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工匠精神”
——以护理专业为例

2021-11-22

读与写 2021年1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学科

孙 静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卫生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杭州 310000)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语文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语文学科不仅注重知识性内容的渗透,更加注重学生内在品德的提升。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环节指出,“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学习”。语文素养中的思想品德素养发展要求与工匠精神的内在不谋而合,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理念地进一步重视,对老年护理、社区护理需求的进一步加强,护理专业在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护理专业在未来的优势将会被人们不断地发现和认可。但是护理专业是一个需要具备相对专业技术和知识储备的专业,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和专业的服务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病患,特别是生理和心理上有专业服务需要的病患,护生必须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下,展开对服务对象精准和专业的服务,这就要求护生必须在工作中具备高度负责、精雕细琢的精神,才能适应和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接下来就工匠精神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工匠精神”为主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1.“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对专业发展的作用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是对劳动的热爱、专注和自豪的精神;其次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千百年来无数工匠们虽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他们专注于提高技艺,以技艺为立身之本,在技艺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呕心沥血,是干一行、爱一行,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不断寻求提高、完善和发展的精神。“工匠精神”还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重视细节锤炼,追求完美是其关键要素。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渗透和培养,对学生专业技术和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教育行业在致力于学生专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素质提升,而“工匠精神”对学生的专业理想、专业发展、专业成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十分重要。

2.工匠精神与中职语文结合的优势

语文素养的审美建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领域与工匠精神的专注、审美、奉献等精神不谋而合,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职业教育的内容之间有着许多潜在的相关之处。特别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基础知识的提升来不断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断地提升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自身对未来从事行业的科学能动的认识体验,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自己未来所要从事行业的发展动态,自己未来所要从事行业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等。在语文素养与工匠精神的积极融合过程中,在德育精神和语文学习的科学结合实践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稳步提升。

3.工匠精神视角下的传统语文教学弊病

3.1 学校的关注较少。学校对中职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学习关注较少。通常,进入到中职的学生,学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发展相对比较关注。学校希望通过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学生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升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提升学生的实力。学校普遍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学生技术提升的方面,对基础性知识学科的学习仅仅采用走过场的应试测试方式。从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来看,分数仍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沟通表达能力没有有效的考核手段,尤其是对“工匠精神”的挖掘和体验缺乏必要的重视,这也必然对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感悟、融合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的教育思想没有彻底改变,学校对基础学科知识性学习内容的不关注,是导致教师投入少,学生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3.2 学生的兴趣较低。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投入的兴趣普遍较低。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对知识性的学习内容不喜。他们认为学习一门专门的技术,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在未来找到一门安身立命的技术性职业,能够养活自己,这已经是学生能够想到的未来前景。学生自身因为对中职学习有了先入为主的技术为主观念,对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有了固有的偏见和看法,认为自己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语文并不能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学习活动中,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低,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较低,教师能够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理念渗透的契机相对较少,因而“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收效甚微。

3.3 教师的投入较少。因为受学生、学校、社会等固有偏见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动力较少,没有了强劲的动力支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相对减少,对教学内容研究动力丧失了,教学活动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本人缺乏对学科教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进一步的兴趣缺失,消极怠工。护理专业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多而杂,学生们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能够投入到语文上的学习精力本就十分有限,教师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一减再减。

4.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4.1 语言建构促进沟通交流。新形势下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和人文性特点兼具的学科,护理专业固然需要有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但是护理专业在工作的过程中,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着能动性的人,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对象还不是一般的人,是处在生理和心理等多重折磨时期的病患,需要学生基于有效沟通和交流技术的基础上,展开对病患的积极沟通和交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职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丰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在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在积极的语言表达和建构过程中,在语言外壳的有效巩固和拓展之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拓展。

4.2 提升审美能力促进多学科学习。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是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通过具体的实践锻炼和操作等活动,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力、分析力和感受力,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等,是在对美的事物的丰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学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他们对美的捕捉力、对美的欣赏力等会越来越高。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对语文学科的审美能力,同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科学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得到更加有效地巩固和拓展。

4.3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更多的是要从综合素质方面来考验学生的能力。纵观现代背景下的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员工各方面的考核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通讯手段异常发达的今天,语文学科教学内容通过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和渗透,在与“工匠精神”的科学融合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积极的价值观的驱动下,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背景下企业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必须是德才兼备,同等条件下,德智体美劳等五大领域的综合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乃至品德要求的提升,让语文学科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意义得到充分地激发和凸显。

5.中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方法

5.1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合工匠精神。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护理专业的语文学习当然也需要与具体的劳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科学而紧密的结合过程中,更加形象生动地体验和感受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科学融合和有效渗透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学习《卖白菜》时,很多人能够找到童年自己的影子,在改革刚起步的时候,一穷二白的祖国,到处都是以贫穷为荣,这个时代,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现在人们吃得烦不胜烦的大白菜,在那个时候竟然是如此珍贵,是一个家庭一年中的唯一期盼,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读者心酸,闻者流泪,但是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中职学生却很难产生共鸣,他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贫穷和物质匮乏。然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同理心是护理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关键要素,他们必须有对病人的怜悯和同情的心态,能够以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来理解和体验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能够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路发展历程。因此,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与语文学科活动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周末或假期,学生进医院、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地域优势,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结合自身所学专业,鉴于当下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为社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护理服务,开展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等急救方法现场宣传普及,前往医院开展“我做一天实习生”的见习活动,从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锻炼与老人、病患、家属沟通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追求精益求精、关注细节,对服务对象产生同理心,这也是“工匠精神”的本质追求。这种情绪和“卖白菜”中作者对那几颗大白菜的感觉十分类似。当学生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感性体验,去深入剖析和挖掘作者心理的时候,学生就能够透彻地感受不同角色在不同场合环境中的感受和表现。核心素养下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了积极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同时让学生在不同类型职业的工作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艰辛和付出,从中找到不同行业的工作窍门和法宝。只要学生能够将推敲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融入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就能够发现不同行业的工作特点和秘密,在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激发和调动基础上,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工匠精神”地有效发展。

5.2 在文本审美活动中感悟工匠精神。新时代人才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科学技术竞争,转向对综合素质能力的竞争。学生的评价标准已经从片面的知识性的内容判断,向着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协调方向发展过渡。“工匠精神”就是将自己对所从事专业的用心、专心、精心的品质投入到具体实践中,细扣每一个细节,让学生更加深刻和形象地发现服务对象特征,能够以更加专业的精神投入到对服务对象的认真研究和积极挖掘中去。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入手,跳出所谓的圈子,学生的视野脱离了固有思维的辖制,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视野的开阔性也能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得到有效地丰富和拓展。因而,在中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智美结合,让“工匠精神”在对美的科学分析和理解过程中,得到积极渗透和拓展,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加清晰和透彻。

例如,在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时候,学生初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内心肯定一片诧异,什么样的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说是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种树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树真的是离太阳最近的树吗?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对阅读对象充满了探究欲望,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来。当学生走进文本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原来,这是一位边藏区士兵的描述,在海拔五千米的西藏当兵,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护理专业的学生知道,高原反应是一项对身体耐力的严峻考验。“美色”当前,作者首先被眼前的红柳美景所吸引,通过深入解读,同学们了解到,原来所谓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就是生长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的红柳。作者能够感受到这些高原精灵的美丽、灵动和鲜活。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令人扼腕。红柳被挖出来当柴烧,如果放在现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必然会克服各种困难不去破坏这些精灵。但是在当时,人们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将红柳当柴烧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在当时的认知水平范围内,很多人没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没有长远的环境观念,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环境恶化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当环境问题真正凸显出来的时候,人们后悔已晚。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长远的眼光,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探索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各种选择的时候,要从长远来探索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切勿盲目地、不计后果的行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科学地分析和看待现代职业发展实践中的各种选择和行动,对自己不确定的、不能决定的问题,需要通过积极地向身边经验丰富的人请教讨论,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对高原红柳精神的思索,那种冲破各种艰难条件,扎根高原的品德和精神,是美的存在,是美的追求和表现。而作者能够对当时人们的错误的行动进行大胆地点破和指出,这种先觉的精神更是值得更多的人学习和称道。护理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工作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道德和利益等方面的冲突和选择,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他们应该怎样做出选择,应该怎样去分析和判断,需要通过冷静的思考和长远的眼光去分析和判断。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要能够在智和美的科学融合过程中,在对学习对象的深度挖掘和剖析过程中,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发展。

5.3 在德育渗透活动中体会工匠精神。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显著,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非常注重德育和语文学科的融合,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精雕细琢、热心奉献的“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精雕细琢中,去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学习对象的特点,去深入地了解和探究学习对象的内涵和意义。在层层深入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促使学生对与学习对象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的内容探究更加生动和形象。只有将这种精神品质有效地运用到具体学习活动中,才能够更加精细地捕捉学习中的各种细节,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学习内容的特点,在对学习对象创造性的认识和探究过程中,实现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科学而能动地把握。

例如,在学习《给女儿的信》时,利用对比演绎活动,通过演剧活动,展现中西方家庭对孩子“爱情”问题的讨论。在激烈的文化对比碰撞中,在对剧本一次次的精心打磨过程中,在对舞台艺术的热心奉献,牺牲休息时间的排练中,在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中,刺激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很多中国学生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感到非常诧异,文中的父亲在对女儿讲解“爱情”话题的时候,和中国传统父母的方法差别非常大。中国的父母一看到孩子谈“爱情”问题就恨不得棍棒政策,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味反对。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失去了理性的分析和交流,扼杀了和孩子间平等对话的机会,将双方的关系摆在不平等、对立的境地。回到文本中,这里父亲从“你”到“您”的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角色的重新审视和肯定,他肯定孩子的成长,用您来表达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尊重和理解。也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法为孩子解读疑惑。在这里,父亲用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感兴趣的故事形式,向孩子解答关于“爱情”的疑惑。父亲告诉女儿,如果不能善待爱情,不能承担爱情的责任和使命,达不到预期的高度,就不能提高到人类美的这一高度。在对孩子的平等直白而不规避的、生动而不苍白的解释中,让孩子了解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选择护理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女生,中职阶段也是学生情感问题的爆发时期,这个时期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和疏通学生的情感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精细的情感疏导和教育,学生很容易走上歧途。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以德育方式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5.4 在文化传承演绎中渗透工匠精神。在核心素养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将新时代大胆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融入到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加强专业学科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发展。

例如,在学习《我爱你中国》时,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着文化教育的使命,更要承担起德育提升的使命。在学生的伦理道德与知识经验共同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极而有效地发展。歌词的内容非常直白,从简单的状物直接抒情,到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表达自己的心声,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爱意。像春天蓬勃的秧苗,用茁壮地成长、快速地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和拼搏;秋日的硕果累累,用丰收的果实回报祖国的付出和奉献;用青松的气质、红梅的品格……,用各种美丽的形象来彰显祖国的可爱,特别是人们对祖国的奉献和付出,让学生们在歌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演绎得生动,而且能够通过对诗歌的白描手法的解读和分析,感受到祖国大地的丰富多彩,美丽缤纷。歌曲中所出现的每一个意象,都是祖国在作者心中的代名词。在对这些名词的剖析中,引导学生们激发起对祖国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让同学们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驱动下,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认同。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拓展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工匠精神”的有效渗透。

5.5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实践工匠精神。课外阅读是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拓宽学生语文知识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突出匠人匠心,推荐学生阅读《纺织工匠黄道婆》、《机械工匠墨子》,以颇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传记,尤其是突出科技史和大国工匠史等内容,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书籍,如查德·桑内特的《匠人》、亚克力·福奇的《工匠精神》、久石让的《感动,如此创造》等,这些书籍有利于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生动、更深刻的认识,并且与自身的生活、学习、专业发展、职业规划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组织学生写读书心得、读后感,开展“大国工匠”朗诵会等,以此增强“工匠精神”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工匠精神”征文活动,从而突出语文教学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优越性。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有效地渗透工匠精神,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高度认真和负责的态度支持下,投入到中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专业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知识、品德、能力等的健康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90后大工匠
工匠神形
“超学科”来啦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