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档案文化传播融合轨迹和发展方向
2021-11-22萍乡学院周欣娟
文/萍乡学院 周欣娟
一、媒介融合视域下档案文化传播融合轨迹
(一)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融合轨迹。以纸媒、广播、电视为主的媒介一直以来都是传统传媒行业的载体,具有可靠性、权威性和实效性等优势,但存在资讯受众层面狭窄、资讯传播手段滞后、资讯采集方式单一、资讯检索流程繁琐、中间环节太多、运营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制约着档案文化传播效能的发挥。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提供了空间和未来。从传播内容看,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传统传播相比更具产品盈利性,它摒弃产品的单一内容输出,更加注重产品与受众的互利共赢,通过产品的打造满足受众的追崇。从传播形式看,利用都市“快节奏”模式,在最短时间内将精致化、价值浓缩的档案新闻推给受众,在媒体的转机中实现价值和利益的同步最大化。从价值导向看,新媒体内容输出者和媒体经营者为受众推送导向正确、内容健康、传播合规、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和新闻消费包,使得传统媒介在市场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差异化及规模化的分众需求中呈现多功能一体化功能与效果。
(二)以数字记忆为构建的融合轨迹。随着媒介融合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增大,媒介不仅成为数字记忆的载体,也成为数字记忆的构建者,推动着媒介技术体系从模拟电子传播技术体系向数字传播技术体系迈进,使条块运作中不同媒介在交汇或重叠时技术差异降至最低,这种以数字记忆为契机的媒介融合,既是单纯载体形态或技术层面的简单融合,也是功能结构、形态模式等方面的能量交换;既是一种内容载体的深度转型、传播渠道的互利联动、媒介终端的多重变革,也是档案文化传播立足共融时代的嬗变之举。其融合轨迹可通过媒介内容的载体融合、媒介传播的渠道融合及媒介接收的终端融合实现。
1.媒介内容载体融合。媒介内容的载体融合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通过编码技术转化成数字形式的垂直过程。在模拟技术期,“各种媒体的内容符号载体差异,使得媒体间的内容交换共享必须经过格式转换。”数字技术条件下,媒介内容打破印刷、新媒介间和电波原有泾渭分明的媒介内容归属壁垒,使信息内容生产及交换在多媒体数字技术系统中加工成各类媒介产品,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数字载体的存储和传播,其内容的组合更符合受众在传播和终端环节中信息接收的感官需求。媒介内容的差异化需求在拉动生产形态发展,增加受众接触新媒介规模化内容的同时,打破内容在时空性能上的限制,加剧受众对丰富和多样化媒介内容的追求和认同,带来数字传播技术的媒介形态和终端数量的增长。在数字技术传播渠道的释放中,媒体间的相互渗透和“可替代性”,催生出媒介载体从单一到复合的形态差异,有效促进媒介内容的融合和发展。
2.媒介传播渠道融合。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融合前期印刷业的集中式管理模式逐渐被独立分散式的数字管理模式所替代。数字传播技术把传播内容分成多个不同而独立的编辑单元,并将所有编辑单元的地理位置全部屏蔽,引入各种形态电子版,实现报业系统跨区域网络化运营。由模拟电子技术发展而来的广播电视,由于数字技术的渗透,突破线性限制屏障,实现非线性运作下的广电编辑模式,通过模拟电视信号转化为数字视频、模拟广播信号转换为数字音频,实现数字技术的切入和转换,利用数字化网络技术协同创作、数字查询和管理,为受众提供更多内容的资源选择。发行中,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在互联网基础上,以数字化内容的手机报和报纸网络版、数字网络广播、互联网高清数字电视等形式,运用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电信网络等手段进行有效传播。在快捷提供网络受众服务的同时,提升档案文化传播能力,拓展档案文化传播功能,挖掘档案文化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实现数字技术和档案内容、社会记忆的和谐统一。
3.媒介接收终端融合。接收终端融合包括技术融合和应用融合。从技术融合看,前媒介融合期,交通运输工具是印刷体送达受众手中的印刷媒介终端,电波是电视信号送达受众手中的电视媒介终端。数字技术融入后,技术融合不仅要考虑硬件技术的通用性,还应考虑软件系统的扩展性。目前,市场上使用的迷你笔记本和智能手机便携性强,但在任务处理上与主流台式计算机相比仍有差距,在高速化运行、硬件技术体积微型化及软件系统的兼容性方面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创新,尤其要考虑融合内容具备网络传播条件和能力。从终端应用看,终端融合就是运用各媒介渠道提供的链接设备,通过解决各种传播渠道与终端的对接问题,解决不同媒介内容的表达理解和展示能力问题,实现功能的灵活扩展和以设备为载体的服务融合,让受众自由出入融合渠道,接收、发送和编辑信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获取进行信息研判,为更加准确地掌握传播活动提供可能。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融合轨迹。新媒体的发展,服务数据交互的微信、微博、QQ群、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载体,已成为数字技术下“多网融合”的研发重点,通过创建电子数据库、管理IC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移动通信平台、编发电子邮件等手段进行数据的交互利用。融合初期,如腾讯与地方报纸共建的大渝、大成、大楚、大秦等网络,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见证。随着社会需求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广电网、电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楼宇视频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力度加大,逐渐融合成统一的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平台,其表现在技术层面趋于一致,通过光通信技术革命,向互联网技术标准靠拢;网络层面摆脱物理介质差异,无缝覆盖和链接;应用层面实行统一通信协议标准,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将各媒体内容转换为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相互交换和渗透;服务层面提供包括语音、图像、数据等多媒体综合通信业务;经营层面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政策机制和行业管制遵循统一规则等。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所有的通信网络差异对于受众皆为“透明”,用户无须关注接入网络的端口、拓扑结构和物理介质就能全方位利用网媒,随时随地处在文化信息传递的网络世界中。它打破“信息不对称”现象,改善“信息孤岛”局面,在维护资源分配和信息权益的基础上,追求着受众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体现着资源获取和资源分配更加成熟的表现形式。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档案文化传播发展方向
(一)在文化传播中,要进行档案主题的深度性孵化。档案主题是档案内容所反映的事实(或实物)及事态,它揭示档案所记事物或史实发展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反映建档者对档案记载对象的态度和认识,表达档案建设的建档思想和立卷意图。要想发挥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功能,档案内容须具有明确的主题、鲜明的价值观及服务于文化价值的外在艺术性,且档案主题需要深度孵化,并与营销挂钩。档案传播的内容不仅是纯粹的文献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且衍生的产品既要符合主流文化特征,也要具备特色并能吸引受众。一要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以文化创意为手段,形成以档案为素材,或与档案有关联的影视、动漫、信息网络、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展览会展、艺术设计、教育咨询与培训等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来实现价值的创造和增值。二要借助档案特有的珍贵性、稀有性,将档案机构的编研优势融入市场体系中,开发出蕴含档案文化精髓的地域文化和周边产品。出版高质量档案读物、图册及文化纪念品,编研出视听形式的档案文化产品,助力产品的销售推广,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明显、层次清晰的文化展馆等。通过档案文化主题深度开掘,利用档案品牌、个性定制、版本划分等手段,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播,创造档案文化价值,推动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二)在文化传播中要实施档案内容的差异性策划。作为档案文化,要充分体现其文化和经济价值,还要借鉴企业运行中遵循的差异性战略,对档案内容实施差异性策划,找准自己的定位,打破传统广电媒体制作、发行体制等带来的束缚,生产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的文化产品,使档案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在节目市场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一要注重差异化题材选择。通过独特的传播环境及受众需求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差异化题材,将不同地区和特色的档案文化进行深度提炼,融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素材,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打造。如大型演艺活动《印象刘三姐》《明月千古情》等就是差异化打造的成功范例。二要确立差异化主题定位。通过对节目的深层提炼及把握,充分表达出节目策划的中心思想和效果。如东方卫视的都市时尚牌、湖南卫视的青春牌、江苏卫视的相亲牌等选择的均是主题差异化定位,节目各具特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要进行差异化叙事表达。通过“求新求异”,对打造内容的主题或名称进行“话题性”表述,引起受众共鸣。如由著名主持人何炅、撒贝宁参与,腾讯视频打造的网络互动自制剧《2020令人心动的offer2》,强化互动叙事,影响并推进剧集发展。四要塑造差异化人物形象。通过打造个性鲜明的人物,让题材好、主题鲜明、叙述独特的自制剧成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由德云社郭德纲主持的个人脱口秀节目——《一郭汇》,从主持风格到内容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一度成为内地脱口秀节目的标杆。
(三)在文化传播中要遵循档案资源的集群化开发。档案资源集群化开发就是借助集群并聚集发展所需档案特色文化资源,将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公共媒体及相关联的机构整合,形成竞争合力,以最佳方式共同推进档案文化资源产出的最大化,以实现财富增加的相对能力,达到档案资源的增值效益。其形成核心就是“资源整合”。一是要善于发现知识,构建档案知识空间。借助语义分析和数据挖掘等现代技术,探寻档案文化资源所赋存的深层知识因子及体现出来的价值要素。二是要寻找知识的聚合点,进行档案内容知识重组。利用知识聚合、知识关联、聚类分析等方法,将多源异构的文化资源进行聚集,从属性、特征及内容上对档案知识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服务主题的各类档案知识类型和网络。三是要建立档案利用协同机制。围绕档案文化的聚类关联,完成多源档案文化的相互印证和补充,提高档案文化挖掘的完整性和精确度,达到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构建档案保障传播体系。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聚类优化,促进档案文化资源的知识发现、知识重组及知识的传播与利用。通过资源、载体整合后构建的产业化集群,将档案特色文化资源予以强化和拓展,形成文化传播的特色和亮点,推进档案文化的高效传播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