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信为基石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福建经济学校“诚信驿站”内涵建设探究
2021-11-22福建经济学校刘蔚
文/福建经济学校 刘蔚
一、我校“诚信驿站”概况
2013年11月,历经两个月的筹备,遵循“诚信购物、无人管理、自觉投币,奉献爱心”的宗旨,在学校一号楼大厅首开“诚信驿站”,以销售矿泉水和纸巾等1元的商品为主,由营企教研室指导下的“营销协会”同学们负责每日定时补货,在给大家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旨在倡导和培养全校同学的诚信意识。在6年多的时间内,诚信驿站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原因是几经严重的“失窃”现象,亏损严重。从之前的自助投币到现在的扫码付款,各种逃单的现象始终层出不穷。这些年我们循环采用过的止损手段大致有:通过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不断向同学们们强调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不定期发动全校范围的“诚信大签名”活动,不断营造诚信氛围;还有就是在货架的上方安置摄像头,对同学们起警示作用。
采用以上方法后,短时期内收效显著,但时间一长,亏损率又恢复到从前,接着我们又要周而复始采用这些手段来控制亏损,其实是“治标不治本”:并未真正将诚信意识植入学生们的内心,没有让他们体会到诚信不仅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经营亏损事小,如果“诚信驿站”的经营活动不能弘扬有诺必践的为人准则,那就势必滋长小部分同学言而无信的道德缺失。痛定思痛,我们把亏损的根源归结为我们的经营活动太流于形式,而没有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没有从环境上去感染学生。
二、财经类院校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福建经济学校——全国文明单位、福建省知名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优秀的综合型财经人才为己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快速发展的生产力相比,滞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了人们在追逐丰厚物质利益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拜金主义不断滋长,甚至把我们国家千年传承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抛到脑后。
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劳动者,他们的诚信意识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现代商场风谲云诡,尔虞我诈,一个不守信的经济劳动者,小则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大则偷税漏税、违法经营,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企业失信于民,无法在商场中、社会中立足……瘦肉精事件、假疫苗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失信事件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诚信缺失导致的恶性后果,这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因此,作为输送财经人才的学校,加强和改进对在校学生诚信教育体制,是目前迫在眉睫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以评促改,加强诚信驿站内涵建设
(一)以校园文化为主线,营造诚信校园氛围。学校作为品德教育和知识传授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传承学校历史及立足当下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优秀的学校都应该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的、高尚的校园文化,这是使一个组织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内部驱动力。对于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全国文明单位来说,福建经济学校理应将弘扬社会主义“诚信”核心价值观纳入校园文化发展的主线中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常见的方式有:德育宣讲、诚信签名、主题班会、主题板报、广播宣传等,但是这些形式常常收效甚微,学生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层面,“诚信”被当作口号,学生们并未从内心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明白将为“诚信”二字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所以我们的诚信教育应更接地气一些:其一是以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媒体)的形式不间断地进行宣传,让他们接受到诚信教育的频率更高、形式更直观。其二是扩大对诚信意识的内化教育。其实诚信难就难在“自律”二字,要让学生们成为一个对别人诚实守信的人,首先要让他们对自己遵守信用,比如许多高校中倡导的“无人监考”模式,就是在考前组织大家进行“诚信考试责任书”的签名活动,在没有老师的考场始终坚持自律,杜绝作弊。我们之前在“诚信驿站”经营活动中时常贯穿的“诚信大签名”活动,也是让学生们给自己设定明确的道德底线标准,在无人经营的货架面前能够保持自律。其三便是增强各类诚信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面,把之前的“老师说学生听”模式改进为“学生说大家评”模式,即组织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原创小品赛等,组织师生们参与投票,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同时定期评选各班级、各系部、学校的“诚信标兵”,把诚信事迹通过校内各类媒体平台广为宣扬。通过以上三管齐下的举措,努力打造诚信严谨又不失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以课程融入为辅助,加深诚信教育深度。中职学校目前并未设置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来加强学生们的道德修养,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职业技能培养上,加之近年省里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的重头戏,学校不得不在本来就紧张的专业课中又分出了一部分给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导致忽略了道德素养课程的设置。这样做法的后果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突出的技能型人才,可他们缺少正确高尚的理想信念,也没有稳重踏实的职业道德。当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军后,且不说能为社会和企业创造多少正向价值,却极有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的蛀虫,企业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务必加入诚信教育课程,比如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人生观与价值观》课程、毕业前一个学期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或与专业就业方向相关的法令法规课程,在校学习的2年(或2.5年)学习过程中加入国学教育课程,如《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课程,把传统和现代课程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常记于心,成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把诚信教育植入学生们的心中,加深诚信教育的深度。
(三)以教师榜样为表率,引领诚信校园风尚。开设专门的思想教育课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教育”,而“显性教育”课程在学生眼中常常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而且我们习惯用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手段的刻意性强,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呈现被动的状态。只有把教育升华为自然而然的融入,成果才会大大增强,在这里姑且称之为“隐性教育”。想要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就必然要对全体教职员工提出新的、更高的德育标准。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人,更应承担起言传身教的重大责任,自觉成为诚实守信的践行者。
(四)以诚信档案为依托,规范诚信奖惩制度。从“诚信驿站”的丢水事件映射出目前中职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堪忧,逃学旷课、上课睡觉或玩手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顶撞家长和老师等现象是常态。“00后”的孩子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蜜罐”里,吃穿不愁,家人宠溺,加之来中职读书的学生多数是“学困生”,有的学习基础较弱,有的性格较叛逆……因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给学生们起到警示、约束和惩戒的作用是必要的。建议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直至毕业,关于诚信的记录来源有两个方面:诚信和不诚信。诚信的行为理应加分和奖励,不诚信的行为自然应该扣分和处罚,设置“诚信红黑板”,并于每个学期末向家长们进行通报。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以诚信分值为参考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分数高的同学优先推荐。同时,诚信平台向全校教职员工开放,只要输入学生的班级、姓名和学籍号就可以查阅到该学生的诚信状态。诚信档案的建立其实就是从规范制度→形成约束→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把诚信内化,并达到自我管理,我们的整个诚信教育才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语
校园诚信文化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创建是基于优秀的人文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特色教育的重要体现,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特色教育深入人心,必将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作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片学习净土和成长摇篮,我们的思想教育与学业教育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性情可塑性高,引导得好与坏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只有把诚信教育作为办学的第一理念,以诚信为基石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才可以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财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