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人文·传播:东京2020 奥运会系列事件的思考
2021-11-22张月霖王永顺咸云龙钟远绩于华鑫
张月霖 ,王永顺 ,孙 科 ,咸云龙 ,钟远绩 ,于华鑫
东京2020 奥运会是一届特殊的奥运会。面对疫情的肆虐,东京2020 奥运会能否举办一度成为世界争论的焦点。面对巨大的压力,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力排众议,迎难而上,力主东京2020 奥运会安全举行,并坚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会成为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有力证明。2021 年7 月23 日,经历画风清冷抽象诡异的开幕式演出后,东京2020 奥运会正式拉开了帷幕。经过16 天的激烈角逐,2021 年8 月8 日,东京2020 奥运会胜利闭幕,给各方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回顾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备战参赛带来的各种挑战,获得了38 金、32 银、20 铜的优异成绩,并且实现了兴奋剂“零异常”、新冠肺炎“零感染”的既定目标,达成了参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目标。东京2020 奥运会发生了很多出人意料的系列事件,如奥林匹克格言的修改、女排的最差战绩、变性人参与奥运会等等。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届奥运会,又给中国体育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呢? 为此,本文将集中对东京2020 奥运会的七个热点事件进行解读,以探究东京2020 奥运会符号背后的密码。
1 竞技与体制的效能:中国力量的迸发
鉴于东京2020 奥运会延期,奥运备战中出现了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国内专家普遍不看好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绩。但东京2020 奥运会中国却以一枚金牌之差输给美国,追平了在伦敦2012 奥运会取得的境外最佳参赛成绩。影响大型赛事成绩的因素很多,常见的因素有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体育体制、训练水平、临场发挥、东道主效应等。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不可抗力因素。尤其在全球疫情暴发后,很多国家受到了较大的疫情干扰,运动员不得不自我创造条件进行训练,其必然达不到最佳竞技状态。而中国是世界上抗“疫”最好的国家,疫情的良好控制保证了国家队的正常训练。疫情也让东京2020 奥运会延期举办,这同时也给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了更充裕的备战奥运的时间,能进一步提升部分竞技项目运动员的水平,给中国创造了向世界展示体育体制优势的最好机会。可以说,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取胜充分印证了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与坚实保障力。
从一体化保障水平来说,科技助力以及科学训练水平提高是外因。南京体育学院杨国庆研究员认为,东京2020 奥运会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科技备战奥运成功转型和飞跃,出现了很多的新变化,在器材研发、器材装备更新、软件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并且大量的外教、国外科研专家参与到了奥运备战中来,仅从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构成来看,就有来自19 个国家的30 名外教,而实际参与东京2020 奥运会备战的外教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外教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训练手段和新的训练方法,解决了中国奥运备战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提高了中国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水平。科学化训练水平提高以及高水平复合型团队的搭建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取胜的关键和根本。可以说,东京2020 奥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复合型团队搭建质量水平最高的一届。正是通过训练保障复合型团队的建设,中国竞技体育实现了奥运备战、参赛的一体化保障目标,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同时我们对东京2020 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要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实际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整体实力与伦敦2012 奥运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有一些需要突破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依靠优势项目打天下的格局并没有改变,6 大优势项目得到了28 枚金牌,占比73.68%;第二,基础大项虽有亮点,但未能实现真正突破,田径、游泳,水上拿到了8 块金牌,与伦敦奥运会基本接近;第三,柔道、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5 大交手对抗类项目1 金未得;第四,集体球类项目除了三对三女子篮球获得铜牌,传统意义上的三大球以及现代意义上八大球几乎全线失守,与美国6 金2 银1 铜的成绩相比差距较大;第五,新增项目未取得较大突破。新增的5个大项中,中国选手未能取得冲浪与棒垒球资格。滑板项目虽然顺利入围,但更多的是重在参与。空手道仅获得1 枚银牌。在众多新增小项中,中国体育代表团优势并不明显,仅获得了4 ×100m 男女混合泳金牌,乒乓球混双项目夺得银牌。总的来看,中国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影响大的基础项目上的发展基础和人才厚度与美国等体育强国整体上仍有较大差距,传统优势项目正面临严峻挑战,部分项目未发挥应有水平,直接交手对抗类项目还有差距,部分项目存在后备人才断档隐忧等问题应当引起重视”[1]。
2 竞技与人文的纠葛:奥运会人性符码的解读
2.1 “金牌”与“金牌榜”蕴含的价值向度
有学者根据奥运项目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参与度的不同,认为“奥运金牌的‘成色'就有‘软'‘硬'之分”[2]。其实,金牌是没有“软”“硬”之分的。“金牌成色说”这种论调不仅对运动项目有一定偏见或者歧视,而且还否定了不同项目金牌运动员的平等地位。过去,体育学界对金牌的批评是大于褒奖的,原因在于体育界长期存在“唯金牌”或者“金牌至上”论,严重干扰了中国体育的协调发展。当然,我们不能抹杀金牌的价值与象征意义,“奥运金牌是体育界向全社会传播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标志,是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科技、教育、文化等软实力的集中体现”[3]。在笔者看来,犹如“国家至上”一样,“金牌至上”是无可厚非的,国家、人民、运动员把金牌放在最高位置,是一种至高价值理念追求的体现。而“唯金牌论”则是不惜投入一切资源,违背体育发展规律,甚至为了金牌无所不用其极,违反公平参赛要求,不惜破坏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极其扭曲的体育价值观,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
新时代以来,国人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运动、健康等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新奢侈品”,国家也发出了缔造全民健身新风尚的倡议,不再沉浸于狂热的金牌主义中不能自拔。国内媒体对东京2020 奥运会的报道中也出现了淡化金牌主义的倾向,如《没得金牌,依然王者》《不唯金牌论英雄》等,还围绕“奥运健儿丢了金牌,该不该说对不起”展开了讨论。总体来说,人们对运动员争金夺银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有过富有人性光辉的论断:“在奥运会这样高水平的竞争场合,争第一、拿金牌奖牌很不容易,拿到金牌奖牌的,值得尊敬和表扬。同时,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金牌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所以我要说,这次拿了金牌奖牌的队伍和运动员,都是好样的。这次没拿到金牌奖牌,但在比赛中做了最好的自己的队伍和运动员,也都是好样的”[4]。
“金牌榜”也常常与“国家综合实力强弱”“国家体制优劣”联系在一起:“奥运会奖牌榜寄寓国家的崛起与荣耀,具有政治制度、经济崛起、国家身份、世界力量、文化优越等多元象征意义,是诸国致力占据的要地”[5]。依据国际奥委会官方以往的通行惯例,一般会公布每个项目的成绩和名次,不会公布奖牌榜,来介入或者强化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温州大学易剑东教授认为,奥运会是个人或团体比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一般来说,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不得制定每个国家的任何全球排名。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了《奥林匹克宪章》修正案,直接删除了不得制定国家全球排名的条款,直接颠覆了奥林匹克运动126 年的传统,是奥林匹克运动长期坚守的人文精神的消解和超脱立场的退场,可能给今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政治风险、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害、无法遏止的文化伤害。
由此来看,奥运会奖牌榜不单单是一个国家奖牌数量多少的次序展示,而是暗含了国际奥委会的组织属性、目标导向、行为模式与理想追求。从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的奖牌榜排名来看,国际奥委会不仅按照金牌数量多少进行了排名,同时也公布了奖牌总数的排名。其实,按照奖牌总数排名更为合理:一是奖牌总数可以体现一个国家不同竞技运动项目开展的广度、深度,代表一个国家的竞技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全面展现;二是奖牌总数的排名更加体现人性,肯定了每个登上领奖台运动员的价值,是对每个获得奖牌运动员的尊重,也是对“唯金牌论”的否定,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体现。
2.2 中国女排商业化的争论
中国女排在东京2020 奥运会获奥运会历史最差战绩。从里约2016 奥运会的冠军到东京2020 奥运会小组赛出局,强烈的成绩反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竞技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女排兵败东京是与竞技能力与水平高低直接相关的,涉及到队员阵容选择与搭配、队员场上意识与临场发挥、教练临场指挥等多重因素。而诸多球迷与专业人士,却将此次中国女排失利归咎于商业化的影响,甚至认为中国女排因为商业化输球亵渎了女排精神。商业广告、电影宣传、综艺节目真的影响了中国女排的水平发挥和女排精神的传承吗?从社会经济效益来看,中国女排能参与大量的商业活动,足以证明其市场影响力和商业推广价值。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在保证中国女排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前提下,对中国女排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引导和管理上,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和尝试,以期在保证球队成绩的基础上,满足各方的利益。但事与愿违,中国女排主教练及其队员的大量品牌代言以及商业活动,终究是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长期以来,运动员与中国国家队商业利益的冲突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从举国体制的场域来看,“国家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为国争光,运动队和运动员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这一核心任务进行”[6]。通常来讲,过度商业化操作的运动项目,好的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让运动员的心态发生变化,在经济利益和运动成绩、训练与商业活动的平衡上就更的困难,容易导致成绩下滑。就如中国女排的经济效益提上去了,却提前无缘8 强的例证一样。从人性的角度与制度的层面来考量中国女排商业化的逻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中国女排运动员的成长既有国家的大量投入,也有自身的努力拼搏,能够通过商业代言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实际上对国家、社会和运动员个人三方都是有利的。从制度安排上来讲,中国女排商业开发活动应当服务于排球运动项目发展和中国女排运动队建设,中国女排的商业化、市场化的逻辑应该是走职业化的道路。在笔者看来,从职业化的发展来提升中国女排水平,才能更好地将人性、社会经济效益、竞技水平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女排精神传承下去。
此次中国女排输球绝不是因为商业活动过多的原因,而是女排联赛职业化程度太低造成的。易剑东认为,在回归所谓的专业体育层面来搞集体球类项目,关起门来搞专业体育和伪职业体育,已经不能顺应世界职业体育的规律和趋势。意大利职业排球联赛、塞尔维亚女子排球职业联赛,都曾经吸引了世界各国优秀运动员。在高水平职业联赛的影响下,意大利女排在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两次捧得世界冠军;塞尔维亚女排接连获得世锦赛冠军、奥运会亚军。由此可见,高水平联赛的锻炼催生了国家队的提升和面对强手时的经验,并为这两支队伍成为世界顶级强队奠定了扎实基础。中国女排发展的主要渠道和保障仍然是国家投入的封闭式训练,缺乏真正高水平的职业联赛洗礼,使得专业队与职业队很难再抗衡。今后,我们要坚持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均衡发展[7],受众基础较好且具有良好商业推广基础和优势的项目,要坚决走职业化体育发展的道路,尤其是球类运动带有很强的观赏性,更需要建立完整的职业体育竞赛链条,让之具有营利性质、赢利能力和盈利结果。否则中国的集体球类项目只能是越走越窄。中国女排精神要长盛不衰,就必须认真搞好符合世界潮流和一般规律的真正职业联赛。
2.3 性别认知的观察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初期,性别歧视就已存在,女子没有参与奥运会的权利。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了夏季奥运会运动项目的设置标准,掀起了女性在奥林匹克运动谋求平等的浪花,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和文明进程。从男女参赛比例上来看,东京2020 奥运会是性别平等的一届奥运会。然而,是否实现性别平等不能仅以增加女性参赛人数和项目类别作为考量标准。东京2020 奥运会折射出女性运动员在赛场的精彩表现并不能够真正体现男女平等,只有将渗透到人们观念中的固有的女性刻板印象消除,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权。在东京2020 奥运会获得2 金的韩国射箭运动员安山,却因剪短发被视为女权主义者,遭到了有些韩国男性的攻击。东京2020 奥运会铅球金牌得主巩立姣被记者访谈,在所谓人文亲和力的婚姻和外貌关注里面,充满了大量的性别意识形态内容,涉及到了女性审美标准的认知偏差,将其视为“女汉子”,并发出了“对女孩子的人生有什么计划”“是否跟男友掰腕子”的灵魂拷问,涉嫌女性外表特征的“另眼相待”。东京奥组委主席森喜朗、开闭幕式总监佐佐木宏,都因歧视女性、身材羞辱的言论引咎辞职,引发了日本国内对性别不公现象的控诉和抗争。
为此,东京奥组委不仅提高了女性理事的比例,而且在开幕式的运动员宣誓、运动员的入场仪式上,以及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在闭幕式上同时为获得男女马拉松奖牌的运动员颁发奖牌,体现出了男女性别平等的理念。在性别认同方面,东京2020 奥运会首次出现了变性选手,劳蕾尔·哈伯德参加了女子87 公斤级举重比赛。很多人认为,奥运会比赛是在男女自然生理规则下进行的公平竞争,允许变性人参加奥运会确保了少数性群体的权益,会引发女性运动员间的另一种不平等。华南师范大学熊欢教授则认为,固化的性别二元论是人们反对变性人参加奥运会的重要原因,而男女运动员的生理差别也在社会化中被进一步扩大。身体的差异不仅存在于性别间,也存在于年龄、种族、地区等方面,只是所谓的生理差异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扩大了而已,所以性别差异有先天的部分,但更多来自后天的建构。如果我们摒弃体育比赛“男强女弱”的性别设定,就不会再对跨性别者参赛合法性进行争论了。
3 竞技与文化传播的镜像呈现:在场与缺席的话语表达
3.1 奥林匹克格言修改的表征
2021 年7 月20 日,国际奥委会第138 次全会正式通过奥林匹克格言的修改,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团结”。支持者认为新格言是“奥运精神的一次自我超越和升华”;反对者认为新格言的修改是“政治正确”的标语革新,其修改不合时宜且“狗尾续貂”。以往人们对奥林匹克格言的关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格言内容次序经常被颠倒使用,变成“更高、更快、更强”。这种常识性错误大量存在媒体报道、专家话语甚至学术研究文章中。在这次格言修改的讨论中,就有专家说着“错误的格言”却在批判“错误的修改”;第二,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2001 年提出的“新世纪体育新格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more cleaner,more human and more united)”。罗格从国际奥委会面临的巨大困境出发,提出要团结国际单项协会、各国家奥委会,解决兴奋剂和体育界的腐败现象,继续在国际奥委会内部进行改革,使其更透明、更民主、更具有代表性。从管理理念的延续上来讲,罗格与巴赫之间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高度的继承性,都强调了不同的“团结”对国际奥委会的巨大意义,都意识到了多种表达的“团结”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影响。巴赫在新的历史条件将团结写进了奥林匹克格言,实际上是发扬了罗格的执政思想,强调要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面对问题。
罗格格言的提出是通过《奥林匹克评论》卷首语的方式发出的,并没有“全会表决通过”,仅仅是其个人或者国际奥委会改革意图的表达。而巴赫的此次格言修改与罗格的倡导不同,具备了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集体意志表达,其修改明显具有了“宪章效力”。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疫情灾难,国际奥委会在感受到举办东京2020 奥运会的压力与阻力的同时,意识到举办东京2020 奥运会是特殊时期展示体育巨大力量的绝佳机会,是增强其影响力的有效举措,也是对“将体育置于服务人类的中心地位”理念的最好诠释。东京2020 奥运会延期后,国际奥委会意识到了团结起来获得各方支持的重要性,发起了“团结起来更强大”(Stronger Together)的运动,意在将东京2020 奥运会变成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类联合和团结的庆典,使其成为韧性和希望的象征。从这个角度来看,东京2020奥运会能够胜利举办,要归结为“团结”的力量。
在奥林匹克格言修改投票之前,巴赫解释了新格言与最初格言之间的关系:“团结进一步增强了我们通过体育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使命感。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走得更快,目标更高,我们才能变得更强大”[8]。在东京2020 奥运会开幕式上,巴赫再次解释了修改格言的理由:“我们的奥林匹克大家庭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应对时代的许多重大挑战。我们得到的教训是要更加团结,不仅在社会内部,更体现在社会之间。团结不仅意味着尊重或不歧视,更意味着互相帮助,分享和关心……我们团结一致让奥运会得以举行,让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运动员们,无论你们的身处之地大小、贫富,都能够参加奥运会……3 000 年以来正是因为团结才实现了奥林匹克对和平的承诺。没有团结,就没有和平……我们会跑得更快,我们的目标会更高,我们将变得更加强大,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奥委会为什么将原奥林匹克格言改编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团结是黑暗隧道尽头的光明”。从巴赫的表述来看,国际奥委会批准奥林匹克格言修改,是再次强调体育的整合、联合和团结力量的重要性。奥林匹克格言的修改不仅是对此次特殊历史时刻的铭记,更是对挽救人类命运作出的积极回应。
无论是事物的发展,还是思想体系的完善,都应该不断有新的思考,注入新的发展理念。作为人行为规范且含有教育意义的奥林匹克格言更是如此,应该允许有其适当拓展内涵的空间。德国美因茨大学豪格·普鲁斯教授认为,国际奥委会对使用了120 年的奥林匹克格言做了很大的改动是很合适的。奥林匹克格言的修改实际上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大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关注。佛罗里达大学的奇奇·卡普拉尼朵教授认为,“Together”的增加一方面强调了包容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奥林匹克价值中友谊、追求卓越、彼此尊重的有益补充。很多专家并没有注意到“更团结”前面的标点符号是破折号,认为“更团结”与前面的“更快、更高、更强”不匹配。一般来说,破折号用于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多表达语意的转换、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根据巴赫在东京2020 奥运会闭幕式致辞中提到的“你们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加强壮,正因为我们团结在一起”,“Together”与前面三个词的关系应该是因果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即使按照前文提到的“只有……才……”的条件关系,“更团结”也表示条件唯一。所以,我们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一致性,将没有比较级的Together 翻译成了“更团结”,没有表达出“更团结”与前面“更快、更高、更强”的逻辑关系,这是值得商榷的。也就是说,很多专家认为的新格言不合理、不完美,大多是翻译和不理解修改背景造成的。
3.2 开闭幕式功能及其舞台影像化传播方式
开闭幕式是奥运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根据《国际奥委会技术手册——仪式》的规定,奥运会的开幕式不仅能够传承礼仪与荣耀,还能展现奥林匹克主义的传统与人文主义原则,并将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开幕式必需的元素、流程与礼仪,确保奥林匹克传统与仪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届奥运会之间的传承。在保证奥运会连续性的同时,开幕式还必须融入主办国的特色与文化。开幕式不仅是向全世界宣布本届奥运会的开始,还是展示主办国、主办城市的民众与传统的重要机会。一个成功的开幕式通常能够在媒体面前为本届奥运会定下一个基调,并且能够向世界展示东道主的形象、民众、文化,并为奥运会搭建一个倡导人文、激励人类、体现人性的舞台。闭幕式通常没有开幕式正式,运动员们不再按照国家顺序入场,而是混合在一起组成不同的队伍入场。闭幕式是所有本届奥运会参与者的一个大联欢,是增进友谊、彼此交流、消除隔膜的重要场合。
开幕式是外界评价本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第一个重要指标。东京2020 奥运会开幕式相对简单,但其朴素而不“烧钱”的做法,是符合《奥林匹克2020 议程》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改革理念的。国际奥委会认为东京2020 奥运会的开幕式以“鼓励全世界的人们、奥运会能给人们带来希望”为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未来希望等多种表达,是一次成功的展示。从日本国内来看,尽管北野武、矢野浩二等名流吐槽东京2020 奥运会开幕式,但根据日本NHK电视台舆论调查来看,日本国内民众对开幕式是比较满意的,其中调查对象有2 115 人,26%的民众认为太好了,“还好”占36%,“不太好”占18%,“不好”占16%[9]。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作为文化输出与传播的东京2020 奥运会,其艺术形式既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将浓厚的日本文化特色展示给全世界,表达了疫情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又能够“建立了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崭新经验,使人有可能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方式去把握现实,进而对于既存现实采取的一种疏远、异在和对立的姿态”[11],就达到了应有的艺术效果,且具备了人文关怀上的意义。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单向静态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落伍,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的传播方式,为奥运会构建起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11]。在整个互联网的镜头推动下,我们才感受到了东京2020 奥运会开闭幕式舞台影像以及竞技体育的魅力。从媒介形态来看,东京2020 奥运会的开幕式演出实现了不同媒介形态在传播内容上的融合:“影视媒介与舞台表演媒介之融合;数字图像媒介与舞台表演媒介之融合;灯光媒介与舞台语言媒介之融合;影像媒介与场景媒介之融合”[12]。这些媒介形态融合的展示方式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为东京2020 奥运会开发出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观赏视角,营造出了全时空的奥运叙事场域,为现代奥运和体育注入了新的灵魂。
3.3 西方霸权话语中的中国体育形象塑造
东京2020 奥运会是西方国家欲控制国际话语权,对抗、角力我国国际话语的舆论场域。西方媒体利用东京2020 奥运会攻击中国的话语主要有:
第一,“民族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价值理念对中国体育制度的扭曲。西方媒体忽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运动成绩、中国人民对东京2020 奥运会的热情友好态度,却将篇幅聚焦于在中国体育制度的残酷上,认为运动员为获得奥运奖牌不惜代价,并着重强调了民族主义在中国体育中的意义。《纽约时报》刊载的文章把“参与中国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比喻成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体育机器制造出来的产品”[13];《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批评了“中国长期以来以金牌至上和政治荣誉挂帅,忽视群众体育和大众健身的体育制度”[14];德国之声刊发的文章认为:“中国体育一切都是为了民族主义,并认为中国通过体育赛事的成就展现其日益富裕与强大的国力”[15]。这些“消极引导”与“负面批评”,无论是报道的焦点主题还是内容,都忽略了新时代以来中国体育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无视中国运动员在东京2020 奥运会的精神风貌,采用了惯用的“扭曲事实”的报道方式,侧面反映出西方社会面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心态。
第二,“中美对抗”与“制度之争”:西方政治偏见在中国竞技体育的投射。从宏观国际环境来看,当前中国的国际关系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逐渐强化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借助自身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优势地位,利用西方舆论的双重标准,不断对我国展开舆论攻势,在多项议题上指责、攻击乃至诬陷中国,肆意渲染中国落后的形象。例如,在报道中歪曲描述全红婵这位天才型跳水运动员的成功,将其刻意描绘成学习成绩差、毫无表情和喜悦脸庞的形象,以此推论中国是没有灵魂的奖牌工厂[16]。这些报道大肆攻击中国的体育制度和国家制度,带有强烈的政治偏见,毫无人文关怀精神。今后,我们必须正视在东京2020奥运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国内外媒体加强对中国道路、中国价值的澄清、解释与反击,为世界了解中国体育乃至中国社会提供全新而又客观、公正的视角。
4 结语
东京2020 奥运会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举办的一场全球性体育盛典。这场宏大的竞技体育盛典,创造出的叙述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成为集文化、意识形态、艺术、商业、媒介、符号为一体的“全球景观”。从竞技角度来看,东京2020 奥运会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以及展示国家新形象的重要舞台,通过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辉煌成绩实现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并塑造了中国积极向上的体育形象与国家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从人文角度来看,东京2020奥运会是文化意识形态的综合体,不同文明、文化交流与碰撞且相互交织,充斥着大量意识形态的交锋,凸显出了奥运会的弥合功能;从传播角度来看,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不仅坚定支持举办东京2020 奥运会,而且修改了奥林匹克格言,让体育走到全世界的舞台中央,体现了国际奥委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殊作用,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在生命力和文化感染力。不过,通过东京2020奥运会,我们更应该清楚认识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与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仍是任重道远。今后,如何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如何实现中国真正的职业体育发展,如何提高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如何拥有更多的国际体育话语权,融入到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中去,仍是我们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