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参与频率和持续性上。
1.2 家庭的体育支持
1.2.1 情感支持
父母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会增加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父母支持运动的孩子,通常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也更容易产生较大的运动乐趣。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和青少年初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未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对自己各种行为作用没有概念,比较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参加体育活动亦是如此,父母的运动支持是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4]。父母的运动支持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行为,还会影响子女体育参与频率,父母支持程度高的子女,体育参与的频率明显高于父母支持程度低的子女。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运动支持随着年级而不断变化,变化趋势为大约在初三时略有下降,在升入高中之后,支持力度稍有增加,高三时明显下降,呈现每到升学阶段父母会降低对子女运动支持的变化趋势[5]。父母支持程度低或父母支持程度随年级变化的家庭,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认同感,对于父母支持程度低和父母支持程度随年级而变化的儿童青少年,不利于形成体育价值认同,进而影响青少年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
1.2.2 物质支持
良好的物质基础,是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青少年无论进行哪项体育活动,都需要场地、器材等。父母为子女提供物质支持,购买需要的体育器材、请专业教练指导子女,可以提高子女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促进子女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但也有一些与之相反的研究结果,如父母的物质支持不会影响青少年的体育行为习惯;父母的物质支持不会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价值期望。可见父母的物质支持对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有待商榷。
1.3 兄弟姐妹和同伴的体育行为
青少年好胜心强,如果和同学或者同伴一起运动,他们将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青少年在和同伴一起运动的过程中建立友谊,更易体会体育活动的乐趣。有研究表明,同伴的体育行为可以提高其他同伴参与运动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同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其他同伴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增加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兄弟姐妹的体育行为产生的榜样作用,会为其他的兄弟姐妹提供参考和模仿的条件,其也可以作为运动伙伴,提供帮助和支持。家庭中如果有兄弟姐妹参加体育活动,将会使其他兄弟姐妹产生运动兴趣,进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2 家庭情况
2.1 经济因素
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可能会影响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的收入高,将有利于支持子女从事喜欢的运动项目,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子女从事喜欢的运动项目将有利于养成体育参与习惯。城市公共免费的体育设施有限,况且,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完成不了科学指导子女锻炼的任务,大部分家庭选择训练更加科学的体育俱乐部实现体育锻炼,这无形中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此外,父母的经济收入对子女参加运动的项目也有影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多从事高层次的体育运动项目。
2.2 父母的文化程度
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是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文化程度高,其子女进行体育活动的概率就高,因为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大多从事脑力劳动,由于对健康的重视又缺乏体力劳动会加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当然也会重视其子女的体育参与。从事不同职业或者文化程度不同的父母,对其子女在运动项目选择上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高和从事脑力劳动的父母,大多支持子女体育运动,但不愿其从事职业体育。家庭文化层次不同的子女对体育锻炼认知度不同,高文化层次的家庭,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度较高[6]。
2.3 家庭结构
不同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双亲或双亲祖辈的抚养,对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不同。非双亲抚养的青少年,其运动不足的比例更高或者更明显[6]。有研究表明,双亲抚养是最有利于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式。此外,家庭子女数量也会影响子女的体育参与,相比于多子女家庭父母,独生子女的家庭,其父母不愿子女从事具有竞技性或危险性的运动项目。
3 家庭生活环境
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均为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与体育行为的相关研究表明,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生活坏境,良好的客观环境有利于推动个体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增强,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逐渐减弱,环境因素的影响日益加大。诚然,家庭生活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3.1 家庭周边体育设施
研究表明,家庭周边体育设施状况会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比率和频率。家庭距离周边的体育设施越近,青少年参与运动的频率越高。家庭所在区域体育设施越丰富,青少年参与运动的比例越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单位人均场地面积在不断减小,如果家庭周边体育设施丰富,且距离较近,则能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
3.2 社区相关体育活动的宣传与组织状况
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与组织能与家庭形成互助,社区较多地宣传体育活动和组织家庭体育比赛,家庭也能积极参与其中,对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社区对确立儿童的生活方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社区虽然没有家庭的影响大,但也能够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
4 结语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在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双亲的体育支持和家庭体育文化。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快乐,因此,父母应在其女子对某项运动感兴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支持,培养1~2个特长项目,使青少年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次,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生活环境(家庭周边体育设施、社区体育活动宣传与组织)也是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