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教学的有效应用

2021-11-22⦿吴

小学生 2021年3期
关键词:奇数偶数知识点

⦿吴 瑾

小学数学学科的前后知识点联系得非常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为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做到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横向穿插与纵向联系,由此可见,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性对整堂课的教学时效性影响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务必要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围绕教学目标巧妙设计课堂提问策略,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一、运用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运用问题设置悬念作为课堂导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运用多次提问的方式给学生设置悬念。究竟什么是悬念呢?悬念即是学生对于所获取的知识感到非常困惑,却十分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教师根据新知识的特征以及与前面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运用多层次的问题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不禁产生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在新知识点的讲解中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还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当然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堂导入环节,由于在前面只学习了认识几个简单的图形,很多学生并不完全掌握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此时教师就在导入环节给学生设计多个问题。教师就运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所说的图形,然后问:“那我们该如何求这些图形的周长呢?”此时,教室变得鸦雀无声,很多学生顿时感觉到非常疑惑,流露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就告诉学生:“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求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快速进去学习状态,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也表明课堂导入环节非常成功,最终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的。

二、设计问题把控难度,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计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需要注意难度的合理分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试题测试来准确摸清学生的学习真实水平,明白每位学生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内解决数学问题,这既能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还能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信心。当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需要设计难度稍大的问题,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显而易见,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之间差异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就在课堂上设计问题:“假设a=1、2、3,那么5b+3的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呢?”此时,优等生很快都得出正确结果,而差等生计算的过程很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规律:“奇数与奇数/奇数与偶数/偶数与偶数相加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奇数与偶数/偶数与偶数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呢?”当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后,就可以直接通过乘数或加数的奇偶性快速判断出运算结果的奇偶性,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重视问题的开放性,激活数学思维

在大部分学生的想法中,都认为数学问题仅仅是唯一的答案,经常被称为是“标准答案”,这种误解会让他们的思维变得非常禁锢,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基本都是找出最后的答案就不会主动去分析其他的解题方法或寻找另一种答案。因此,教师为了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设计问题时,务必要重视问题的开放性,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尝试去改变题目中的某些条件而去寻求另一种答案。

例如,教师设计出一道应用题:现有160吨货物,A型卡车能运送10吨,费用200元,B型卡车能运送8吨,费用150元,请同学们设计出最合理的运送方案。这个问题的开放性很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要考虑运送货物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运送成本,学生们纷纷讨论出多种方案。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总结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性特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问题,不再一味地追求问题的数量,而是追求问题的质量,采用趣味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习题中,一方面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加数学思维的广阔性。

猜你喜欢

奇数偶数知识点
奇数凑20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奇数与偶数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有多少个“好数”?
奇偶性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