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术”与“道”的表现层面及关系考辩

2021-11-22刘洪帅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层面武术思维

刘洪帅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 北京 100089)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直观层面上它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实用的、美观的、朴实的、防身健体的运动形式,为“术”的表现层面。与此同时,武术也具有鲜明的精神表现性。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哲学理念,可对人们的思想、性格产生影响,对人们的生活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属于“道”的表现层面。庄子曾言:“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因此,有道无术,是盲人摸象;有术无道,是纸上谈兵。只有将武术中“术”的价值与“道”的内涵相结合,做到道术兼修,才能真正发挥武术的作用。该文将从自卫止戈之术、强身健体之术、竞技表演之术和文化之道、思维之道、生活之道6个方面来阐述武术“术”与“道”的表现层面,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武术“术道并进”给出相应的建议。

1 武术“术”与“道”的辩证关系

1.1 “术”与“道”概念的界定

“术”在现代汉语中的本义为方法、谋略之路数,又可衍义为“技艺”的套路。福建武术家张祖仁认为:“止戈为武,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道”在现代汉语中的释义为:“道,头行走也。意识带领身体之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生命的本性。”《世界哲学名篇》中将“道”解释为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是最高级的形式。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中谈到:“道是所有生命背后的方法、规律,是终极的现实。”李小龙将“道”释义为“真理”,功夫背后的真理,所有习武者都应该遵循的真理。由此可知,“术”是具体的,“道”是无形无相的,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人们所认知的,是一种恒定不变的规则、原理、真理,它对万事万物起着引导与限制的双重作用。

1.2 武术中“术”与“道”辩证关系的体现

中国人历来讲究“术”“道”之别,如柔术为“术”,而截拳道为“道”。“术”更侧重于技术层面,而“道”更侧重于技术之外的哲理,强调个人的内心修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不仅包括各种拳械技术,更包涵了一位习武者内在的心性品质、言行举止、思想修为。正所谓“习武先习德”,习武,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基础上,从此层面讲,“道”是“术”的先行条件。

此外,与其说武术是一种武技或强身自卫手段,更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由头脑、心灵与技艺互相配合,在习练过程中日臻完善,从而达到“精、气、神一体,身、心、灵合一”的精妙艺术。因此,武术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一方面,武术中有很多拳理体现了“道”的理念。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就是一种在太极文化理论指导下的人体活动,太极拳以“松静”为习拳根本,以“中正圆活”为其外在表现,以“阴阳平衡”为其内部状态,以“虚静”为追求目标,这些原则无不体现出外在协调与内在和谐的“道”的理念。另一方面,武术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道家、儒家、禅学、易经等思想基础之上,因此,通过武术的修习来明心见性,将武术中的准则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武术也不失为一种文化之道、思维之道、生活之道。

2 武术中“术”与“道”的表现层面

2.1 武术中“术”的表现层面

2.1.1 武术是一种自卫止戈之术

中国武术文化,就是一套全面精湛的“自保”文化,而非“攻击”文化。攻击的目的也是为了生存、生活,而非单纯为了攻击而攻击。一旦攻击(打江山)成功,就要考虑保全、维持(坐稳江山)之策,历观中国各大一统王朝,莫不如是。因此,武术是一门以自保为核心,制止侵袭的技术。“武”由“止”“戈”两字组成,意为停止、制止争斗,这才是真正的武功。“止”有两层涵义:对外,要制止自己身体受到外界侵害;对内,要停止自己对外制造伤害。正所谓“守得住,才能攻得破”,相较于“侵袭”技术,“自保”技术更为强大。只有研究千万种“侵袭”的破解策略,才能具备高度的自保能力。习武,就是要通过技艺的习得使自身具备防止身体受到侵害的能力,具有“停止制造伤害”的自控能力,具有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实力,拥有“不去制造事端出来”给自己解决的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练习武术,才能获得由身到心的安全感,才能拥有精壮神足、安然自胜的实力。

2.1.2 武术是一种强身健体之术

武术由各种拳法、腿法、步法等动作组合而成,需要调动身体各器官、系统参与运动,从而增强人的身体机能,使人得到由内而外的全面锻炼。外在方面,武术运动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高的增长,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有利于提高肌肉耐力与弹性,提高骨密度,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内在方面,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要求较高,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人体的需氧量也逐渐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人的肺活量,增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机体代谢水平。经常进行武术锻炼,体内血红蛋白含量会增多,有利于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时有利于增加大脑供氧量,刺激大脑皮层神经末梢[1]。这对增强神经系统各中枢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有重要作用。

2.1.3 武术是一种竞技表演之术

1988年,中国武术研究院曾将武术确定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该定义既突出了武术的民族性,又突出了其体育属性,一直沿用至今。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体育的竞争性、观赏性等基本体育属性,其体育化的典型代表为竞技武术。其中,不管是展现功力、技巧的套路演练,还是斗智斗勇的格斗对抗,竞技武术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争取优异比赛成绩为目的,具有鲜明的竞争性[2]。同时,竞技武术也极具观赏性、表演性。竞技武术套路拳种众多,各个拳种演练形式不同,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各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内涵[3]。不管是舒缓阴柔、刚柔相济的太极拳,还是雄浑稳健、刚劲有力的南拳,抑或是筋顺骨直、撑拔舒展的长拳,都表现出武术形式各异、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动作韵律美,让观众感受到武术所带来的艺术魅力[4]。

3 武术中“道”的表现层面

3.1 文化之道

3.1.1 “知行合一”的文化之道

武术从其产生之日起一直传承至今,其思想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究其根源,与武术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在武术与儒家、道家、哲学、医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动静相随、刚柔相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武术文化体系,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武术的技击方法与原理。在习武过程中,习武者以拳理指导拳技,以拳技带动拳理的发展,体现了武术“知行合一”的文化之道。

3.1.2 “身体力行”的文化之道

武术不仅是一项操作技术、身体技能,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这不仅体现为武术能强筋骨、壮体魄,更表现在为人处世要讲规矩、守武德、尊师重道、宽容有度等方面。武术在防身自卫、强身健体的武术本质功能基础上升华脱变为一种对人的“教化”和“规训”的文化[5]。当然,武术讲究的习武先习德、宽容礼让等品质并非是一纸空话,它要求习武者身体力行,将这种教化、规训的旨要切实融入到自身的武术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活动中。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武术“武以化人”的涵养、教化大众的本真性价值和作用。

3.2 思维之道

3.2.1 “先求不败而后求胜”的思维之道

中国武术不是单纯意义上打来打去的技术,不追求以力抵力、两败俱伤的结局,而是讲究顺势而为、以退为进、借力打力。运用道家的理念即为阴阳平衡,武术中的攻防也是如此。有时为了更好地伸张,需要暂时地委屈。在与人对战中,若两人势均力敌,甚至在己方实力略低于对方情况下,武术讲究顺应对方攻势,想方设法利用消打、缠斗等技术,限制、化解对方攻击,再伺机破敌,而非与对方正面相抗或完全逃避,体现出一种先求不败而后求胜的智慧思维之道。

3.2.2 “把握时机”的思维之道

武术讲究对细节、时机的把握,对攻守、进退的选择与取舍。在与人对战中,武术讲究适时出击,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方可从容反击对方,使对方无法变招或继续攻击。武术中把握时机的思维,在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上即为“善”。“善”是一种独特的中华人文境界,处在“善”概念下的个人、群体和社会,一切无不美好。

3.2.3 “自然中正”的思维之道

武术讲究自然中正的思维之道。无论何种拳术,武术练习都要从中正着手。首先,在思想上要求意念集中、端正思想、排除杂念。其次,武术练习要符合正确的人体动力形态,讲究正确的运动方法与要领,肌肉运动要自然放松、不僵直,呼吸要与动作相配合、不勉强。只有内在念头端正,外在身形中正,才能使动作和顺、呼吸自然、气血通畅,才能达到身心合一、内外协调。

4 结语

武术发展到今天,它所包含的早已不仅是一种原始的生存手段,也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武术集儒家中庸思想、道家阴阳思想、哲学辩证思想、接纳包容的人文思想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钱穆先生曾言:“对历史要怀有‘温情与敬意’”,对武术也同样如此。不仅要继承发扬武术之“术”,更要建立对武术之“道”的敬畏之心。若缺少了“道”,就会丧失对事物的“敬”,缺少了“敬”,就会毫无底线。因此,在当今时代,一方面,要加强对武术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武术要开门广纳,不可因循守旧。既要了解武术的历史渊源,又要紧跟时代发展,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体系和武术流派的科学理念、发展模式、技术体系,不断丰富武术的内涵与外延,方能更好地实现武术的“技道并进”,充分发挥武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

猜你喜欢

层面武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