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摄性人格促进高校学生体育学业成绩的理论分析

2021-11-22夏肖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学业成绩效能

夏肖林

(贵州财经大学体育工作部 贵州贵阳 550025)

高等院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对其体育学业重视度不够。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不仅可以考查大学生掌握相关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有效程度,而且还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最直接反映。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的体育学业成绩提高而探索新的教育策略是后疫情时代的迫切要求。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利用各种外源性教学资源和条件来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提高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人格特质,从人格特质出发来研究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的内源性影响因素。

前摄性人格是个体具有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是指具有该特质的个体会主动寻求机会改变环境,积极努力探索各种方式方法创造条件,并寻求沟通达成自己的目标[1]。目前,在体育教学领域内缺乏从学生个人特质视角来讨论人格特质对体育学业成绩影响和作用的研究。因此,该文立足体育教育领域,尝试用组织管理和生产领域已经成熟的前摄性人格理论,分析探讨前摄性人格对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为体育教学工作者提高教学成效建立理论指导。

1 理论基础

前摄性人格理论归属于积极心理学领域,是组织管理领域内员工自我管理行为和创新行为的理论基础。相对于消极被动的等待及习惯听命于人的个体,具有前摄性人格的个体有积极主动改变环境、条件的行为倾向,表现为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和信息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或通过积极行动改善关系探索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实现自身的成就目标[2]。目前学界对前摄性行为有不同的研究侧面:其一,关注于前摄性人格研究,认为有前摄性行为的个体均具有积极主动的人格即前摄性人格;其二,关注于前摄性行为本身,提出了个体会在行动的过程中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办法实现积极的改变;其三,强调未来目标的指引,认为前摄性行为的个体会为追求实现成就目标而积极准备和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为未来要实现的绩效或成就打下基础。以上是研究者分别从人格、过程、目标3种视角明确了前摄性人格及行为的边界,完善和丰富了前摄性行为理论的内涵。回顾第一个理论视角的相关研究,Bateman和Crant最早提出前摄性人格概念,他们将组织行为中个体表现的积极创造和改变环境,努力找办法和搜寻利用各种信息来改善和加强行为,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提高绩效的个体特质称为前摄性人格[3]。而且进一步指出,具有典型前摄性人格的个体相较于不具备前摄性人格的个体,会更主动地寻求和创造机会、改变环境,且他们的行为不会受情境力量的约束和干扰。反之,后者则会表现为被动地听命于人或默默地忍受不利。例如,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发现,组织中的具有前摄性人格的个体会采取积极行动、运用新的工作方法等以实现提高任务绩效或创新绩效。类似的,在体育教育领域中也可以通过前摄性行为理论来进行理论探索:具有前摄性人格的学生是否更容易实现其体育学业成就目标,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是什么。

2 理论假设与探索

2.1 前摄性人格对体育学业成绩产生正向影响

关于主动性人格的研究发端于组织行为领域,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创新行为、创业及职业生涯等方面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在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主动性成分时,Bateman和Crant发现,无论在何种环境和情境下,前摄性人格这类个体具有能够主动选择方法如探寻信息、识别问题、争取机会而不受约束地去改变个人或环境的倾向,属于稳定的、内在的人格特质[3]。而具有这种特质的个体相较于习惯忍受或被动行事的个体来说具有积极的主动行为,他们会发起改变或影响最终达成目标,认为这种人格特质会正向影响工作绩效和带来创新。而后,前摄性人格理论在教育领域内亦出现了关于前摄性人格与大学生学业绩效、职业生涯等的相关研究,如朱彩凤等[4]、王伟等[5]认为具有前摄性人格的大学生会对其学业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进而支持了大学生前摄性人格对学业影响的理论。然而,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过程需要通过感官接受及身体去实践来自于教师给予的外部环境的信息刺激。体育课堂上的练习时间对于提升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训练要依赖于课外练习,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前摄性人格对大学生体育学业来说是否具有重要意义需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前摄性人格是个体绩效的远端影响因素,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前摄性人格可能是通过多个中介变量来影响个体绩效表现的[6]。故此,在体育学业成绩的影响方面,运用前摄性行为理论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基于前摄性人格;二是以变革导向为过程;三是以未来为目标。与其对应的概念是基于前摄性人格在训练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体育学业,而以未来为目标是个体具有成就动机,使体育学业绩效得以提高。

2.1.1 自我效能感的正向作用

已有研究指出,较被动的个体而言,具有前摄性人格的个体在应对环境的挑战时更具有一般自我效能感[7,8]。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概念,指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念,表征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从事相应工作和活动的信心。出于对自己能力水平的相信,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更能够直面挑战,有意愿探索未知领域,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完成原有的工作[7,8]。因此,这样的个体也在创造力、创新行为方面有更出色的表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个体人格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具有较高核心自我评价特征的个体,倾向对自己有更高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方式等有较高的评价,从而也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更多的信心。因此,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具有这种特质的个体会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机会的识别,以变革为导向并创造条件进行实践,在此动态的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往复训练形成“意识—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由此逐步获得意识和认知,最终达到其自身目标从而提高体育学业成绩。

2.1.2 前摄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的关系

李英琦的研究表明,前摄性人格对个体的成就动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有典型前摄性人格的个体追求成就的愿望更强烈[9];大学生前摄性人格与追求成功动机及成就动机呈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呈负相关[1]。由于前摄性人格包含了成就、成长等高阶目标,因而对于具有较高水平的前摄性人格个体而言,这样的个体对自己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如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个人成就等。在成就和成长的内在高阶目标的指引下,前摄性人格的个体倾向于相信自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从而在面对未知环境中,能够被激活出自我效能信念,并在自我效能信念的推动下,积极探索环境、改变现状,并谋求发展。现有研究发现,具有前摄性人格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较强,能产生更多的成就动机与信心,进而影响其积极选择和努力,为个体行为提供动力基础[10]。此外,王颖认为,自我效能越高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复杂的任务并热衷于自己的工作,希望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功[11]。因此,该研究认为,在体育学习中具有前摄性人格的学生会更有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他们怀有比别人更高的成就目标,并为此做出积极努力,直至达成高学业成绩的目的。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总是受到其前摄性人格的影响,积极尝试各种学习方法,并在相关学科或学习环节中获得了相应的成效。积极的学习经历和有效的学习结果,使得他们在学习中逐步获得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在学习新的知识和体育技能上是有能力的。这样的自我效能信念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一如既往地积极主动,希望能够在该门课程上收获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实现其学业成就目标。因此,具有较高水平前摄性人格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好的体育学业成绩。

2.2 前摄性人格与形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关系

运动技能是人体掌握体育运动专门动作的能力,是人体大脑皮质精准控制和调动肌肉的一种协调工作。需要支配肌肉达到恰当速度和力量,并按照动作的要求做出正确顺序、有效完成。只有当大学生运动技能具有较高的水准,其体育学业成绩才会更好。因此,在借助前摄性人格理论去研究探讨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提升的问题时,必须要纳入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生理本质来参与分析。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运动动力定型的实质是一个人体不断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结果,这个结果建立的过程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运动技术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是较为漫长的。这里的运动技术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石,需要人体具有较好的跑、跳、投等基本技术,必须经过一定的运动实践积累才能形成。因此,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其学习习得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构成,由简单至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其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分为3个阶段,即是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与自动化阶段。大学生的这3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前摄性人格在其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提高或体育学业成绩优秀具有正向的预测。首先,泛化阶段的要求。泛化阶段出现在体育教学的初期,学生学习实质是一个对运动技能信息的处理过程,个体更像是一台信息处理器,教师是外在的信息输入者,个体会对这个外在环境的信息刺激发生反应。因此,个体对于外在环境的刺激及自身内在大脑皮质分析形成初步概念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是一种分散状态,运动条件反射的联系并不稳定,即呈现泛化现象,这个时期需要个体实践进行反复练习。具有前摄性人格的学生会对教师给出的讲解、示范等外部信息刺激积极输入,主动花费时间精力,结合自身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皮质分析得出经验。而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学业并不足够重视,对于体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主动动机,这即是Bateman与Crant认为的与前摄性人格相对而不具备前摄性的个体就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他们缺乏主动性,更愿意得到别人的安排,听令行事。这类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不乏其人,在课上缺乏主动性的输入信息意愿及在课外缺乏主动性的训练,使他们的运动技能形成在泛化阶段将会变得较为漫长。其次,在分化阶段和巩固与自动化阶段,通过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人体对运动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抑制使泛化进入分化,动作逐步准确。而前摄性人格的学生对于自身有较高级的目标要求,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运动成绩,因此必须要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然而在动作自动化形成后,动作的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这是因为出现动作自动化后,如果动作出现细微变动未被察觉,而后再察觉可能变质的动作已经被固定。因此,要求动作自动化阶段仍然需要不懈地练习及不断对自身动作反复进行检查和反思,才能精进动作的质量。基于分化和自动化阶段学习进程的生理机制,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匹配前摄性人格及行为,如积极练习及对外部信息的有效处理,积极反馈信息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才能提高运动技能的准确性[12]。而与之相反的不具备前摄性人格被动学习的学生,由于泛化的学习进程长,其分化的能力就差,形成运动技能就较为困难[12]。因此,从人体运动技术的建立及运动技能掌握的生理机制角度和边界条件分析,前摄性人格对体育学业成绩的提高和达到优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规律,并对此作用机制加以实践,积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前摄性人格,结合外源性教学资源条件和内源性人格特质的考量,从大学生前摄人格特质切入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3 结语

由于组织管理情境与教学情境类似,将组织行为管理领域的成熟理论迁移到体育教育领域进行分析,拓展了在体育教学领域内前摄性人格理论的运用。该研究利用目前学界对前摄性人格的正向作用研究理论,推导了前摄性人格对体育学业的正向促进作用及前摄性人格具有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要求的特征,分析了体育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人格特质要求,认为主动行为对体育学业成绩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前摄性人格理论与体育教学的规律结合推理得出:一是前摄性人格对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产生正向影响;二是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可以在前摄性人格与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之间起到重要的链式作用。该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可以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提升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学业成绩效能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地方机构改革“+”与“-”——减的是机构,加的是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