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村落武术传承的文化共生、协调与再生

2021-11-22郑家铨蔡毅光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蔡氏太祖闽南

郑家铨 蔡毅光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1 前言

从人文地理学来看,“村落”是人们彼此最熟悉而不感到陌生的社会,[1]古代许多村落宗族也流传着自家武术用以保卫家园,至今村落成为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现象的一个“微观全景天窗”,[2]新时代我国武术传承与发展议题受到高度重视,[3]在多方努力下武术渐成复兴态势,但传承发展上仍面临诸多困难,随着当今社会生态与生活方式变迁,不断冲击传统思想,加上老一辈武术传承人逐渐凋零,武术面临更加艰难的传承困境,造成如此困境不仅是社会变迁或时代更迭,更是复杂的多种联动因素;学界对于武术传承问题已有不少论述,前人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平台;然而村落武术传承因地域文化各异,常面临许多不同问题,实有针对个案深入挖掘的必要,但综观当前文献较少探讨村落武术传承的文化“共生”“协调”与“再生”,忽略村落武术传承中的文化生态现象;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村落武术的“天窗”,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的视角发现问题,并且前往闽南L村蔡氏家族宗祠进行调研,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等方法,梳理村落武术传承中,面对文化变迁所产生的相斥与融合,从学理上分析闽南L村蔡氏武术传承的文化“共生”“协调”与“再生”体系,进而对于村落武术传承路径提出具体建议。

2 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于1955年提出,在其著作《文化变迁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中指出“人类生存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出现文化产生、变异和发展,通过文化学和生态学的有机融合,形成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解释某一地区特定文化特征的起源”[4];文化生态学着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5]最终构成文化“共生”“协调”与“再生”的生态体系。[6]

随着时间推移,国内外学界对于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出现了不同认知,国外学界曾通过生态学理论探究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7]普遍认为人类文化的形成主要受特定生活环境、地理位置、行为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不断适应周遭环境变化,进而产生和发展出特定的文化内容与形式;[8]国内文化生态学研究尚属萌芽阶段,大多以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内部与外部互动关系进行研究;[9]文化生态的构成涉及经济、政治、历史传统、国际形势等条件因素,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10]文化生态环境变迁,使村落武术的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武术传承发展必须是历史、遗传、现实和变异的统一。[11]

综上所述,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许多交互作用,出现各种文化发展与变异,文化生态学的概念虽由国外学者首先提出,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演变与构建却不曾间断,从社会系统发展看来,每一种生态文明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中国武术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一张亮丽名片,全国若干村落也流传着自己的武术和故事,历经数千年传承与环境变迁,实有必要通过文化生态分析,挖掘村落武术传承中“共生”“协调”与“再生”的文化生态体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3 L村蔡氏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3.1 历史渊源

闽南L村蔡氏家族祖上为河南济阳(在今河南开封市兰考县境),蔡氏族谱记载“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官或商,或迁或戍”,在东晋和唐朝时期,因时局变动而南迁,辗转入闽繁衍生息,最后蔡氏家族定居于闽南L村。老一辈习武者表示“蔡氏祖上迁移入闽之初,受到当地其他村民的排挤和欺负,而且附近盗匪猖獗,抢夺财物和骚扰居民等情况经常出现;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所属军队因抗击倭寇和盗匪而来到闽南,当时受到L村蔡氏村民的帮助,为了报答村民,因而传授蔡氏村民练习拳术、器械等功夫用以自卫,而形成了今日L村蔡氏家族所传承的太祖拳,此外还留下舞狮技艺,丰富村民们的生活”;据文献记载,北宋武术流传在福建省内的约有60多种,[12]在闽南所流传的太祖拳共有习艺堂、武艺堂、登龙堂三个主要分支,拳法套路各不相同,在练功方法和技击原则上也各有特点;[13]蔡氏武术为闽南太祖拳的分支,因此蔡氏家族尊称宋太祖赵匡胤为“赵太祖”,并将其神位供奉于祠堂之中。当年L村蔡氏家族为了抵抗盗匪侵扰和其他村民排挤,便开始组织练习拳法,以提高自卫、自保能力,当时L村人人都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太祖拳套路招式,之后“赵太祖”所传太祖拳和舞狮技艺也逐渐形成L村蔡氏家族的特有文化。

L村蔡氏家族的祠堂当地称之为“蔡氏大宗”,在2000年1月27日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至今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中间重建了两次,在民国时期“蔡氏大宗”也被称为“习艺堂”,是蔡氏武术传承人传授武术的场所,祠堂只对蔡氏家族成员开放,可以免费学习武术、舞狮、筋骨疗伤术等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习艺堂”就是蔡氏家族灵魂的寄托。

通过文献和访谈得知,习艺堂为太祖拳的三大分支之一,蔡氏祠堂作为L村习武的场所,里面供奉着蔡氏先祖牌位和“赵太祖”神位,将“赵太祖”视为神明一样,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太祖拳,另一方面是为了团结村民。闽南地区素有“武庙结合”特色,形成地方传统武术与民间信仰“文化共生”的格局,“赵太祖”所流传的武术,对于L村蔡氏家族有着重大意义,而“赵太祖”则被蔡氏家族奉为神明,“蔡氏大宗”也成为L村蔡氏家族习武和祭祀的重要场所。

3.2 文化背景

汲取向善、向上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之根本,文化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支点,传统武术发展的初衷是为了建立爱国主义精神,摆脱“东亚病夫”的身份标签,[14]武术传承诉说着当地居民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背景故事,L村蔡氏武术传承文化背景包含崇拜武侠、保家卫国、传统武德等方面,分别说明如下:

3.2.1 崇拜武侠

《史记·游侠列传》记载“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15]“侠”是有着高度自觉的武士群体,[16]是精通武艺的武士,“武”是“侠”的存在根基,而“侠”是“武”的升华表现。[17]中国自古以来崇拜武侠的文化痕迹烙印在许多老百姓心中,武术传承也与武侠文化有很大关系,历朝历代都有歌咏武侠的文学作品,例如,李白的《侠客行》,王维的《少年行》,施耐庵的《水浒传》等;在L村《水浒传》更是人尽皆知,蔡氏家族识字的老人都喜欢阅读《水浒传》,并且把《水浒传》中的故事讲给小孩听,各种武侠故事不断引起村民的好奇心,同时对于武侠产生憧憬甚至迷恋,早年在此氛围下大家积极参与武术训练,蔡氏武术也得以传承。

3.2.2 保家卫国

清末以来中国面临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等一次次战祸,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中国已到生死存亡边缘,受到多次战争侵略,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奋勇抵抗;当时许多人士认为“国势衰弱,欲弱为强,必先谋种族强盛”,武术作为增强国力的一种策略被提出来之后,全国各地习武风气日盛,蔡氏武术也受到积极的影响,蔡氏家族一方面充满着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为了自保、自卫,L村村民更加积极组织武术锻炼,在当时的L村,习武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情。

3.2.3 传统武德

我国文化受儒家影响至深,传统武德也是在儒家道德观下被视为传统道德的延伸与扩展,使得传统武术逐渐脱胎于原始的搏杀技艺,提升为一种自制克己的道德修养;[18]中华传统武德蕴含舍生忘死、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内外兼修、和谐共生等文化精神实质;[19]武德是武术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进而形成武术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L村蔡氏武术传承人在传授技术时,都会事先告诫学习者,习武以德为先,首重强身健体,培养一身凛然正气,不可打架滋事、逞强欺弱,自家人应团结一致;L村蔡氏家族无论老少都有资格习武,但品德不端者则不予传授。在习艺堂练武过程中,会有老拳师提供免费筋骨疗伤服务,对于前来求助的村民,也会尽力帮忙。这些武德教育深刻影响着L村蔡氏家族的历代习武者,也提高了L村村民整体素质,进而起到团结的作用。

4 综合讨论

近年L村“蔡氏大宗”和蔡氏武术相较以往没落许多,L村年轻人对蔡氏武术的热情逐渐减退,无意参与其中,也没人前往练拳,祠堂显得非常冷清,老拳师相当感慨,也怀念过去,大家在“蔡氏大宗”一起习武的日子。诚如文化生态学者强调文化的系统性、整体性,重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达到平衡,进一步构成文化“共生”“协调”与“再生”的生态体系,这样的文化生态体系在闽南L村蔡氏武术传承路径中有否体现?本文试图进行以下讨论。

4.1 闽南L村武术传承与社会变迁的文化共生

蔡氏家族入闽定居已逾千年,历代奉“赵太祖”为神明,并且传承太祖拳,经过时代更迭和社会变迁,许多新生文化也冲击着蔡氏家族武术传承路径,“多元共存”是文化共生的前提条件,多种文化紧密相连共栖,是实现我国村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一;然而L村蔡氏武术大多都以“口耳相传”方式流传至今,缺少书面和文字材料,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赵太祖”所属军队传授武术给L村蔡氏家族的历史太过久远,老拳师们也只残存一些零碎记忆,虽然L村蔡氏家族仍默默保护这一历史,希望延续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历史记忆逐渐凋零,笔者调研时发现仅有80岁高龄的受访者较为了解L村蔡氏武术历史全貌,24至50岁的受访者只知道其由来和少部分历史,23岁以下的受访者只知道蔡氏武术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对其他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在闽南地区虽有“武庙结合”的特色,村落武术与民间信仰相辅相成,但在社会快速变迁的当下,L村蔡氏武术似乎“跟不上”时代脚步,加上缺乏完整传承机制,与新生文化融合不足,在形成“文化共生”传承格局方面还有所欠缺。

4.2 外来拳种与村落武术的文化协调

当前社会多元发展,许多外来新奇事物影响着L村村民,即使蔡氏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仍不敌新兴外来拳种,外来因素冲击超越村落武术自身调节能力时,原本的协调状态就可能遭到破坏,使得调节机制失去作用而陷入失衡状态;L村的家长表示“相较于蔡氏武术,孩子们更愿意学习跆拳道”;由此可见,在思想观念改变迅速的社会环境中,L村蔡氏武术传承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传承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同时缺乏现代化教学与理论体系,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在外来拳种的冲击下,有必要进一步优化L村蔡氏武术技术理论和文化内容,提高其他蔡氏家族成员学习意愿,进而有效发展和传承,并且与外来拳种交流借鉴,达到村落武术和现代社会文化相互协调融合发展的效果,才能保证内外生态因子协调一致,为促进村落武术传承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与功能。

4.3 创新传承路径的文化再生

由于外来拳种和社会文化变迁,形成外部与内部文化因子变异,文化生态学者认为这样的变化遵循“稳态延伸─文化失衡─文化制衡─文化再生”的途径发展;早年L村蔡氏武术传承过程都以自家宗族为主要对象,尽管外部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更迭,但较少与新文化因子兼容并蓄,在传承中缺乏创新思路,面临传承困境;因此,摆脱传承困境与创新传承路径,便成了L村蔡氏武术的重要命题。就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而言,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与外来文化相斥、抗拒的情况实属正常,历经文化的失衡与制衡之后出现文化平衡,这样的循环发展模式使得文化生态系统富有生命力,依据此观点L村蔡氏武术传承宜吸纳外来拳种与文化的优点,强化技术理论体系,不断涵化、融合外来拳种与文化,形成内涵丰富的闽南村落武术体系,从文化再生中实现文化创新,进而保障传承路径。

5 结语

L村蔡氏武术传承面临“跟不上”与“不协调”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也许是被新的时代所“摒弃”了,这说明L村蔡氏武术没有完全融入现代社会,因此,在社会环境和需求发生变化之后,蔡氏武术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L村蔡氏武术在流传过程中,所留下的故事并不多,通常只通过口耳相传讲述了零碎的历史记忆,“蔡氏大宗”虽供奉着“赵太祖”神位,但缺乏后人挖掘其中深意。太祖拳在漳州共有习艺堂、武艺堂、登龙堂三个主要分支,技术内容存在些许差异,相传皆为“赵太祖”所创,在村落武术面临传承困境的当下,三个分支如何有效整合以利传承,则是后续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人类生存发展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迁,文化传承中自然面临许多相斥、抗拒与融合,而衍生出文化“共生”“协调”与“再生”的生态体系;早年闽南L村蔡氏武术传承路径较为封闭,仅以自家宗族为对象,同时缺乏创新教学模式与技术理论体系,难以引起L村年轻人的兴趣,因而出现传承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立传承机制,积极响应国家针对武术出台的政策,L村蔡氏家族老拳师们与学者共同合作,深度挖掘蔡氏武术历史资料,通过互联网讲述L村蔡氏武术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村落武术的珍贵之处,同时增进蔡氏家族后人对于村落武术的认同感;其次,复兴武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蔡氏家族后人的侠义精神,通过当地学校教育系统和互联网有机整合的方式,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精神,进一步让更多人产生对于传统武术传承的兴趣;第三,创新教学体系,在现有太祖拳的基础之上,配合现代体育观念,设计合理的教材、教法,同时规划赛事和武术晋级制度,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演活动,形成创新教学体系,提高人们参与动机。

猜你喜欢

蔡氏太祖闽南
一类无感蔡氏电路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婆婆纳
基于三次多项式的蔡氏电路设计与硬件实现
关于主-从混沌蔡氏电路系统滞后同步的若干新判据*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曹植聪慧
地龙的传说
含x|x|的变形蔡氏电路系统的同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