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体育课堂“弱势群体”转化方案研究
2021-11-22江薇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江薇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生喜欢的学科,对于学生性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低段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新客人”,他们对课堂充满着好奇,与在教室里上的课程相比,体育课上那种相对活跃、轻松的氛围,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体育课成了低段学生比较喜欢的课。但很多事实不得不让我们承认,在低段学生中,也有“弱势群体”,而且数量也不少,因此,如何让这些“新客人”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适应,从适应到喜欢,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低段学生从“弱”转“强”转化的难度来讲是比较容易的,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把握这个时机,在坏习惯和坏想法没成熟之前进行改正和转化。
一、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机趋向
在小学阶段,1~3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儿童阶段,其智力水平与认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动机主要以“好玩,能活动”为特点,对任何体育活动都感兴趣,在此阶段,学生的运动兴趣处于充分活动阶段,学生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
二、低段学生“弱势群体”种类及特点
作为一线教师,通过平时体育课上的观察,笔者发现低段学生中“弱势群体”有以下几类:
(1)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讲话,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很低,学习知识速度较慢,这类“弱势群体”学生以女学生居多,她们给人一种胆小、拘谨的感觉。
(2)性格属于外向型,很愿意参与体育课,但是总喜欢独玩,比如拿个球到角落里自己拍,不合群,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孤单,最后成为没人理的一只孤雁,这类学生以男学生居多。
(4)身体较胖或瘦小,行动缓慢,跑的不快,跳的不高,身体素质很差,动作不协调,学动作很慢,经常受到其他同学指责,成为许多同学的笑柄,在一片谴责声中,他们选择了“退居二线”,在活动中,他们总是扮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角。
以上四类学生是低段“弱势群体”的代表,他们具有“弱势群体”学生的显著特点,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让他们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享受愉快的体育课氛围和融洽的集体温暖。
三、因材施教,根据“弱势群体”学生特点,逐个击破,逐个转化
(1)第一类转化对象: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讲话,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很低,学知识速度较慢,这类“弱势群体”学生以女生居多,她们给人一种胆小,拘谨的感觉。
典型案例:
笔者任教的一(1)班中有位女同学,个子较高,是班级的排头,平时少言寡语,在最开始上体育课时,声音很轻,在体育课技能学习中,总是畏首畏尾,看不到她笑,也看不到她哭,当我问她话时,她回答都很简单,或者干脆只有摇头和点头,作为老师,我觉得这个女孩子实在太过“文静”了。在一次学习报数动作时,由于她的声音过低,惹的同学发笑,我知道,她不是故意在惹大家,只是平时习惯了小声说话,我马上止住了大家的笑声,大声对学生说:“小A同学虽然声音小,但是她的动作很正确,扭头和转正的时机把握和节奏都很好,大家要向她学习的。”我走到她跟前,告诉她,“如果你的声音能大一些,就更棒了。”这可能是她第一次体育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有些不好意思,在之后的练习中,她声音一点一点的在增大……
现在的体育课上,她的拘谨在慢慢消失,她在体育课上找到了一份自信,也在尝试和成功中体会体育课的乐趣。
干预前两组血糖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PG、2 hBG、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转化方法:
第一,给予关注,适时提出合理要求。
第二,不能批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她们找到立足点。
第三,要注意找准时机,引导并充分发挥学生情绪情感积极乐观的动力作用。
(2)第二类转化对象:性格属于外向型,很愿意参与体育课,但是总喜欢独玩,比如拿个球到角落里自己拍,不合群,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孤单,最终成为没人理的一只孤雁,这类学生以男学生居多。
典型案例:
一(2)班中有个男生叫小B,虎头虎脑,很喜欢我的体育课,在一次分小组踢足球练习时,几个小朋友跑过来向我告状:“老师,小B自己抱着球,他不踢,也不给我们踢。”我转过头一看,可不是嘛,他抱着个球正朝我们这边看,我过去问他:“你为什么抱着球啊,这个球是给大家练习的,你这样抱着,大家还怎么学习啊?”他听我这么一说,眼泪从眼睛里流了出来,大声对我说:“是他们不给我踢,我好不容易抢到的球。”我回头问那几个学生:“你们为什么不传给他啊?”那几位同学说:“他平时都是一个人玩,拿到球从来不给我们,上次体育活动课上,他就是自己一个人抱球抱了很长时间,惹的大家只能玩另外一个球。”听后,我对他们说:“你们看看其他组的小朋友,看他们玩的多开心啊!今天你们都不对,小B抱着球不给你们玩是他不对,你们不传球给他那你们也不对,我们一个小组里的同学一定要团结,要互相照顾对吗?”他们点点头,我拍了拍他们脑袋,告诉他们:“继续吧,让老师看一下你们的团结。”小B把球放在了地上,开始继续玩球了。
转化方法:
第一,教师要合理引导,讲明道理,在给予指正的同时也给予部分肯定。
第二,通过对比法,让“弱势群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从而对集体产生渴望,进而融入集体中来。
第三,儿童时期学生的行为活动目的性不强,活动的动机主要产生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教师要了解情况,准确合理地解决和处理,不能盲目的一刀切。
(3)第三类转化对象:性格属于外向型,多动,喜欢推推这个,撞撞那个,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胆大,喜欢自作主张,与大多数同学关系不和睦,成为“公敌”,最终沦落为体育课堂的另一类“独行者”。
典型案例:
又是一节体育课上,学生在做分组练习,一(3)班的小C是个体育非常棒的小男孩,因为家庭原因,他变的烦躁,好动,经常欺负其他同学,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告他的状。在一节体育课上,突然有学生跑来对我说:“老师,小C他打我。”我把小C叫来,问明原因,他理直气壮地对我说:“老师,我只是轻轻的碰了他一下,没有打他啊。”我看他的认错态度不是很端正,接着问:“老师让你做练习,你怎么不认真做?”他说,我会了,并且洋洋得意地做给我看,我真是又气又恨,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不把他的特长发挥出来呢,于是我对他说:“那这样吧,让你担任老师的小助理,你学动作总是最快,你帮我监督那些还没学会的同学,并且让你做他们的小老师,教给他们做怎么样?”很明显这是他预想不到的,他欣然同意了,在这节课上他穿梭于各小组之间,那种教同学动作时的样子还真可爱,此后体育课他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学生对这个小老师也越来越满意。
转化方法:
第一,对他细心讲解错误所在,看情况进行适当的批评,提出希望和要求。
第二,让其担任一定的职位,自己管理他人的同时,也逐渐学会约束自己。
第三,向正方向引导,用积极的心态和鲜明的事例进行渲染,让学生找到进步的方向和动力。
(4)第四类转化对象:身体较胖或瘦小,行动缓慢,跑的不快,跳的不高,身体素质很差,动作不协调,学动作很慢,经常受到其他同学指责,成为许多同学的笑柄,在一片谴责声中,他们选择了“退居二线”,在活动中,他们总是扮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角。
典型案例:
又是一(4)班的体育课,学生们在认真的进行两人三足练习,这时突然有人对我说:“老师,小D和小E他们不练习,在那站着。”我转过身一看,两个人站在那里,我走过去询问情况才知道,小E的体育成绩很好,小D却是做动作很慢,很不协调的那类,小E闲他笨,不高兴和他做两人三足练习,这么一说,其他几组的小朋友也走过来,说自己的同伴也笨,也不高兴和同伴一组了。我把大家集中到一起,跟他们说:“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整个体育课上只有你一个人在玩,你觉得有意思吗?”有几个胆子大的说:“那不是很好嘛,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继续说:“那你们觉得是人多一起玩有意思呢,还是自己玩有意思呢?”他们都说人多好玩,周末在家一个人很没劲。我顺着他们的话进行引导:“体育课上大家除了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外,也能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某某组小朋友就很好,他们从不嫌弃对方,每次都认真练习,他们每节课都能体会体育课的快乐,以后我们都真心诚意的对待自己的搭档,好吗?”在我引导下,学生恢复了体育课的练习,虽然有几组还是走起来不协调,但是我看到他们在“进步”……
转化方法:
第一,给予关爱,鼓励为主,激起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第二,适时给予担任一定职务,如小队长或小组长,用责任心来自我鼓励,教师要给予支持,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三,传授新知识时,要特别加以指导,对于取得的些许进步给予表扬和赞美,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尊心,知道自己也并非一无是处。
总之,在对待“弱势群体”的转化教育上仅靠几次谈话或沟通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某一转化策略也是不行的,需要运用多种心理策略长期反复地交错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期望以上所提及的“弱势群体”中的几类同学都能在体育课上逐渐养成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坚强的自信,不自卑,不气馁,这也正符合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