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体育课堂实施策略研究
2021-11-22邱凤晗吉林建筑大学贾茜雯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德学校
邱凤晗 吉林建筑大学 贾茜雯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德学校
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上级文件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度挖掘和多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让思政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思”“体”全面同向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概述
近年来,在我国发展日益增快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皆呈现着改天换地般的更新与变化,时代对人的职业素养及思想素质的要求愈发高涨,对此,我国教育业在培养同时具备高职业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人才方面亦呈现着大幅度的改革与进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他表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句话直接显示了“课程思政”概念在党中央心目中的位置,无疑为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提供了一个巨大而明亮的引路灯。在这一背景下,各大高职院校必须抓住这一高等教育改革的火热浪潮,在这一时代变革的机遇下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见缝插针般的渗透进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构建期间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相对单一
丰富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才是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体能水平的前提,但是就现如今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现状来分析的话,部分教师受到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设施各方面因素所制约,促使课程内容相对较为单一。例如,体育教师在为学生设置力量相关训练内容的时候,经常会以硬拉负重训练、哑铃推举练习等方式为主,而在这其中硬拉负重训练则主要是以屈腿硬拉与直腿硬拉为主,前者主要是锻炼学生竖脊肌,而后者则是锻炼学生股二头肌,这种训练方式直接忽视了学生小肌群训练的重要性,学生收缩力量也会因此而变得逐渐减弱。
(二)高校体育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数字化体育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较高的体育教育素养和能力,而且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字化应用技能。只有这样体育教师在展开数字化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地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教育内容,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根据目前的调查情况看,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年龄偏大,数字化教育意识淡薄,对数字化技术的认知、掌握、应用能力十分有限。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缺乏针对性挖掘数字化教学信息的能力,对潜在数字化教学信息的预见性不强,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前沿、创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和理念,也无法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学习需求,这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改革造成了严重影响,从而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训练目标不够明确
就目前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情况来分析的话,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尚未对体能训练目标进行明确,依然还是使用传统的训练方式来对学生展开训练,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明显不够专业与系统。例如,有些教师在开展体育训练课程时,经常会使用位移速度训练、动作速度训练、反应速度训练等多种有效结合与交叉的训练方式,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速度训练效果,可是不同学生本身体育素质基础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部分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这种训练下的提升效果较低,长时间下去学生很容易会逐渐失去兴趣,对于学生能力素质提升而言造成的影响十分不利。
(四)高校体育教育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比较落后
高校体育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我国高校缺乏先进的体育课程教育管理平台,系统性的体育电子化教材还非常少,只有少数体育科目创建了数字化试题库,数字化体育教育资源还存在结构短缺、标准不统一等情况。目前,很多高校急于建成数字化体育教育管理系统,加大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和建设,而忽略了数字化体育教育软件的开发,导致高校数字化体育教育管理系统应用程度不高、性价比低、资源配比不均衡,没有形成真正可以共享的数字化体育教育大环境。
(五)教师队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教学活动主要指导者和调控者,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实践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专业的能力和素质投入改革过程中,并且不断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和建设。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在很多时候并没有足够的实践思维和能力作为支撑,而且也不会完全投入到素质教学理念的研究和运用过程中。在对素质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会将其当作一项任务,并不能够真正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也不会提出很多有效的措施。另外,很多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也不够充足,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现代体育学习的需求。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因此大多时候只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体育课堂实施策略研究
(一)创新大学体育教学观念
过去落后陈旧的大学体育教学观念必须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的观念,改变其现有的落后的大学体育教育思想。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大学体育的教学。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不能相互割裂,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同时也要融入人文关怀,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身体发展需要。提倡高素质的全面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改变过去只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理念,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地体会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明白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大不相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对每一个都要求同样的标准,学会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一名大学生都感到被尊重,从内心中主动愿意参加。学习体育课程,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大学生能够适应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要营造一个良好开放的氛围,对不同的学生设置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运动项目和劣势运动项目,学会取长补短,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培养其强大的心理素质。
(二)挖掘不同体育项目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不同的体育项目其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发展历程中所衍生的体育文化是不相同的。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不同体育项目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武术、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不仅反映了我国的民族历史沉淀文化,同时也是我国不同民族特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思政要素,发展学生民族精神;如乒乓球项目,可以通过乒乓球在我国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乒乓球外交”事件以及我国乒乓球项目在国际竞技实力地位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在跆拳道、武术、瑜伽等项目上可以从项目礼仪上挖掘学生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讲究礼貌礼节,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形象;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竞赛性项目,可以挖掘项目团队协作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形成集体主义精神等。
(三)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自主性教学:改换单纯枯燥教授体育技能的模式,实行挫折教育给足学生容错空间和补救时间,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尝试从失败中探寻成功之路,练就过硬的本领才是学生养成组织管理能力和创编革新能力的强效催化剂;合作型教学:帮助大学生客观接受自己的缺点与差距,学会自我调整,做好规划,脚踏实地,积极进取,提高自我适应力,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团队合作意识逐步加强;专题辅导型教学:体育教师应表明态度,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意愿,把“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摆在首位,要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预见性,大胆将体育知识理论体系和运动技能与思政知识和思政标准化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四)利用好课外体育育人功能
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全员参与、乐于参与的课程,实行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也要利用好课外体育活动这个渠道,打造“规定动作(课堂)+自选动作(课外)”的体育课模式,两者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德育的覆盖面。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要利用好体育第二课堂,注重德育渗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把身体教育和思想教育同时进行。例如,武汉大学的“年度校园体坛风云人物星光红毯秀”作为常规年度活动更好地诠释了体育精神,场面令人震撼、学生受之鼓舞,这项活动更是促进了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提升。同时要开展好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把促进青年学生强健体魄同坚定理想信念贯通起来,把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同服务学生素质拓展统一起来,把推进“三走”活动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发挥体育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体育教师走进体育类社团、协会、俱乐部,普及体育文化知识,采用学生参与和教师引导的双边机制延伸体育教学过程,引领拓展学生课外锻炼新模式,让更多学生了解体育真正的内涵和魅力,为学生创设出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体育课程育人氛围,发挥体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以及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构建体育思政教学生态,强化体育教学实践
充分利用体育竞赛、体育社团等活动资源,开展以院系级、班级为分层的体育活动,检验体育课堂传道授业的教学效果。积极鼓励本校的学工部门、团委参与到体育思政教改建设中,借助各个职能职权搭建多元化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平台,营造主流的体育文化氛围。例如:在学校运动场所,悬挂和喷绘含有“中华体育精神”元素的体育图案或体育文化标语,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强身健体,努力奋斗。体育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旗帜,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言传身教,内外兼修,一定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信自强,自律自省。同时还要将思政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每个环节。比如,学生的纪律性、规则性的意识形成,是通过每学期不同选项课严格执行的课堂规定和考核评价来约束实现;通过轮换收发器材、担任体委以及组建体育社团等,培养学生负责任意识;发现学生上课过程中出现言行不当、负面的情绪等细节问题应第一时间及时加以制止或引导。
(六)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思政元素
新时代的体育课程改革要做到深入、有内涵,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环节,但它并不意味着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简单叠加,或只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中简单加入一些课程思政元素。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将思政的内容直接搬入体育专业课程之中,应挖掘体育课程思政中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传承民族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蹴球、陀螺、抢花炮、舞龙、舞狮、划龙舟等体现的礼仪育人、武德精神与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要重视挖掘体育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体育思政元素功能最大化。
(七)“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机制的建设研究
为提高“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及质量,并保证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程进行契合而有效地运行,高职院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必须设立思想政治理论管理机构、权属设定、资源配置和统筹协调等体育教学课程思想政治内容管理体制。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是所有课程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课程思政”亦不例外。通过建设教学管理体制,可保证“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课程融合的建设工作和教学工作在良好的组织和制度环境下得以有序地持续进行。因而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进程之一。
(八)创新评价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训练和教育方面,成绩一直是评估大学生的关键因素,也是整体素质的关键指标。在传统的培训工作中,基于测试培训的概念受到很大的影响,学校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和合理性,对评估问题缺乏认识和兴趣,从而影响了大学体育的发展和许多评估任务。评估工作的创新和优化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评估活动的有效创新对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大学必须积极开展组织研究工作,弄清当前评估工作的不足和问题,并将其纳入系统有效的评估体系中。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不仅要合理评估学生的成长情况,而且还要评估体育训练的各个方面,实行内外部融合,共同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创新和有效的评估。对改革大学运动训练课程的反馈和支持,在实际评估中也有必要引入以生命为导向的原则。体育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和运动的受益者,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创新计划,这样的教育创新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在体育训练的创新中,通过不断地完善,建立健全高效的动态协调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大学体育训练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质。我们通过提高文化素养和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来提供有效的基础。
四、结语
只有清楚地了解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了解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改正,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大学体育教学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创新。大学体育课程不断的创新,才会迎来新的生命力,满足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助力大学生们的成长,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培养中国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