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民健身视域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21-11-22钟齐鹤
钟齐鹤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并对青少年儿童走出教室参与体育锻炼进行正常的引导。在目前这个飞速发展、挑战愈来愈大的新时代,我国的青少年群体除了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但大多数青少年的心智水平和人格相比起大学生及成人来说,仍处在一个需要正确引导并进行系统培养和塑造的阶段,所以遇到上述问题时难免会出现焦虑、沮丧、情绪失控、抵触他人、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做出不正确的社会行为。为了缓解和释放青少年学生所背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压力,可以尝试进行适量负荷的体育锻炼,从而以科学的途径让压力得到宣泄,在调整了心理状态的同时,也让身体得到了放松,最终达到快乐学习和生活的目的。身体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的身体活动能够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1]。该文针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青少年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和分析。
1 有关体育锻炼的基本问题
1.1 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在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状态。青少年群体涉及人数巨大,每一个青少年的锻炼动机不尽相同。比如有的青少年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有的青少年是为了把某一自己爱好的专项技能练得更好,还有一些青少年是综合这些动机等。然而即使是拥有相同锻炼动机的青少年在锻炼行为上可能也存在差异。比如有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有的青少年会顺从自己的身体机能规律采取适宜负荷进行锻炼,有的青少年则会采用超负荷训练等,在锻炼方法、锻炼时长、锻炼器材的选用、锻炼场地的选择等方面均能体现出差别[2]。即使青少年群体拥有如此多的个性特征,但培养体质健康信念,给予足够的社会支持、认同、鼓励,可能是一个促进所有青少年积极、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3]。
1.2 对于青少年群体需要遵循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的体育基本原则
全民健身视域下,青少年群体需要遵循的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青少年个体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青少年运动水平能力的需要,在锻炼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青少年在锻炼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青少年运动水平和取得理想锻炼效果的基本原则。
过于轻量的锻炼负荷往往无法帮助青少年群体达到运动的最佳状态,从而影响锻炼效果和技能的发挥,因此也就无法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或者收获其他正能量。超量的负荷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是需要避免的。首先从身体的承受能力来说,很容易导致受伤,从而让青少年对锻炼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在之后完成技术动作的时候往往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是否会二次受伤,长期往复势必会加重青少年群体在体育锻炼或者对抗当中的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反而产生负能量的效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锻炼活动结束之后需要采取适当的放松活动缓解和消除运动疲劳。例如,在踢完一场足球对抗赛之后,建议青少年锻炼者不要立即采取平躺或者屈膝坐这样的动作,应该缓步行走一段距离,让机体有一个自然平滑的放松过程。除此之外,准备活动准备不足和运动场地及运动装备等条件设施不足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受伤[4]。因此,可以考虑在青少年群体当中推广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以预防伤病为首要目的,契合全民健身的根本要求,让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更有保障[5]。
2 利用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2.1 体育锻炼对于情感认知和人格的培养
人格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体育锻炼可以让青少年在这样一个所谓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分析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从能力、气质、性格、需要等方面向强者学习,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成长更为全面,同时也能保有自身的人格特点,最后形成所谓的人格魅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总会产生人与人的交流,无论是友好的交流,还是带有其他情绪的交流,在交流中可以丰富青少年的个人情感与自我认知水平,研究表明,在锻炼中认知衰退被减缓,个体形成更积极释放压力的方法,期望的人格特质得以维持[6]。这样才能称之为对于一个人完整地培养。
2.2 体育锻炼对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当青少年善于运用这一有益的力量时,就会产生决心。而人有决心就说明意志力在起作用。青少年群体在面对当今社会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生活压力时,需要练就强大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他们在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必备素质之一。在体育锻炼中有很多情况都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力,例如,比分落后时,应该及时进行战术和技术上的变化,争取扭转局面改写比分;在身体有轻微伤的情况下,合理适当调整技术动作和发力方式,得以完成整个体育锻炼过程。
3 利用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群体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观
3.1 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在心理学中被A.Bandura称为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将自信定义为:个人对自己成功应对既定情境的能力的评估,即自信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自信是心理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是生活美满和事业成功的助力。青少年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在社会和家长的高期望值压力下,青少年渴望获得成功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即心理健康问题[7]。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群体的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通过体育锻炼在训练中达成既定目标,在比赛活动中战胜对手从而获得的满足感有助于青少年群体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建立并积累自信心。自信心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群体的良好精神风貌,给人以阳光积极的印象。
3.2 团队协作观念的塑造
现如今,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即使个人能力再强,想成功达成某一目标往往需要集体协作,团队配合。在体育锻炼中就有许多团体项目,以篮球项目为例,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需要让青少年明白如何同队友一块儿去迎接胜利,一同去接受失败,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对青少年群体之间凝聚力提升的重要助推剂。篮球运动作为一项注重团队合作的群体运动,能够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儿童的交往能力,处理陌生关系的能力,使彼此陌生且都含蓄的青少年儿童,打开心扉,结交更多的朋友,提高青少年儿童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成长铺平道路[8]。
4 结语
首先,经过分析和讨论,可以明确的是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正面及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情绪,让身体也尽可能地摆脱亚健康状态,在身心上得到提升,从而能更好地投入到高强度、高负荷的学习活动中。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可培养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的自信心,敢于主动与人交流,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因此,当代青少年群体每周应保证适量负荷的体育锻炼,进而以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反作用到身体的成长及精神风貌的良好塑造上,最终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次,全民健身大背景下,青少年阶段是培养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途径,使青少年群体真正认识体育、理解体育,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意识,进而改善其体育锻炼行为,这对青少年群体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及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实现全民素质的促进和提高。
最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贯穿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国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一切为了人民,既是党和政府的目标定位,也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少年强则国强,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投入到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这类课题的研究中去,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和下一代的成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