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自律 方能自由――小学班主任利用班会帮助学生形成自律习惯
2021-11-22⦿蒋瑾
⦿蒋 瑾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律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自律表现在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行为进行协调、组织、监督、校正和调节。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说较弱,自我控制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换的阶段,容易受人影响,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思维情绪,意志力相对较为薄弱。但小学阶段又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班主任,更需要牢牢把握这一阶段,利用班会努力培养学生自律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班会课堂言传身教,规范教师指导行为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是道德概念的化身,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最希望效仿的对象,对教师天然的敬畏感让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因此,教师在班会课堂中规范自身的指导行为,能够对学生自律习惯的养成起到很好的作用。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律的习惯,首先需要有自律的意识,要能够随时随地成为学生的行为楷模,注意教师在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当中,并思考如何将这种指导行为融入班会课程中。
例如,在《自律》主题系列班会中。教师在第一个课时中加入指定学生对教师自律行为进行监督的环节。班会过程中,和学生约定每天早上准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并实行每天打卡制。在接下来一个星期中,教师每天都会在约定的时间里到教室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第二个课时中,班主任教师和学生探讨最近一个星期自律行为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感悟,并开始让学生加入按时上学的自律打卡中。因为有班主任教师的提前示范,学生对这种打卡没有排斥心理,反而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逐渐养成了这种自律的习惯。
言传身教是老师进行指导学生最有效的方式,当学生能够从老师的态度和行为看出自律的优势,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自律习惯养成的重视,才能够自觉地去效仿,从而逐渐养成自律习惯。
二、增加班会教学趣味,激发学生自律意识
自律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自律的教学也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有些习惯性拖沓,或者说不遵守上课纪律、喜欢玩手机等不良习惯的学生来说,自律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要认识到这一教学当中的痛点,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出发,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进行自律行为,逐渐激发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小学阶段,趣味性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方式,让自律习惯的养成变成一种轻松快乐地游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自律意识,让自律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例如,在班主任教师《自律》主题班会教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用儿歌或者口令的行为制作一些简单的歌谣,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比如在上课铃声响了以后,学生们可以一起说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守好上课纪律坐正看前方,在这样口令儿歌带动下,学生会逐渐地由喧闹变为安静,当学生再听到这一首儿歌时,逐渐产生一种自律的应激反应。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自律不再有抵触情绪,而是能够自觉地在听到口号的时候开始自律行为,逐渐养成自律意识。
增加班会教学的趣味性,能够让本来严肃的教学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预期,让小学生能够对自律行为产生兴趣,将自律活动当成一种可以坚持地游戏,从而激发出学生自律的主观能动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严肃学生自律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仅仅依靠游戏式的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对自律规则有深刻的认识。班主任教师还要宽严结合,为学生制定《习惯手册》,用班级规章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通过明确的规则,让学生知道自律的重要性。这种自律规则的制定并不仅仅局限于制定,更重要的在于执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执行《自律规则》的态度一定要严肃,更要坚决,一定要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教师不应该自己单打独斗,而是要和其他老师一起维护自律规则,做到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让教学效果更好。
例如,班主任教师在召开《自律规则》学习的班会课上,邀请其他学科的老师参加,让其他老师也了解班级针对自律制定的相关规则和要求,让整个班级的教学步调达到一致。班主任教师要在班会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将学生上一周的行为与规范要求进行对照,及时更换自律目标,鼓励学生执行自己的自律规则。同时,在班会课上要求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律规则执行作为共同的责任,让学生能够无时无刻处于自律环境中。
整合教学资源,能够让班主任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能够整合所有的教学资源,让各学科老师也参与进来,让整个班集体都围绕着自律规则而开展教学活动。
四、召开家长班会,巩固学生自律行为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小学生自律习惯养成的重要协助者。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是上学的七八个小时,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和家长一起度过的,因此,自律教学也需要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在家校合作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让学生全天候地获得自律意识的培养。小学生自律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学校一方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将家长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引起家长对学生自律教育的重视,争取家长的重视,形成全天候的教学环境。
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召开家长班会,将“自律”作为班会的主题,通过向家长展示自律能够给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好处,也让家长看到放任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上课不遵守纪律等不知道如何自律的后果。可以通过PPT和案例展示的方式直观地让家长认识到“懂得自律,方能自由”,让家长能够以身作则,从自身的生活习惯出发,巩固学生在学校中形成的自律行为,让自律习惯的养成能够持续下去。
召开家长班会,不仅是为了能够让家长知道班主任教师近期的教学内容,更需要让家长也看到自律给学生的影响,让家长也能够加入自律教学中,从而形成家校合力。
五、班会课后辅导,提升差生自律效果
自律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利用班会的课后辅导环节,针对差生开展自律教学,让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达到一致。在乌申斯基的《论习惯的培养》中说道:“起先应当让孩子习惯于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别因要求太多和难度太大而限制他的独立性;这样,你才会有把握相信,孩子更容易服从你的决定。”针对差生,班主任教师在课后辅导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从一两件小的规则出发,逐渐养成学生的自律习惯。
例如,在班会课程结束后,将差生集中起来,为他们布置:每天晚上准备好明天的学习用具、读书写字的姿势正确等简单的动作性自律行为作业,并和家长沟通,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课后辅导作业。进而逐渐加入:星期一到星期五不准看手机玩游戏、每天准时完成作业、每天摘抄5个好词好句等难度较高的自律习惯。通过给差生加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戒除游戏瘾、按时完成作业等自律目标。
课后辅导,是差生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自律意识差,不能控制自己的差生逐步完成自律习惯的养成,也能够让他们跟上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
六、深化主体体验,增加学生自律主动性
自律习惯的养成,要经过被动再主动再自动的过程,而要想自律习惯能够持久,则必须要将自律变成学生主动去做、自觉去做的一件事。自律习惯从一开始服从于教师教育到在实践中逐步体验内化再到自动形成稳定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班主任教师并不能止步于加强外在刺激,更需要研究如何利用班会课将自律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因此,通过将自律变成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体会和认知,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在班会课上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
例如,在班会课中开展“自律”主题活动,通过“说一说”“演一演”“辩一辩”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说说最近一段时间对自律的感受,谈一谈自律前和自律后自己的变化。将自律过程中发生的快乐和悲伤的事情表演出来,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辩论赛的模式,让个体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让自律这个主题深入学生的心中。通过这样多样化比较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到自律习惯养成的活动中来,让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从而真正地将自律贯彻下去。
深化主体体验,不仅是让自己对自律的主体体验感上升,更是要通过分享和交流的方式,让自律变成整个班级的主动行为,让整个班级的每个学生能够获得自律带来的自由感和快乐。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所谓自由,必然是在懂得自律以后才能够获得。班主任老师通过班会课这个平台,在其他授课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协助下,对学生自律习惯的养成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合力,让学生能够知道自律、了解自律,进而能够将自律转化为主体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