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1-11-22姚承辉
姚承辉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在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同时,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提问、探究、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自主学习,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动力,创造一个开放、实用、主动的课堂,以此来提升教学有效性。
1.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存在局限性。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过于理论化和框架化,教师仅局限于文本中的理论知识,未能将文本的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导致了很多学生会觉得课堂学习过于枯燥,和自己实际生活相差甚远。道德与法治这两个主题不仅具有理论性和框架性,而且更具有实践性。因此,如果教师只把课文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可能会难以理解。
1.2 忽视学生主体性。此外有的教师有时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整个班级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有时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全班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学习氛围。
2.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教学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而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但目前一些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教学重视不够,片面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通过对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总结学习方法,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我的祖国》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陆地和海洋疆域,然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祖国的地图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回答:“像一只大公鸡。”然后老师问:“如果你想徒步旅行,你应该怎么做?”学生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模拟“徒步旅行”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辽阔的国土,更好的了解我国各地风土人情,了解地区文化差异,树立家国情怀,进而提高学生正确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构建智慧课堂,组织讨论深入分析。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析场景中人物的行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观点,使大家的思想得到有效的碰撞。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智慧课堂的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会非常善于分析和判断事物。只有真正融入课堂,参与各种学习和讨论活动,才能对探究性例题的学习有更深的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基于这些例题的基础知识原理,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比如: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节课程时,可以提出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生上学的过程中,如何维护交通安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思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上学过程。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交流,促进学生的想法和观念得到分享。组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分析问题。在这种交流和讨论的背景下,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内容时,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和认知共鸣,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坚定,同时,基于这种真实的讨论背景,学生将更享受课堂,对未来的学习有更大程度的参与。
2.3 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发展道德素质。开展以德育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学习渠道仅限于课堂,课外活动的缺乏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整合教材内容,开展以发展学生德育为目标的主题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践行法治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讲授《爱心的传递者》这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把基本教材告诉学生,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我爱大家庭”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分担生活中的困难,并寻求其他学生的帮助,使学生能在互助中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德育理念,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道德素质。
2.4 布置课后作业,制定考核体系。大部分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因为枯燥的抄写、听写和计算使学生原有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没有挑战而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科学化的作业,改变作业方式,让学生自发地发现作业中的难点问题并及时解决,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运用,确保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断为之奋斗。其次,在教学中还应制定科学、严格、人性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在教学中传统的评价评价考核模式并不完善,很多教师对课程重视不够,甚至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实际道德与法治学习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学习,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最终的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因此,学校应严格制定考核制度,教师也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内容。有效的考核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使学生有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应付考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和评价结果以档案记录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绘制线性统计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曲线做出相应的总结和反馈。在评价考核过程中,还可以选择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结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教学注重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视不够,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积极性的进一步降低。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联系实际,构建智慧课堂,制定考核体系等方法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强化其道德素养,培养其成为具有优秀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