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啦啦操发展新模式助推体教深度融合

2021-11-22唐金山滕卫华李潇潇刘小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教俱乐部育人

唐金山,滕卫华,苏 琨,李潇潇,张 彧,刘小林,姚 峰,朱 雷

啦啦操项目是一项集青春、活力、团队文化于一身的新兴的集体、非奥运项目,自传入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历史。国务院第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强调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近几年来,啦啦操在赛事、推广普及、俱乐部建设、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认证、市场资本运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训练人口和参赛人口飞速发展。目前全国举办了累计800多场的啦啦操送培到基层公益活动,累计培养啦啦操教练员和裁判员超过10万(数据源于中国啦啦操官方统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余市建立市级啦啦操推广工作团队,超过10万所大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啦啦操,训练人口超过5000万。

1 体教融合工作溯源及发展解读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然而,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对体育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体育工作者自身社会形象存在的问题以及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声势尚微等问题,素质教育的实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从体教融合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青少年体育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责无旁贷,是值得重视且需探索发展道路的问题。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获得健康的体魄是保证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体教融合是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思想,是我们发展青少年体育的指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基础。

深化体教融合的提出正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从表层配合到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也是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和竞技体育领域痼疾的积极尝试;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青少年体育治理现代化,提升体教融合的治理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2 体教融合现阶段发展困境及成因

我国体教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尤其是在理念融合、育人方式、育人成效等方面显著提升,但在其发展中依然存在理念认识不足、治理主体多元化缺失、治理目标可操作性不足、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和体制性障碍等问题。陶然成表明体教结合在时间冲突、训练水平、训练环境、个体意志、文化基础、育人目标、体制传统、集体意识8个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矛盾。认为当前阶段学训矛盾只能缓解,难有全局性的解决办法。刘扶民认为体校单一的培养模式因文化学习缺失、教育资金不足、读训矛盾日益恶劣、人才渠道受阻等问题日显严重。总结体教融合工作推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和教育的理念偏差

主要体现在体教认识层面的分离与对体育与人价值对忽视。教育着眼于升学率,对学生体质以及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体育则重视竞技成绩和排名。但体育作为教育但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等促进作用。传统观念里,进行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成绩这是偏见,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体育等育人价值,并在实践环节充分发挥育人与竞技选拔的双重作用,是体教融合战略必须面对的挑战。

2.2 部门之间未形成合力

主要体现在竞赛体系的重合设置与运动人才流动不畅两个方面。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各自的垂直管理体系,单纯思考体育和教育两大部门的协同合作,导致了治理的碎片化和不畅问题。金牌体育使体育远离学生,应试教育是学生远离体育,这是体育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当下人才培养缺乏根本性的融合互通。

2.3 体教融合的资源共享不足

共享资源是体教融合发展的动力支持,目前存在着资源各自分离、流通不够顺畅等问题。例如,人才人才资源的共享不充分,优秀退役运动员入校园任教途径不通畅;赛事体系共享不充分,缺少统一的参赛资格、成绩标准和等级认定制度。

3 啦啦操发展新模式解析

自啦啦操传入中国以来,啦啦操人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创新,不仅在啦啦操项目推广模式,运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营造出中国特色的啦啦操文化氛围。啦啦操这一运动项目已逐步成为深度融合体育、文化和教育的载体,正在发挥积极的育人的功能,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在啦啦操项目推广过程中,非常重视深化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已成为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典范。为了更好推进体教融合的深度发展,更好发挥啦啦操的育人功能,思考如下:

3.1 目标融合,树立体教融合视角下的工作原则

3.1.1 坚持以人为本

啦啦操运动,要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3.1.2 坚持协同育人

在政策和机制层面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合力,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主动为教育服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啦啦操,并从中受益。

3.1.3 坚持示范引领

啦啦操的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分步实施。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创建各地特色。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啦啦操水平的整体提升。

3.1.4 坚持创新发展

啦啦操项目,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能够很好地融入时代,体现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让啦啦操成为中国青少年广泛参与,真正喜爱的运动项目。

3.2 主体融合,建立体教融合视角下的多元化运作模式

3.2.1 建立、健全啦啦操的专业协会组织系统

啦啦操起源于美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啦啦操其独有的“时尚、活力和团队精神”,迅速风靡了全世界。2013年5月31日经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圣彼得堡投票表决,正式接受“国际啦啦操联合会(ICU)”进入“国际体育单项组织联合会”,目前ICU总部设在美国,已有109个会员国,中国加入了该组织。

啦啦操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2010年,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授权南京新恒鼎体育推广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啦啦操项目的唯一运营平台和机构,2014年整编成立“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杨立国兼任全国啦啦操委员会的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缪仲一兼任全国啦啦操委员会的执行主任。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承担全国啦啦操项目的“竞赛、推广、国际交流、标准制订和项目管理”五大职责,其秘书处落户江苏南京,并在31个省市自治区和部分地级城市成立了啦啦操委员会,形成“三级委员会”的管理体制。2021年“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蹦床与技巧协会啦啦操分会”,继续深化项目推广。

3.2.2 严格管理制度,保障有序发展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事物有序发展保障建章立制的重中之重。在体育总局体操中心指导下,制定了《全国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全国啦啦操运动员等级管理办法(试行)》、《全国啦啦操达标管理办法(试行)》、《全国啦啦操示范区、实验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评选办法》等管理办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发展新模式推动啦啦操项目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3 完善和实施啦啦操竞赛体系建设

啦啦操作为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所辖的八个非奥项目之一,为提高自身项目水平,增加人群参与兴趣,丰富竞赛内容,目前赛制分为“联赛”(分站赛和总决赛)、“系列赛”(锦标赛、冠军赛、大奖赛、公开赛、国际邀请赛和城市挑战赛等),比赛内容分为技巧啦啦操花球啦啦操、街舞啦啦操、爵士啦啦操、自由舞蹈啦啦操、广场啦啦操和校园课间啦啦操,按不同年龄和技术分为各级别和组别;赛季从当年9月1日至翌年8月31日止。同时为规范赛事,与国际接轨,于2013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规则培训,并根据赛事周期不断更新国内现用的竞赛规则,保障了整个赛事的公平、公正、公开性。

2010年,成功打造“全国啦啦操联赛”,对我国啦啦操运动项目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发展至今,赛事覆盖面涉及32省,上千余市县,每年参赛运动员近10万人次。其中,2019年联赛幼儿组参赛人数为14261、小学25661,中学10633 ,大学8675,中小学占参赛总人数的60%。同期,中国少儿啦啦操精英赛依次在13个赛区拉开帷幕,总参赛人数达14875,其中幼儿组5454,小学组7663,中学组1142,大学组616,不断完善的竞赛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竞技平台。

3.2.4 完善培训体系,拓展培训形式

啦啦操作为非奥运项目,“普及性”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为提高人群的参与度,提升专业性,现发展模式下设置了包括教练员培训、裁判员培训、导师特训班、训练营以及送培到基层等活动内容,从中国蹦床与技巧协会啦啦操分会(原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到省级渗透到各市级,通过培训活动不断将项目从各个方面向下普及。

近年来,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在啦啦操项目推广过程中,抓契机、深化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已成为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典范。“送培到基层”公益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及各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2019年共组织了120场啦啦操“送培到基层”公益活动,为1万多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免费培养了1.5万名啦啦操教师,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自2014年开展“送培训到基层”公益活动以来,共派出800余批专家,在江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广东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免费送教活动。据统计,已为全国6万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培养近10万名啦啦操专业老师,为我国啦啦操运动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利用寒暑假时间举办全国啦啦操训练营,为我国啦啦操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少年后备力量。

3.2.5 深入推进啦啦操进校园

3.2.5.1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继续创建啦啦操特色学校,促进啦啦操特色学校的升级。将体育部门的体育传统项目与教育部门的体育特色学校合并,成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制定相关审核标准和推广、帮扶政策,使每位学生都学会啦啦操,促进“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形成。

3.2.5.2 主动与教育部合作,召开校园啦啦操现场展示活动。选择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校,进行啦啦操的展示活动,在示范引领下,推动啦啦操的发展。

3.2.5.3 继续校园啦啦操推广“6个一工程”,推广普及校园啦啦操。“6个一工程”即一个教练员,一个大课间,一个社团,一个运动队,一个校内啦啦操比赛和活动,一个啦啦操校本课程。

3.2.5.4 针对贫困学校或民工子弟校等需要帮扶的对象,提供技术支持和道具供应,帮助学校建立梯队,完善赛事或活动体系。

3.2.6 抓质量、树品牌,依托社会资源,建设全国啦啦操培训考级中心(点)。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配合学校体育改革工作,加快啦啦操的普及和推广,顺应国家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按照体育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啦啦操俱乐部。2015年8月,经报请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同意,中国蹦床与技巧协会(原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在全国组建“啦啦操星级俱乐部”。啦啦操俱乐部根据不同的场地设施条件和专业师资力量分为一星俱乐部至五星俱乐部。注册星级俱乐部配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啦啦操专业老师进行授课与指导,为啦啦操运动员专业化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借鉴国内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经验,未来啦啦操俱乐部将成为我国啦啦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方向。

俱乐部建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师资力量的构成,其贯穿于俱乐部的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前期的定位,中期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以及后期形成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因而,俱乐部想要全面而持久的发展,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5]2019年,陆续帮扶建设两百家全国啦啦操培训考级中心(点),同时,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近30场七彩星级培训班,累计培养了近2500名啦啦操七彩星级培训师、1800名考官,为社会俱乐部培养一批优秀的啦啦操教练员,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青少年啦啦操运动员。

啦啦操俱乐部分为学校俱乐部和社会俱乐部两种,学校俱乐部是以学校内为基础进行建立的星级俱乐部;社会俱乐部是以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组织建立的星级俱乐部,社会俱乐部今后将成为我国主要发展的方向,今后职业俱乐部的建立与社会俱乐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3.2.7 重视宣传体系,实现网络信息管理

啦啦操项目做为一个年轻的项目,仅为少数人知晓,想让更多人认识啦啦操,了解其特点,“宣传”是一必要的手段,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网络科技手段包括中国啦啦操官方网站、中国啦啦操微信平台、直播TV等的建立、运用与合作,校长论坛以及现场展示活动起到的宣传作用为该项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中国啦啦操官方网站(http://www.ccachina.org/)以及啦啦操GO app对啦啦操的宣传和普及;国内、国际赛事与培训的通知和报名;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等级申报与查询;省市级啦啦操委员会管理;实验校、示范学校申报与管理等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形成了集实用性、系统性、规范性、真实性为一体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为我国啦啦操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3.2.8 注重文化建设,科学项目发展

“实践总结理论,理论指导实践”是事物发展的可持续常态,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先进的管理理论引领项目发展,营造百花齐放的理论研究氛围。近年来,我中心以学术研究为先导,科报会为载体,把啦啦操的研究列入常态化,定期举办一届啦啦科学论文报告会。从啦啦操发展趋势到技术流派,从啦啦操产业发展到赛事运营,从啦啦操推广培训到队伍建设,从啦啦操国际交流到规则改革,一大批论文凝结了高校和中小学一线的啦啦操研究者们的智慧,推出了一批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

为了展现啦啦操的青春、活力与团队精神,引导啦啦操项目的健康发展。教育部体卫艺司、体操中心和全国啦啦操委员会陆续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全国啦啦操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到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年龄、身体发育特征和兴趣爱好,且简单易学,适合普及与推广此外,一大批学校将啦啦操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成果推广研究,列入本区域和校级课题。在开展啦啦操的学术研究中,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一支以高校专家、啦啦操工作者为主的研究队伍,全国共有近百所高校的教授、博导和硕导参与其中,为啦啦操的发展献计献策。

4 以啦啦操发展模式助推体教融合的启发与建议

体教融合的实现,必须全面依靠教育领域、体育领域、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等的协同发力。本文仅从啦啦操项目发展模式层面进行阐述,这一运动项目的成功开展中非常重视深化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已逐步成为深度融合体育、文化和教育的载体,正在发挥积极的育人的功能,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新兴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可循的发展道路。

1.推动制度创新,项目的发展与实现体教融合共享的关键要素是制度设计。实现体教融合发展亟需解决现有制度体系与新时代体教融合不契合的问题,通过创新制度,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发展。

2.共享共建资源,其本质是促进育人质量提升并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统一目标,进而实现项目发展与体教融合双方主体共赢。

3.多途径互通,推动传统融合优化升级。首先,围绕育人目标,科学部署项目发展,重视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开发、考评机制等;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网络就有啦啦操”的做法可将资源一体化,使传统结合优化升级。

4.采取差异化策略,循序推进多边开放。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发展水平不同,提出多种发展策略,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推进发展。

如何继续强化、深化体教融合,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人”和“育体”作用,解决困扰体育界和教育界的实际问题,后续研究还存在极大探索空间。

猜你喜欢

体教俱乐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背景下“冰球城市”校园冰球发展研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