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2021-11-22赵鹤成
赵鹤成
(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江苏 滨海 224500)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创新性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写作能力之外,对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格外的重视,毕竟阅读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并且保证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加以运用,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1.正确选择阅读素材,实现课内外相融合
高中的语文教材比较抽象,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该从选择阅读文本出发,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并且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整本书阅读提升自己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整本书阅读的素材中,应该与高中语文教材相结合,确保选择的课外素材能够与课内的知识点相呼应,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总结与课内有联系的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的状态,才能够实现整本书阅读策略。[1]例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节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写派,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记录李白生活言行的书籍,如《李白传》。在讲解这一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将此书介绍给学生,并且向学生阐述李白的人物形象,以及当时唐代的文化背景,简单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古诗词,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需要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书籍,并且为学生规划出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将整本书阅读更好的完成,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2.利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确保阅读的实效性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以及认知上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多数的学生喜欢小说类书籍,因此,会把这类书籍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手段。教师应该根据小说类书籍的鲜明特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素材进行梳理规划,并且突出书籍中的核心人物,确保阅读的实效性。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有一个情境上的分析,避免在阅读中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材中的故事情节。[2]就拿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来说,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对作者本人进行分析,从目录中提取书籍的核心内容,并且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从乡土本色到差序格局,再一分为二,分为:维系私人的道德与家族,再层层往下进行细分,让学生对书籍的整体脉络有清晰的思维。针对一些学习能力有限并且阅读经验欠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做得足够细致,并且还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来写出相应的核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阅读能力优秀,并且思维比较清晰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该学生直接将思维导图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以此节省更多的阅读时间,可以高效的完成整本书阅读。
3.将阅读与写作相关联,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整本书阅读,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将阅读与写作相关联,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此来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3]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能够在听说读写等多个能力上得到提升,进而形成优良的语文阅读意识。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一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刚好的运用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鉴赏,并且在阅读之后,让学生依据作者的背景和课文所表达的“生命”的困难与意义,以写作的形式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进而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阐述观后感的过程中,能够对课文有更加深刻地理解,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当下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学生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思考并改进,以此来调动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并且通过营造适合学生阅读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