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暗中的光

2021-11-22彭婵婵邵阳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1年36期
关键词:文末灯笼中学语文

文/彭婵婵(邵阳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灯笼》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创作的经典名篇。

作者从小孩子喜欢光、喜欢火起笔,自然而然引出主体物象灯笼。在作者心中,小小的灯笼是可以和“活活的太阳”“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相媲美的,远不只是一盏灯而已,更是具有丰富情感与含义的载体。

思绪伴随着灯笼自由飞舞,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如同画卷般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祖父夜行、数传说、谈掌故;慈母接过纱灯、给我递来宵夜;等等。灯笼见证了浓浓的亲情。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族姊远嫁时灯火满街,“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灯笼里藏着历史变迁。

作者还由灯笼联想到各个朝代的大将军——霍去病、李广、裴行俭、李愬,情绪由之前的温和陡然变得悲壮激越,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他希望自己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豪迈的报国壮志。

小小的灯笼为何会引发作者如此联想?这与时代有关。本文作于20 世纪30 年代。当时正值日本大举侵华之际,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作者十分愤懑。所以,作者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文末,作者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在黑暗的旧中国,“光”是稀罕物——“灯笼又不够了”。因此,作者大声疾呼:“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当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如灯笼般发光发热。如此,方能不负韶华,不负盛世。

思考点睛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猜你喜欢

文末灯笼中学语文
更正启事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文末点题太直接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糊灯笼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鸟与灯笼
福袋领取方式
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