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建设探究

2021-11-22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志超

办公室业务 2021年7期
关键词:馆际互借资源库图书馆

文/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志超

一、“互联网+”与图书馆

(一)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这个概念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实践而逐渐丰富充实起来的。于扬最早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他指出,互联网已经逐步融入人民的生活中,而且在未来,互联网必将与各行各业产生更深度的联系,因此,各企业要努力将产品和服务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互联网+”;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由此看出,“互联网+”从提出到现在,热度仍然不减,且将愈发重要。

(二)什么是“互联网+图书馆”。学术界对“互联网+”模式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已经进行了不少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张兴旺对“互联网+图书馆”进行分析,归纳出六种基本特征,分别是:跨学科、专业、行业与领域的有机融合、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协同发展;业务结构、关系结构、文化结构的重新锻造;强调用户参与,尊重用户需求;开放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贾西兰认为“互联网+图书馆”具体有四条发展思路,分别是:积极开展跨界融合、普及创新形成发展动力、推动开放共享、自定义与重塑。周建芳认为,“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形态,不仅仅只是互联网的技术、理念、模式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交互与演进,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服务、理念、思维与图书馆用户的融合与创新。

运用互联网思维并且以互联网技术来发展图书馆事业,在互联网中,开放、共享信息是最核心的内容,这一点对图书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实践当中,图书馆必须借助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将这些互联网实践的成果应用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信息服务、读者教育、阅读推广等具体业务中,从而促进图书馆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的水平。

二、“互联网+”与图书馆资源建设

(一)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采访创新。图书馆的采访工作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购置经费的不足是影响图书馆进行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类文献资源价格飞涨与阅读者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使得文献购置经费的增长速度很难实现同比例增长,从而使新的文献购置无法高效地完成,随着时间推移,资源老化,最终影响到图书馆的资源结构,图书馆的资源质量下降。其次,传统的图书馆采访模式缺乏稳定的连接沟通,往往效率不高。传统的采访工作往往由专职的图书馆员来进行,但由于读者众多且分散,图书馆员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文献,因此,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阅读者的需求难以反馈到图书馆,二者之间缺乏高效的互动与信息沟通,使得图书馆的采访质量大打折扣。最后,图书馆与馆配商、出版社三者之间,由于各方之间利益的不同,沟通的不畅,往往也会使图书馆一些书目的采访工作出现差错,使得图书馆无法采购到一些真正想要的书籍。

“开放”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图书馆的采访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传统的图书馆采访工作量大。有用户的需求信息、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图书馆的经费信息、出版社和馆配商的书目信息等都需要收集,还有豆瓣等图书评价网站的书目信息等等,因此,可以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平台,实现多领域跨界,同时抓取不同渠道的信息,并进行整合与利用,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另外,要特别注意用户需求信息的获取整合与新书书目信息的整合。图书馆应尽可能地简化荐书流程,提高用户的荐书积极性,例如,可以将豆瓣读书模块与图书馆荐书模块链接起来,实现一键荐书。同时,图书馆要及时获取每年新出的书目,这是采访工作的必要内容。这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出版社网站上进行书目信息抓取,并进行整合统计,及时更新文献资源,从而减少与馆配商之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不等情况,实现资源的完美购置。

(二)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资源海量且无序,如何在其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才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关键。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图书馆根据自身用户的需求,在不断购买扩充各门各类的书籍以及电子资源数据库的同时,也应该注重馆藏资源结构的优化,并推行本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形成本馆馆藏特色,构造一种“人无我有”的信息资源优势。构建特色资源库时,图书馆应注意与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做好前期调查,避免与其他图书馆资源库的重复建设、雷同建设;构建资源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动社会各界来收集资源,以促进资源库的完善,最后,当资源库构建完毕,应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推广,可以是图书馆官网、微博、知乎、贴吧、微信公众号等等,最终实现特色资源库得到有效利用这一目的。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除了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建设外,还可以对网络上的免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公众的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上不断增长的海量免费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资源庞杂且无序,使得用户很难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其资源价值实现程度很低。图书馆可以从这一思维出发,对网络上的免费资源进行整合,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这些资源的价值实现,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扩充了图书馆的资源,调整了图书馆的资源结构。图书馆对网络上的免费资源进行整合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相比于自建数据库,只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即可,无须对内容进行处理。

三、“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建设

(一)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阅读推广。阅读推广是图书馆推介自己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推广,可以将一些优质的信息资源介绍给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扩大读者的受众面,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在互联网时代,应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图书馆可以借助微博、微信、QQ、手机应用APP等公共平台进行活动的宣传。当然,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也不应该放弃。不管如何发展,活动的开展仍然是要以人为中心。在大力进行网络推广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包括馆藏信息资源、图书馆硬件资源、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等等,只有线上宣传到位了,线下质量保证了,才能够发展各种潜在用户,将其从线上拉至线下,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推进全民阅读氛围的实现。

(二)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是网络时代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种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所重视。图书馆方面也不例外,从20世纪便开始了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理论的研究与具体应用的实践,发展至今,已经卓有成效,图书馆可供利用资源的范围的扩大,为社会大众的信息利用提供了便利。但是,就目前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的使用状况来看,其过程烦琐,利用率不高,存在着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积极推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共享服务上的应用,以加以解决。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s (OPAC),即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这一检索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开发以来,在各大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基本的整合方式。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层面的检索系统,用户通过一个OPAC页面,便可搜索到从该级别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在OPAC系统中提供相关资源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用户的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并且也体现出“连接一切”的互联网特征、“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精神。

馆际互借也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大图书馆也基本提供了这一服务内容。但从实际来看,使用效率并不高。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挖掘馆际互借的潜力。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对这些网站系统建设的监督,图书馆方面可以加强对网站系统建设的考核,并且借助专业的互联网企业来帮助网站建设与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推动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身份认证系统,便利于馆际互借的开展,同时也应尽可能简化馆际互借的操作流程,并通过“一张图学会馆际互借”“三分钟学会馆际互借”等新潮的宣传方式,向用户普及馆际互借知识。

四、结语

“互联网+”是国家的发展战略,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因此,图书馆更应把握机会,推动“互联网+图书馆”模式的构建与发展,从而使图书馆事业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猜你喜欢

馆际互借资源库图书馆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图书馆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飞跃图书馆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
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及其启示
去图书馆
影响我国馆际互借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
馆际互借在ALEPH中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