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探讨
2021-11-22河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马淑芳
文/河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 马淑芳
大数据时代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这是对人们生活、工作、思维的一场变革,也是对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一次挑战。利用大数据优势管理档案,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条件,但一旦保护不周,也会造成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大数据也是大风险。如何利用大数据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档案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大数据环境下,人们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大量的数据,而海量数据的计算、分析又促进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技术具有强大的检索、复制、查询、分析、计算、存储、传输的功能,既可以自动翻译不同种类的语言,还能实现远程控制、传输,借助大数据搭建档案管理数据库平台并加以优化,利用大数据优势,实现档案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二)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用户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实现对档案的复制、检索、分析、存档等等。对于公开、保密、权限许可的档案,用户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并实现高效利用。可见,基于大数据环境中的档案,不同层次的用户群体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不同的地方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三)有利于档案数据的存储与备份。有了档案数据库系统,虽然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给用户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面临了诸多问题,如:档案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时常会增加一些档案数据信息,但由于档案数据库容量不足而导致无法再添加的问题,这造成档案难以正常存档问题,这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进而提高效率。
二、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档案数据信息安全防护不够完善。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来源涉及范围较广,在加速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汇聚的同时,也增加了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目前,国家没有对网民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作出明确规定,绝大多数数据分析后未能使用技术处理保密、隐私数据,而档案作为信息界证据所具有的力度以及独有的凭证价值,其保密度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为此,在分析档案数据信息后,一定要切实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避免数据被盗、失窃等。然而,大数据环境下,大数据呈开放共享态势,使复杂的数据以及具有潜在价值的档案数据信息吸引了众多的攻击者,大量数据汇集降低了攻击者的成本,一次便可获得数倍的数据。
(二)档案数据存储缺乏安全性。大数据最大的特点是体量大,并且每年都会快速增长,所以,做好数据管理非常重要。大数据种类繁多,数据格式不兼容,而档案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例偏重,加大档案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挑战,无论是数据提取还是数据分析,都给档案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档案数据长期安全存储和有效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非结构化数据在存储过程中无法按照结构化数据存储模式进行存储,加上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技术还相对滞后,虽然可以利用传统经验获取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方法,但其存储安全措施不够完善,使用代码不够严谨,导致档案非结构化数据信息漏洞频出。为此,保障智能型客户端应用程序中的安全至关重要。
(三)档案数据的有效使用较差。大数据的有效使用离不开良好的数据源,良好的数据源可以精准预测信息,因此,基于大数据的档案数据信息,只有在拥有一个良好的数据源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使用数据,这就需要采用排除法剔除些不可靠、无价值的数据进行,留存可信度极高的档案数据,进而实现精准的需求预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确保档案数据的有效利用率。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也给档案信息带来新的安全风险,档案数据的安全可靠性、准确完整性、应用有效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一,大数据档案本身缺乏严密的防护措施,安全漏洞百出,从根本上很难保证安全性。其二,大数据档案已经成为众多黑客攻击的载体。吸引了众多的攻击者,黑客善于利用大数据伪装自己,传统防护已经无法检测到隐藏在大数据中的恶意软件、病毒等,助长了攻击者的长期肆意攻击。其三,大数据技术被黑客当成一种攻击手段,档案用户在分析、挖掘数据的同时,攻击者也发起攻击,利用大数据技术攻击档案用户信息,并且让攻击者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
三、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措施
(一)档案数据结构化、标准化管理。大数据背景下,利用分解的结构化数据解决非结构化数据的安全性。鉴于大数据的档案数据具有复杂性、数量庞大,增长速度较快,且格式不兼容等特点,为此,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有效性已经成为档案管理部门所关注的焦点。注重档案数据结构化,有效利用档案数据特点,加强档案数据信息保护措施,结构化、标准化的档案数据便于分类、处理、管理,可以做到最好的加密,有效地分辨、检测非法入侵数据。虽然档案数据结构化不能百分百保障档案数据安全,但可以提升其处理效率。由此可见,结构化、标准化的档案数据管理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二)档案大数据存储基础架构。为了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存储数据是防范非法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保护体系。在安全方面,一个拥有大量数据存储的架构至关重要。数据的架构存储基本上是基于数据的实际特征,因此,存储数据的最佳方法是将数据转换为另一种存储模式,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在并行数据库系统结构中,数据存储按数量分配,分散的数据存储在键值保护中。综合分析是数据存储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据隔离可能对综合分析产生严重影响。所以,更要加速分析数据,把原始的非结构性数据转换成结构化的信息,然后整合数据,即建立一个链接,将分发的文件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联系起来。
(三)构建档案网络层的安全堡垒。网络因大数据更具价值,也成为黑客攻击的载体,大数据背景下,呈现出信息爆炸趋势,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络黑客非法入侵,绝大多数数据的盗取几乎都源于网络,这无疑给档案信息安全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这一严峻考验,在加强网络层数据辨识智能化、结构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系统地协调监控,努力打造构筑网络安全堡垒,捍卫网络安全。此外,在进行网络数据处理时,难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加强与本地系统之间的网络链接,引入缓冲机制提高系统安全,有利于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威胁,从而保障数据本身的安全性。
(四)利用大数据技术应对高级可持续攻击。借助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应对高级持续性网络威胁攻击。传统安全信息防御手段比较被动,很难检测到隐藏到大数据中的信息,也无法准确预测到哪一条数据信息是恶意行为,哪一条属于正常,无法判定档案信息会不会受到攻击。现阶段,可通过大数据技术结合空间特征、时间依据、事件安排、攻击模式等抽象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将其转化为安全工具。因此,整合大数据档案资源,优化大数据处理机制,推进大数据分析机制,在实现各机制之间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推进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可共享档案数据集合,加快对高级可持续威胁的建模进程,将高级可持续威胁带来的危害控制到最低。
(五)提高档案人员管理和技术水平。档案信息管理主体的主要条件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为此,大数据背景下,加强档案人员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意识不容忽视。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档案人员,才能掌握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提高安全管理技能。目前,大数据人才严重匮乏,这一问题在档案管理部门尤为突出,因此,引进高端紧缺人才,结合企业现状条件,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大数据新进管理人员人才培育,提高大数据档案人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技术,两者兼容才能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大数据的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截至目前,此项工作还需要长期、持久的努力坚持才能得以完善。要想保障档案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准确性、安全性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所以,控制好档案数据库质量,构建高质量的档案数据库标准体系,才能促进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长久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