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让叙述更有感染力
2021-11-22易松平岳阳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仰望星空教研团队成员
特约升格教师/易松平(岳阳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仰望星空”教研团队成员)
“文”“格”共赏
追梦
文/葛涛(岳阳市第五中学学生)
我异常兴奋,脚底生风,好像在斜行电梯上奔跑一般,感到了久违的狂喜。微风吹拂,绿草弯腰的远处,我的目光被一幢两层的红砖房子吸引,那是爷爷在乡间居住的老屋。
我分明看到了爷爷——他正坐在堂屋前的桂花树下。我想喊他,可是我的嗓子眼干涩,叫不出声来。厨房里有动静,是奶奶的声音,还有小黑狗在旁边转来转去,但我没有看到更多的人。
爷爷看起来很年轻,就像照片上那样。他几乎没有一根白发,眉毛浓黑,连牙齿都很齐整,笑起来很是和蔼。①
①文段升格:爷爷的手明显肿胀,手背上赫然还有一个留置针头的白色胶带。胶带已经发黑,边上卷起来,一看就是很久都未曾更换的。
升格指津:“针头”暗示爷爷生病了。年轻的爷爷是健康的,而肿胀的手上的“针头”又是如此显眼。这般“矛盾”的细节描写正显示出梦境的“非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读者,为下文埋下伏笔。
我很诧异,心想爷爷活过来了。我还记得最后一次见到爷爷时的情形。爷爷的病情很不乐观。因为化疗,他的头发掉光了。伯伯、叔叔、姑姑,还有很多孙辈们都到齐了,我们一起吃团圆饭。爷爷没有吃饭,他独自坐在堂屋前低矮的靠背椅上,侧过脸去看被山头遮挡的夕阳,神情落寞。②
②添加文段:霞光满天,显得近处的树苍郁浓密。爷爷亲手种植的桂花树已经有一层楼那么高了,花香四溢,树荫下散落了一些米粒大小的黄色花蕊。小黑狗乖乖地趴在爷爷近旁,眯着眼,无精打采的。
升格指津:添加景物的细节描写,以景显情。
我走近他,轻声地喊了一声“爷爷”。他挤出了一丝笑容,问及我的学习情况,最后安慰我说“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了,顺其自然,一定能够读得好书”。我对爷爷说:“我帮您拍张照吧。”他努力坐直身子,望向我。拍完照后,我和爷爷靠在一起看照片。爷爷恍如未受病痛折磨的矍铄老人。
我鼻子一酸,嘴角边流过一丝苦涩。可我不愿放纵自己的感情,我只想再沉沉地睡去。
窗外的马路上隐隐约约传来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幽微的晨光轻轻拨开了窗帘。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内,黑暗仍然浓重而压抑。床边的小书桌上,散乱地堆放着资料书和作业本。③
③添加文段:爷爷七十大寿那天拍摄的全家福就压在试卷上。照片上的爷爷被一大家人簇拥着。他不顾大家的反对,将已经五岁的小孙伢紧紧抱在怀中,搂在自己的大腿上。他显得吃力,但笑得很开心。
升格指津:添加一个细节,可以解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我”不堪学习压力之重,才会转向亲人寻求慰藉。此处细节虽小,但照应前文,也使得文章结尾的情感升华,水到渠成。
早上六点,早读的闹铃响了,我一下子爬了起来,内心充盈着力量。④
④文段升格:我爬起来,坐在床沿,抚摸着被单,好像能够感觉到温热流过指尖。我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头昏脑胀,也不觉得天气寒冷,我感到惊讶,心里充盈着力量。
升格指津:闹铃响了之后,赖床和起床是一个抉择问题。添加此处描写,简洁有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既符合时间情境,也符合“我”此刻的心境。动作传情,表达出“我”受到亲情感染、奋发追梦的主题。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如是写道:“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只要我还记挂着爷爷,他就会一直活在我的梦里和心里。
升格指南
文字的“放大镜”与“慢放键”
《追梦》一文表达了一个常见的主题——思念亲人,作者以记梦的写法摆脱了一般回忆性文字的描述,梦的跳跃性使得文章言简义丰,同时,行文也富于变化。
细节描写在写人记事、状景描物的记叙文或者散文中很常见,即在写作中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场景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阶段作具体、生动的描写。著名作家赵树理曾谈到过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显微细节,突出特征,使文字具有“放大镜”一般的效果。在《追梦》一文中,“嗓子眼干涩”“没有看到更多的人”这些细节都属于不正常的现象,读到后面我们才会明白这是写梦。文中对“小黑狗”的描写是在寄托感情,正所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分解动作,定格描述,使文字具有类似“慢放键”的效果。在《追梦》一文中,“我”最后一次同爷爷见面的情形是“我”努力回忆出来的,可以详尽描写。此时,景物描写就显得更加巧妙。
细节描写是要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包括思维层面的取舍与写作表达的实施。思维准备上,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对生活作细致的观察,围绕主题作出取舍,这样才能够抓住典型细节。在文字的表达上,则要注意锤炼语言,用精准传神的词语刻画细节,才能令文章耳目一新,使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