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新时代传统武术的困境与发展走势
2021-11-22刘一番
刘一番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000
1 势的孕育——概念剖析
1.1 耗散结构理论
1.1.1 熵
“In the world,entropy rules.”世界由“entropy”主宰,“entropy”是Clausius R J E根据德语“die Energie”(能量)与“trope”(转义词语)组构的热力学状态函数的概念词汇,是一个与能量转换相关的广延参量,意指宏观过程的不可逆性,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并因其在热力学为一个热量比温度的除式——热温商(dS=dQ/T),故汉译作,“熵”。[1][2][3]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蔡定鄂指出,一个孤立地或均匀地环境里,万物总是逃脱不掉在熵的或快或慢的增加下,系统渐进混沌的态势,并最终走向“热寂”[4](即最大熵的惰性状态或称为热力平衡态)。
1.1.2 耗散结构理论
“We want to fight entropy”。为了逃离封闭系统下熵不断增加造成的系统渐近混沌趋势,即从有序向无序发展的态势,Prigogine I在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中,创建了以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开放、系统内各要素呈非线性关系、系统的涨落为前提条件的耗散结构理论。[5][6][7]
1.2 耗散结构理论与传统武术发展相关研究的可行性
1.2.1 耗散结构理论与体育学研究
自1980年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郑如赐教授发表关于《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国特色体育模式》的报告后,耗散结构理论与运动训练学、[8]运动心理学[9]、运动生理学、[10]体育教育学、[11]体育管理学[12]等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40年的耗散结构理论与体育学科研究方兴未艾,但是理论结合偏多,实践指导偏少;概念滥用偏多,操作引用偏少。
1.2.2 耗散结构理论与武术学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与武术学的研究不仅仅能够挖掘、外延、阐释自身彰显的机理,还可以进一步放映、凝练、提升自身隐匿的科学性。当下耗散结构理论在内的系统科学与武术学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在竞技武术的运动训练、[13][14]学校武术的教学模式[15][16]等聚焦了较少的学术关注。研究武术与耗散结构理论是否具有相关性,要从传统武术是否具有“系统”的特征进行理论的可行性分析。[1]“系统”由“system”音译而来,贝塔朗菲定义为相互联系相关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由系统、子系统、周围环境要素组成。[17]“传统武术是指没有受到西方文化及其体育的大规模影响,基本按中国传统文化所规定的方式以拳种流派为基本场域流传的武术”;[18]“是在民间流传的、世代传承的武术技艺和相关的理论,是群众性武术活动中所练习的武术,它较多的保留了过去武术的某些技术和风格,较竞技武术更接近于‘过去’”;[19]它是祖辈在独立而广袤的生存空间中流传下来的关于攻防技理的集体文化认同,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特殊文化符号系统,从文化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子系统;同时它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还显露出四种力:纵向的传承力、横向的传播力、外向的排它力与内向的凝聚力。所以传统武术可以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进行分析。
2 思的萌芽——新时代传统武术发展现状
全球化国际背景下,传统武术在古与今、东与西的时空经纬交叉中,开启了探索武术发展的新征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照、呈现中华民族知行方式的武术,在逐全球化浪潮之际,嵌入奥林匹克精神、勾勒出充盈着“体育改造”气息的竞技武术体系。而那些仍旧循着原发中国智慧体系发展的武术,就成为了“传统”武术,它在时间的推动下,愈显纯粹厚重,并不断降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时代的弄潮儿大多追随时尚个性,鲜有来者继承传统武术:或人们猎奇心理作祟,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抵牾中,风光无二的是隐藏在歌舞升平后面的竞技武术与外域武技。[19][20][21]
20世纪中后叶,中国进入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时代基调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焦灼地徘徊在分崩离析的原生场域。时代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城市化变革的推进下,农耕场域架构下文化形态也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散发着醇香气质的传统文化,具其本身固有的传承规律,在与现代化进程的碰撞中,激显出了不同于当下时代普遍发展的突兀韵律。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传统武术踱步在原生场域不仅是因为原生场域渐进分崩离析,也是因为现代化的社会形态的时代基调下,中生代为求生计、追理想,前赴他乡、远离了承续“培养皿”,丢掉了传承的接力棒。[22][23][24]
21世纪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老龄化人口结构的转型下,传统武术技理的传习孤独地盘旋在生命渐近枯萎的守望者手上。随着社会转型风云涌动,人口老龄化也如排山倒海之势在全国蔓延。从以往数据中了解到: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93%。[25]十年一届的普查工作蓄势开展,结果虽为出,但毫无悬念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未来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情。“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18年对其省232位武术传承人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26]在文化断层日趋严重的当代,如果我们继承的速度赶不上传统文化瑰宝濒危殆尽的速度,带有核心技理的老龄人口生命周期的结束,就会触发多骨诺米牌,而后致使整个武术体系面目全非。这就需要我们在技理传承的源头索引上,把控“传”“续”“存”“精”的平衡,提高传承效率的转化、导引。
3 法的运筹——新时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
3.1 纵向传承中的过程依赖之熵,降低了技理资源的传续效率
而武术作为一种以人为传承载体,在口传、身授、意会、心悟的传承方式下,只有时间的积淀才能保证核心技艺的完整传承。这就是武术传承的过程依赖,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武术技理资源的传续效率。举个例子,传承下来的古籍善本、秘法歌诀,无法直接自学,其“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需要“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专门化点拨以及长时间的体悟训练,才能实现“人”“技”“理”“学”的再合一。然而当下经济发展飞速,社会形态由时间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度,人们的生活节奏较之以往明显加快,要求在单位其时间内处理的工作较之以往增多,很少有人再为习练一个武术项目“十年不出门”。以虎尊拳为例,对80余位一般性传承人进行调查走访,发现仅有18%的传承人,坚持常年习练。
3.2 横向传播中的存量依赖之熵,阻碍了技理发展的踵事增华
在广袤而孤寂的文明空间中,传统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下,以中华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精神气质为生长点,创发的攻防技艺。同时它在双方攻防角逐的技击过程中,通过攻守进退、动静疾缓、刚柔虚实矛盾变化下的招法转换与劲力选择,形成各路“认识本我、突破自我、实现超我”具有门户特色的流派技理,其也是武术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随着时间的单维推进,传统武术的核心技艺也逐渐成为门派立拳之魂、拳师立命之本。部分门派囿于存量依赖:门户内‘自扫门前雪’,门派间‘宁教十手拳,不教一手胯’。在这种门户闭塞、条块分割的状态下,核心技法难以分享与辐射的同时,也很容易滑入狭隘的山头保护主义。
3.3 外向排他中的差序藩篱之熵,肢解了技理信息的传习全貌
外向排它,使得技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传承结构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技理形态的稳定性是“拳理明晰”“风格独特”的前提,传承结构的固定性是“流传有序”“自成体系”的前提。在择徒方面师父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与选择:通过“传”的身心交流,对徒弟们进行武德、武技、武理、武学的综合考察,筛选出其中佼佼者“承”师门核心技理。它的传承结构表现为一种类同心圆的差序格局——以拳法技理形态为纲,以师父(传承人)为轴,内圈是入室弟子、中层是记名弟子、外围是学徒。外围学徒大多能被指予拳法技理裸露的皮毛(基本功),中层记名弟子大多能被教予拳法技理的骨骼框架(套路程式),内圈入室弟子大多能被传予拳法技理的血肉身躯(打练应用),只有经过进一步洗练,入室弟子中的一部分方能被师父授予拳法技理的精髓灵魂(独门秘法)。传承人较之横向的“传”,更加注重的是纵向的“承”,这是一种祖师崇拜的表现,一种宗法制正统世袭的表现。
3.4 内向凝聚中的浑水摸鱼之熵,消解了技理传播的社会效益
内向凝聚力这里指的是习武群体“技敬于道”性格模式下影射出的聚合力,它外显在一代又一代的习武群体于国为忠,于业为勤,于人为和的精神传承之中;它隐匿在一辈又一辈的习武个体身体力行的将“外王”的社会关怀浸润于“内圣”的个体习武过程中,其在不同的习武生存空间下,修身养性为优游林泉、笑傲风月的清武者,导引吐纳、功戏五禽的道武者,冲锋陷阵、舍身为国的大武者,来往世尘、安分守己的隐武者,激励后学,发扬国光的任武者,任侠尚义、喜雪不平的正武者。在“真”“玄”“假”的相互叠加中,模糊了竞技规则,混淆了体育与非体育中的武术,只剥离出武术技击属性将其置于野蛮相搏的原发模式,这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一种社会失范的表现。
4 实的彰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下的传统武术发展走势的思考
结合耗散结构理论,传统武术冀求的发展之路可以理解为一条“面死而生”之路:所有的系统集中了熵逐渐增大的惯性与系统逐渐混沌的无序流束,只能希冀在每一次量变的搅动中(即信息和能量在系统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流动中进行的新陈代谢)突围“热寂”烈火,进而攀升到新的质变高度,最后实现系统的涅槃重生。传统武术这个系统的发展需要在每一次的量变与质变的维度突变中实现自我的升级。对于自我升级而言,重要的是打通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气脉,实现信息与能量的交互流动(即“耗散”)。本文循依耗散结构理论的内在蕴含,梳理、整合“开放、远离平衡态、系统内各要素呈非线性规律、涨落导致有序”等内在条件,希冀实现传统武术发展势能的柔性牵引。
4.1 重视纵向传承的路径依赖,开放是耗散之本
武术是习武祖辈们将生产实践、生存经验总结的信息,封装为套路程式,经过空间的交叉验证、点对点的匹配与时间的深厚积淀,转化为一股股折叠的技理认知,进而演进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系统。当人们身历其境的切身体悟时,这个系统中每一丝认知都能向外延展,在人们一次又一次以为触碰到了它的边界,再翻转一下,又会发现一个新的认知折叠空间,可谓“拳法千般学不尽……处处相承节节连”。这是基于广阔的原生场域与大浪淘沙的洗礼的相互碰撞,其本身对体悟时间、体悟媒介具有天然的过程依赖,这种依赖是它固有的发展规律。我们要想突围传统武术的技理研习的路径依赖,需要引导人们打开这认知系统,实现环境与系统的交互开放。新时代是网络的高速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力是不容小视的助推剂。传统武术可以借势“开放”线上网络空间,借助互联网新基础设施“催力”,导引技理研习“心流”的沉浸与非习武人群的同化。
4.2 打破横向传播中的存量依赖,远离平衡定态是耗散之源
文化结构影响心理结构,在门派谱系中,门户闭塞的主要原因是相互不了解,在不了解的羁绊下,很容易出现山头保护主义之矛攻击存量保护之盾的误伤。我们要以系统的思维统摄传统武术整体的保护传承,将分散的门户元素,区域性聚合为武术文化群、环、链,如定期举办区域传统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导引传统武术的传承传播由纵深推进向横广拓展,避免其碎片化、扁平化、浅层化发展。求大同,存小异,区域弥合发展,远离平衡定态的同时,寻求官方力量,建立濒危拳种制度继承人保护帮扶政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真正的强悍并不是像“守财奴”一样积攒财富、积累认知,而是要磨练系统的“赚钱能力”以及修炼见微知著的“研发能力”以及见此知彼的洞察力。“多维跨界”“未雨绸缪”,跟随时代变化甚至引领时代变化才是较佳的对策。
4.3 拆除外向排他的差序藩篱,系统内各要素呈非线性关系是耗散之基
传统武术(“非遗”)进校园,确是良言善策,但是,如何既能实现炸开传承模式的金字塔塔尖,又能平衡传承的效果呢?枝繁叶茂,源于根系。在深化改革开放的阶段中,循依《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针对目前校园武术存在精专教师资源的补充问题与体制内教学活力的激活问题,可以尝试引进市场机制进行购买服务改革。“无论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鼓励行业信誉高、传统文化特色浓、有市场竞争力、有教育培训资质的传统武术社会团体投标校园武术项目,丰富校园文化,建立承包责任制,将责任明晰具象化。
4.4 廓清内向凝聚“涨落导致有序”是耗散之重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中,诱惑只加不减,我们要格外重视话语权建设,警惕流于功利、疏于教化,巧立门户,借机敛财等过度消费、曲解、恶搞传统武术文化等沉渣乱泛的行为出现。“真”“玄”“假”的开箱检验之所以成为扰动传统武术发展的因子,不仅是因为武术近现代功能的转移与社会群众认知之间存在着时代矛盾,也是因为长久以来官方清本正源稍显缺位给了部分不良人士的可乘之机。在营造传统人文环境中,要继续重视教育高地建设,深化武德在校园的教化价值,“取造物之炉锤,尽文章之斧斤”,谱写与挖掘“当代武术名人录”,向核心价值体系输入与贡献教育典范与文本,导引群众建立更广泛,更基础,更深厚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