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几点尝试
2021-11-22⦿张慧
⦿张 慧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更加主动、专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与探究之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促进数学教学实效的进一步提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如何促进二者的融合呢?具体路径如下。
一、巧设趣味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旦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更加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之中。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往往是借助粉笔与黑板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学生则是被动地练习,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并未得到有效激发。对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并对知识形成深刻记忆。
例如,在教学“比一比”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并未直接引申出本节课的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即从1数到10,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展示4个圆,让学生数数,当数到1时,第1个圆闪烁,数到2时,第2个圆闪烁……以此类推,直至数完。在此基础上,再展示4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数数,并且抛出引导性的疑问:“同学们,两种图形的数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大家都是如何判断的呢?”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交流中得出了答案:在数圆的时候,一共闪烁了四次,在数三角形的时候,也闪烁了四次,因此它们的数量是一致的。在结束上述环节后,让全体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使两只手掌重叠,对比手指是否一样,教师也参与其中。随后,再展示6个圆,并且邀请学生上讲台前进行实践操作,点一次鼠标就会有一个长方形出现,要求长方形的数量和圆的数量一致。这样,学生就会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逐步加深对“比一比”的把握。
二、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理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可以将原本静态、抽象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对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最终实现高效教学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对于“梯形面积”的讲解,教师首先展示一张梯形图片,并且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如何推导而来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时是如何转化的?”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推导过程,组织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内容[1]。这样,学生就会试着将梯形转化为以往学习过的图形,以此进行面积的计算:准备一张梯形的硬纸片,思考怎样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则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下操作:①准备一个梯形;②复制一个梯形;③对复制的梯形进行180°翻转;④将翻转后的梯形的腰与原图形的腰进行重合。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大屏幕中出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教师继续引导:“最后呈现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下底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等,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根据操作经验和个人的观察,试着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知。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知识吸收
不管是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和谐氛围的支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学习,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对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和谐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大胆交流、互动,以此切实体会数学学习的内涵与魅力所在,促使其自学、乐学、善学,优化其学习实效。
例如,在教学“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对于“认识扇形”的讲解,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扇形实物图片,如沙滩里的扇贝、扇形门等,让学生试着描述这些实物的外形,以此引申出本节课的内容。接着,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扇形在圆中的形成,让学生明白扇形实际上就是圆的其中一份。随后,再同虚线绘制一个圆,取a、b两点,用直线标明a、b两点间的部分,从而清晰地展示一个扇形,以此进行“扇形”知识的讲解。可以发现的是,在上述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也具有了大致的掌握。此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试着自主绘制扇形,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从巧设趣味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理解;营造和谐氛围,促进知识吸收三个方面入手,以此实现高质量数学课堂的营造,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融入数学课堂,并且从中收获丰富的新知和技能,为后续学习和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