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考略

2021-11-22浙江省台州市气象局陈华文

办公室业务 2021年4期
关键词:气象档案管理信息化

文/浙江省台州市气象局 陈华文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呈爆炸式发展,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考验着人们对于信息的筛选和利用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大数据”成为社会的新兴及热门词汇,对于大数据的科学利用也引发了多方关注,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探索,希望能够挖掘出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的最大价值。对于我国气象服务领域而言,怎样充分利用气象信息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工作中首要思考的问题,而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有利契机,探索气象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做好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则成为提升气象服务价值和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对于我国未来气象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数据与气象档案信息化

(一)大数据的定义。在人类原有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与现实的巧妙融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数据查找、利用及人际交流、沟通机会。网上交易平台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时空距离,使人类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在互联网对于信息利用能力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当中,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通过在庞大而繁杂的数据总量中不断获取、整理、分析具体数据,并经过一系列专业化的信息处理过程,形成针对性更强、实用效果更佳的数据信息,从而为不同的客户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与数据服务。

(二)气象档案信息化。气象档案,是指我国出现气象观测以来的所有数据的总和,既包括在气象观测活动中形成的对于大气中的温、压、湿、风、云、能、天(雨、雪、霜、雾、雷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经过记载且已归档保存的气象记录档案,也包括对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气温和空气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蒸发、日照、云层和天气现象的观测与气象预报等产生的各种原始记录及各种报表、天气图、整编成果和其他有关的气象工作档案,还包括对某地突发的重大气象灾害以及人员、财产伤亡情况记录的气象灾情档案。气象档案的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更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对这些气象信息进行再次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并按照一定的管理标准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关联,从而保证数据存储的有效性和信息检索的便捷性。在我国,气象档案具有明显的数据基础性和公益性,推动气象档案建设的信息化,既有利于提升气象档案管理的专业性,也有利于实现档案的优化整合,从而促进气象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大数据时代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一)气象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在以往的工作当中,气象部门更加重视当时的气象数据对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影响,而忽略了气象档案对于国民生产生活的指导性、预测性与学术性作用,因此气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一直不被重视,气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规范性不足和手段单一的现象,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气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率很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严重不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气象档案管理较大程度上延续着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手段,馆藏档案数字化水平不高,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档案遗失、混乱等现象,导致信息资源被浪费,无法提高档案整体服务质量。

(二)气象档案的价值开发不够。大部分气象档案采用封闭、纸质管理,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对外开放性低,内部查阅方式不够先进,大部分数据资料查询应用是由人工完成的,这种工作模式导致气象档案工作效率低,影响了档案管理服务意识的体现。此外,技术手段、管理者理念等方面的落后导致我国气象档案本身的开发程度比较低,信息在交流以及共享方面利用率普遍不高,这就导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影响,甚至会对气象档案信息化工作进程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大数据时代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推进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气象档案能够直接反映历年的气象变化情况,记录气象工作的发展轨迹,为社会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服务保障,因此是预测气候变化,提升人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依据。在每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环境下,气象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行使得纸质档案逐渐转化为电子化档案,同时,通过建立网络档案查询平台,了解气象系统彼此关系,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共享系统资源,从而提升气象信息在社会上的存在感和服务价值,这既是气象工作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档案信息化为气象档案管理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存途径。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契机,若是档案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传统文字资料就能够实现数据保存,这些资料能够做到重复复制,便于恢复,减少了资料破坏后无法恢复的状况,能够为气象单位解决档案管理中软硬件问题,从而保证气象档案的安全。

(三)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根据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将材料录入系统中,便利档案信息管理的同时,使其查阅更简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并克服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气象档案的应用更加广泛。

四、大数据时代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过程

(一)基础设施建设。气象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首先需要配置相应的档案管理软硬件基础设施,硬件设施有计算机、存储区、扫描仪、复印件等等,软件设施是能够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帮助的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相应的程序软件等。

(二)标准、规范的信息资源建设。作为气象档案建设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之一,信息资源是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形成的。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气象档案信息共享数据库的建立,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技术平台,使气象单位之间、气象单位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形成互联互通的关系,为各部门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料,从而为提升气象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整体发展提供权威的数据支持。另外,在系统内部,也要做好气象档案的分类归档和档案价值的深挖。根据档案来源、内容以及业务等要素,气象档案能够分成气象科技以及气象工作两种档案。其中,气象科技档案是对气象数据、图像、加工等相关信息进行观测分析;气象工作档案是指行政业务管理过程中的文件、资料等信息。此外,气象档案除以上两种比较常见的模式外,还有具有特殊性质的档案,也就是气象灾害档案,其中记录了灾害天气的发生地点、时间、受灾情况、现场影像音频等信息。第一,要做好气象记录档案的统计和归档工作,气象记录档案是对天气要素状态的原始记录,是提供气象查询与服务的基础数据。对于气象记录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探索“多向”归类,即利用网络技术,将气象记录档案分别按照年份、区域、特殊气候现象进行不同方式的归档,从而保证搜索任一关键词,都可以在系统中寻找到全面的气象记录信息,为生活、生产和科研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第二,要做好气象工作档案的管理和汇编工作。做好工作方式方法的记录,使不同时代背景的天气观测方法和报表、图表整编在案,改变传统档案分散管理、纸质数据保存不易等问题,提高数据查找和使用的效率。第三,要做好气象灾害档案的信息化工作。气象灾害档案不只记录了气象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影响范围和灾害后果,还记录了人们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做出的各种努力和收获的各种宝贵经验,将气象灾害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电子化上传,并向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推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为今后的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提供分析预测、应急决策、预警实施和救济应对的有力支持。

(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信息时代,我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而言,最大的风险是数字档案的安全性问题。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规范的气象管理系统,对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使档案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四)人才队伍建设。气象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建设优秀人才队伍,采取各种手段使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首先,需要加大力度培训当前档案管理人员,了解其在管理中的不足,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其次,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应用,吸引同时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加入管理工作中,建设高质量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使其具备较高的服务性、管理性,并具有专业技能及研究能力,促进工作模式的变革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五、结语

气象档案数量大、工作内容多且复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我们进行总体部署,分清工作中的主次环节,按照步骤,有计划地完成档案开发与建设工作。在做好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录入和上传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气象档案的查询、利用服务,以更好地实现气象档案的价值。

猜你喜欢

气象档案管理信息化
气象树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气象战士之歌
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
大国气象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健康档案管理的“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