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机遇与愿景
2021-11-2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站范昕
文/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站 范昕
一、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
档案编研是档案部门根据馆(室)藏档案和社会需求,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参与编史修志、撰写论文专著。研究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如下:
(一)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智慧光辉璀璨。档案编研既是文化存贮积累最有效的手段,又是传承历史最直接的途径。各个国家史、地方史、地方志、专志、年鉴,这些编研成果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起到了传承文化、存史资政、教化后人的作用。
(二)更好地提高利用效率。因为档案的形成不是一个静态过程,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档案囤积。档案整理是根据档案内容的性质和形成特点进行分类,并确定其在档案库藏体系中的位置,以编号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的技术处理过程,这与人们按照一定专题或专业开展集中应用存在突出矛盾。通过档案编研,可以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提升利用价值,从而更好地节省时间和精力。
(三)更好地选取优秀文化。档案编研是对档案资料进行研究,进行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档案工作人员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档案编研工作具有明显的文化选择作用。
(四)更好地巩固更新创新文化。档案编研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实践色彩,具有文化创新功能。我们按照特定的主题对原始档案进行筛选重组,提供创新性的文化成果,使研究者了解相关主题概况、最新进展,吸取前人的教训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得到新的启发与工作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熟知的“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笔记体百科全书式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其价值非凡。
(五)更好地彰显文化教育。通过档案编研汇编成册,既可供读者浏览,又能传播文化知识,彰显文化教育的优势。因档案编研成果取材于档案,内容真实权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故档案编研的文化教育作用具备其他资料所缺乏的客观性、权威性与真实性,社会效益巨大。
(六)更好地保护利用档案。众所周知,档案编研是保护档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我们平时整理的档案大部分为孤本,在开展利用服务时,将原件反复提供利用,容易破损,影响档案的寿命。若以编写档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则可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减少磨损,从而延长档案的寿命;也能使这些资料长久保存,便于后人查找利用。
二、档案编研的现状
(一)缺乏对档案编研的正确认识。许多单位对档案编研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由于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而大家忙于日常的业务工作,无暇应对看不到实际效益的档案编研工作。同时,许多档案编研工作人员编研意识不强,大部分档案编研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缺少与社会的联系,导致档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档案编研人员素质偏低。许多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是兼职,虽然大多进行过档案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但是缺少针对性的档案编研方面的系统培训。档案编研人员通常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进行专门的入职培训,所以编研水平普遍偏低。此外,由于大家对这项工作的忽视,导致编研工作发展停滞。
(三)档案编研成果缺乏有效利用。许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对编研资料的要求较低,大多侧重于档案的收藏及管理等。同时,档案编研人员能力有限,档案编研质量较低,编研成果大部分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度探究,最终导致档案编研成果利用价值不高。
(四)档案编研选材单一。一些单位的档案编研选材过于单一,仅涉及一些基础性的重大事件和一些档案文书,选材内容与社会关联不大。档案编研并没有着眼于本单位的主要工作,也没有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来进行编辑总结。
三、加强档案编研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保证质量。要想编研工作做得好、挖掘得深,能为社会和单位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就要明确重点,找准对策,深化和拓展档案编研工作。首先,要牢固树立档案编研工作为单位改革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围绕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作为档案工作人员,更要善于从全局出发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编研中,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要善于把握时机,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重大活动及重大事件,要反应敏锐,及早谋划,找准工作着力点,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树立特色意识。在选题和内容上,要结合馆藏,注重地方特色的总结和挖掘,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反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向和区域内的发展特点,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三是树立公共服务意识。编研工作不但要为党政机关、专家学者服务,更要为社会大众服务。要适应公众需求具有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提供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编研产品。四是树立精品意识。要加强编前研究,高水平谋划,在确定选题、选材、编辑加工、校勘等各个环节,精心组织,着力打造内容翔实、体例规范、装帧美观、印刷清晰,具有较高学术和史料价值的精品成果。五是树立宣传意识。要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体,积极宣传推介,让社会了解编研成果的内容和价值,扩大编研成果的社会知名度。六是树立市场意识。档案编研工作在注重实效的同时,更要注重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找准服务对象,使编研开发有针对性、目的性,形成以编研促利用、以利用检验编研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思维。由于档案编研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高,这就要求编研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编研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编研工作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同时还要从满足需求出发,合理采撷、综合分析、科学筛选、系统整理、编辑加工出不同类型的档案编研成果。档案编研工作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编研者与利用者的互动模式,让利用者参与编研的全过程,编者可以随时听取利用者的需求,以及时更正和完善。另外,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选择多形式的编研课题,使编研成果贴近企业需求,确保编研质量。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应当积极为领导决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编辑相关的档案资料,为领导提供主动的、优质便利的、超前的和创新的服务,使领导亲身体会到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从心里重视和支持档案编研工作,从而形成有为才能有位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培养。一是努力改善内外环境,建立编研激励机制,调动和发挥广大编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大业务交流培训力度,开阔编研人员的视野,丰富编研人员的知识,全面提升编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要保持编研人员相对稳定,以有利于编研人员熟悉馆藏、积累知识、深入研究,打造编研精品。
(四)强化理论。为进一步提高档案编研成果的价值,需要单位强化档案编研的理论分析,结合单位档案编研工作实际情况构建档案编研主体,其目的是促进单位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提高档案编研成果的价值。在编研主体中,不仅包括文献编撰学科,还包括信息化编研成绩。编研学与资料编撰学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后者是前者编研基础。随着单位档案资料数量的增加和馆藏资料的多元化,档案部门需要在扩充编撰范围的同时强化档案资料的研究,从而提高编研成果的实用性。
四、结语
总之,档案编研工作体现和反映着社会、文化和档案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并为这些发展与进步提供优质服务。同时,编研工作自身也要不断发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档案编研成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编研工作直接服务于科研、管理和决策,为单位的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档案信息。由于档案编研成果要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有高雅通俗之分,繁简深浅之别,做到既有大部头著作也有精简的小作品小文章;既有文件汇编、大事记等传统的编纂作品,也有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甚至推出以档案史实为基础的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多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才能适应社会公众差异化的需求。因此,档案编研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编研水平,开发更为丰富的档案精品,为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