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时评写作 提升论说能力
2021-11-22王欢
王 欢
(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200)
引言
时评,是一种通过分析新闻事件或普遍存在的现象来影响受众思想的文体。该文体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短小精练,寥寥数语即切中要害,受众可以迅速体会。我国古代的文章大多是论说文,如《捕蛇者说》《师说》《病梅馆记》等名篇,多以某件小事为发端,通过评论和辨析,然后引出一个道理来,以《师说》为例加以浅析:唐代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入国子学读书,不论成绩如何皆有官可做。于是,“人益不事师”,有,则“哗笑之”。韩愈“奋不顾流俗”,收李蟠为生,作《师说》批评今人有疑难问题却不从师,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的老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君子”见“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竟耻笑他们。在层层对比和深刻剖析中指明时弊,然后大张旗鼓地宣扬了自己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由此,可以说古时的论说文和现代的时评比较接近,所以,有人将之划入了时评的范围。学生在学习了文本中的论说文后收效如何?除了能熟练地解读文本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关注贴近生活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多方收集且加以阅读比对,在自我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发表看法,仿照所学文本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时评。梁启超曾说:长篇论说之弊乃“一文分登,号数太多,令人生厌”,而短小的时评能做到以理服人,只需勾勒一些重点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四五百字的良言善论,所收效果不言而喻。
1.阅读“每周最新时事资料”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自由民主之风已蔚然成风,有知识有思想的中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指导他们对各类新闻事实及时关注、自发评论,做到依时而评、有的放矢,这是教师责任所在,也是民主潮流之体现,更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系统地发表观点的能力。
“时”有时事亦有时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所刊载的多为时政要闻,涉及国际形势、领导人活动、国家经济等大事体,这些宏观话题此处暂略不提。信息化时代来临,信息资源丰富,时评范围很广,且关注一些平民化的题材,可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环保、娱乐等内容。在每周周一的午读课和周三的阅读课上,老师会向学生下发“每周最新时事资料”,这些资料是老师们事先浏览摘选,再按类编排,然后统一刊印。高三下学期来,备课组安排集中学习“学习强国”推荐的《读者杂志社》、《民主与法制》、《中国环境报》等刊物上选取的“文化传承”、“大治论坛”、“生态文明”等话题的群文本,例如“生态文明”专栏的选文有《绘就美丽中国蓝图 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奋力推进减污降碳》等。教师要确保学生有“米”可“炊”,在时评之前先对时事有具体详细的了解和多方位的掌握,评析时就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引述,“有的放矢”的基础之一就是紧扣新闻事件,依新闻事实而自由发挥。在学生撰写时评之前,教师除了时评写作的规范化指导之外,还可提供一两篇范文供他们参考,因为优秀的时评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能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外因和内因,还能就事件目前的结果预计其未来的影响及走向,引发读者的深思。所以,预览优质时评很有必要,此处附上参考范文一篇,摘自《光华锐评》之“精品评论”:
《红色主题电视剧如何实现年轻态的流行表达》“以剧中个体的青春成长史同步屏幕内外年轻人的心灵”。所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寻求艺术上的通感与移情。红色主题电视剧中干事业的主角也大多是年轻人,反映这些年轻人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干事创业的生活本身就和我们今天剧外的观众主体年轻人形成了同频共振。青年观众通过对这些同为年轻人个体成长故事的体认获得同理共情,形成“比”的艺术效果。
《山海情》正是通过对得福得宝兄弟、水花麦苗姐妹等一代年轻人如何摆脱贫困,追求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并成为时代弄潮儿的描写,让身处不同历史时空但却处于同样人生境遇的青年观众能获得积极的情感反馈。《觉醒年代》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艰苦的思想探索历程,北大学子在历史紧要关头的群体奋起,《新青年》同人群体在追求救国道路上的分合聚散,都给当代青年观众提供了一个世纪前同龄人的艺术镜像。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和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虽然相距可能有一百年,但19世纪的90后和20世纪的90后这两代“90后”通过电视剧跨越一个世纪历史长河的精神面对面,却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审美激荡。个体的青春成长历程与国家民族的青春成长史相互叠加之后,其艺术表达就既落到了个人身上,又从个体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上,这样就能够贯穿所谓年龄的界限和时间的区隔形成的审美阻碍。
这段时评五百字左右,紧扣“红色剧年轻态”的话题展开,引述红色剧情和评析表达方式相互融合,对电视剧的流行表达方式作出了深入浅出地分析,对“比”这一艺术手法的使用效果给予了肯定,那么“年轻态”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学生仿照这类优秀时评亦可创作出自己的“好作品”,选感兴趣的时文阅读,简敏感性的话题讨论,定自主性的观点阐发,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真结合。
2.撰写优质时评文
时评写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性思维,能连接语文与生活,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时评写作。在上一节我们已安排阅读新闻素材并且学习了优秀的时评范文,现在就来安排学生进行时评写作。明确写作要求:先简洁明了地引述新闻素材,再对简述的“事”由浅入深地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可以评析“事”之对或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事”之影响或意义有理性的认识,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提供一篇本学期4月份某学生撰写的时评范文(《关于“青少年追星”之我见》)做参考:
“青少年追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亦被代表委员提及,相关建议从会场火到舆论场,众说纷纭,而我个人是反对青少年过度追星的。青少年是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喜欢明星、崇拜偶像无可厚非,但往往会产生疯狂的追捧行为:集资送明星金条、奢侈品等应援礼物,网络骂战诋毁其他明星及其粉丝,逃课去帮明星造势而扰乱公共秩序……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由不理性盲目追星导致,它们已不再是简单的不良追星行为,有的明显已涉嫌违法犯罪。在我看来,盲目追星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就家庭来说,受害者除孩子外还波及家人,严重者家破人亡,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及时发现并制止,预防严重后果的发生。就学校来说,应教育学生“见贤思齐”,对优秀明星的优良品质要宣扬,让学生以之为榜样;对品行不端的明星也无须讳而不谈,可将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见不贤而内自省”。而且明星行业亟待整顿,国家要尽快出台刚性政策,多管齐下方能培养青少年理性的追星观念。
这篇时评400字左右,用时20分钟,能做到观点明确,概述精练,既客观分析了事件产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多角度的考虑全面而周到,显然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做出中肯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开展“每周一评”
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想的良好切入点除时评写作外,还可定期开展时事论坛,比如利用好早读时间进行“每周一评”。语文教师在周末无须下发笔头作业,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最近最新的具有文化味、科学性、信息化的时事素材,挑选出有内涵有深度的。用时不长,大概40分钟左右,方式自由,可选择看新闻、听广播或上网浏览(家长若不放心可陪同完成)。归纳整理好(手写或PPT)同类话题的时事素材,安排每周一早读与同学分享,每次安排三位同学,自行报名或按序轮流。明确细则:首先分条或分板块逐一展示整理好的“时事素材”,字体大二号,字迹端正,引述简明扼要,让同学一目了然。接着由该同学做口头点评,能够说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不人云亦云;能够客观公正地评析,不批评谩骂;能够提出合理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不“随波逐流”。如此,真正地让学生敢说想说能说,使其思想活跃、思维丰富,逐渐养成自觉关注时事、生活、社会的良好习惯。最后,不忘表扬和奖励,由学生对参与者进行综合性打分排出名次,选出“每周一评”的“最佳时评者”,称号要有,物质性的奖励也要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2021年3月开展的“每周一评”时事论坛中,同学们选拔出了多位优秀的“时评者”,他们分别是薛同学,他的时评主题是“植树与环保”,对每个人的追问“植树节,你植树了吗?”发人深省;庄同学,他发表的观点是“消费者要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好及时有效的维权”,条分缕析地罗列涉及各个方面,让“维权意识”深入人心;杨同学,她的关注点真如其人一样文雅——“文化遗产是鲜活的”,甲骨文、青铜器、良渚玉琮等文物一一呈现,让人心荡神驰……
小结:开设时事论坛一年多来,老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表现积极的同学,在写作中他们的立意较他人深刻,论证时条理清晰,论据新颖,而且能辨证地分析问题,大胆质疑,看法独到做法合理。看来,“每周一评”的讨论辨析的确有助于学生形成丰富而系统的素材库,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向宽而广的思考领域,让学生真正写出好文章。
依时而评,有的放矢,把读、评、写融为一体,不拘泥于单点独面,做到多维度的有效训练,学生写作不犯难有积极性,那么,语文学习也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