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乐都洪水火龙舞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1-11-22祝春燕
祝春燕
青海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洪水镇隶属于乐都区下辖镇,处于乐都区东南部湟水河南岸。火龙舞是洪水镇洪水坪村、河西村、马家营村、下王家村等地非常流行的传统社火活动。这种民间体育活动据文献记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火龙舞又叫“耍火龙”。是河湟地区典型的“夜社火”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洪水火龙舞旨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
1 洪水火龙舞概况
1.1 洪水火龙舞历史沿革
洪水火龙舞在马家营一带有悠久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传说,赋予了火龙舞文化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其一:在很久以前,村民们在村后山上备有干柴、麦秸之类,遇到劫匪或乱兵来临,放哨者便点火示警。村民们看见山顶上的烟火,便互相招呼,扶老携幼,纷纷进入山口避难。这一烽火救村民的故事在当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1]其二:这一民俗源自羌人的狩猎活动。古时湟水谷地森林密布,野兽成群。每当秋季来临,先民们就会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当一天的狩猎结束,便会举行庆典宴会,夜幕降临,点起篝火,载歌载舞。[2]
1.2 洪水火龙舞表现形式
火龙舞是洪水镇群众开展的一项独特的民间体育活动,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因为火龙舞是河湟地区典型“夜社火”中的一种,所以活动在夜间进行,场地以高山为主,道路蜿蜒盘旋,表演场面异常热闹。呈现出人在火中舞、龙在天上飞的壮观情景。
龙身的长度一般为36尺,象征农历一年360天,每三尺为一节,每三节为一大节,共12小节,表示农历一年为12个月,扎小火龙时又在龙身上扎了四道绳子,代表春夏秋冬。“龙身”前加戴上栩栩如生的“龙头”,这样火龙便制作完成了。
傍晚时分,随着传承人的一声令下,扎制的两条火龙在喧天的锣鼓声和呐喊声中,由二三十个小伙子抬着从村里的广场向山顶的烽火台进发,待火龙到达时,点火的使者引燃柴火,数百名火把手也纷纷点燃手中的火把,把两条火龙从尾部引燃,刹时,夜幕下的山巅火花闪耀,一道道火焰照亮了山野,也照亮了人们的心。两队人马擎举火龙,从山头吆喝着蜿蜒而下,那阵势俨然巨龙从天而降,火把像银河繁星缀满山岭,与村里摇曳的灯笼交相辉映,让纷至沓来的游客惊叹不已。[3]
2 洪水火龙舞传承瓶颈
2.1 生存场域的变迁
乐都洪水镇位于湟水谷底,交通相对比较落后,农耕经济是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洪水火龙舞在群体中世代传承,并与洪水镇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洪水镇地区带来发展和开发机遇。与此同时洪水火龙舞活动在物态要素、意识形态、组织要素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冲击。逐渐影响洪水镇火龙舞传统文化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生存场域的变迁使洪水镇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精神文化生活趋向多元化。现代生活方式进村民视野,使原有的轧制材料、轧制工具、传统的仪式、技术动作等传统文化,因场域变化而难以继续完整保存。[4]
2.2 火龙舞活动传承链的中断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类项目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方式相比较为特殊,它仅仅是单线的“心授口传”,依托于两三个传承人,且分布在不同的村落之间。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会影响火龙舞传承链。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的火龙舞传承人和其他移民一样不断地涌入城市,离开他们所经营的场所和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间接影响则是火龙舞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年轻人都离开乡村,便无人学习火龙舞,做下一代传承人。传承形式的特殊性和传承人数的广泛性,为寻找有效传承人和保护传承方式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也使少数民族民俗传承链随时存在着中断的危机。[5]
2.3 火龙舞竞争力弱化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河湟地区交通由过去“以马代步”变为“以车代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让原本信息闭塞的洪水镇能够获得更多的文化讯息,一些当地社会精英乘互联网的东风,让更多现代信息融入传统村落和火龙舞的传习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火龙舞传统文化市场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失去了文化市场上的主要占有额,失去了被民众主流选择的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活动,其竞争力在比较中不断弱化。正面临着消失、濒危或断代的危险,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龙舞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3 洪水火龙舞发展路径
3.1 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
在学校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优秀的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通过进行研学拓展活动、参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形式,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大舞台,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了解并熟知火龙舞及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孩子们走进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3.2 积极开展火龙舞展演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形式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但可以向群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而且可以促使当地广大城乡群众建立文化自信观念,同时在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提高火龙舞自身竞争力
要想得到更好的保护,就需要提高其自身在多元文化中的竞争力。新媒体的便捷性可加快洪水火龙舞的传播,网络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类似大家众所周知的微信、抖音、快手、快闪、微博、小红书等各大社交app平台的普及和盛行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在手机、电视、电脑等设备为大众提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一些数字化的产品。洪水火龙舞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得到便捷、全面和系统的展示。然而我们应借力移动端网络媒体的东风,大力推广火龙舞,吸引更多的群众来保护和传承火龙舞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火龙舞活动中,让更多的人熟知本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熟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族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