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讨
2021-11-22西北师范大学杨佳佳
文/西北师范大学 杨佳佳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助人方法与职业,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经过近50年的发展,经历了非专业化、初步专业化、高度专业化等过程而具备了专业价值、伦理操守、系统理论、实践技巧,因此,它作为应对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而出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普遍抱有专业理想主义倾向,寄希望以社会工作处理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因此,相继根据欧美国家的实践经验开始着手于社会工作研究,成立社会工作机构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随着国家发展矛盾的出现,学者们开始质疑西方的社会工作模式,尤其是美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从而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
本土化(indigenization)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并不是我国本土原生词语。英国《牛津辞典》将“本土”定义为“一直生长在某地的人或植物,意指本体和原生”;中国《语言大典》将“本土化”定义为“使之具有本土特征或适应本土条件和实际的行为过程”。1971年,在第五次联合国社会工作训练国际调查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当时该概念旨在质疑欧美社会工作理论应用于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适用性。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模棱两可的概念,其含义也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首先,本土化的产生形式主要是强势和中心区域导向弱势和边陲区域,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主要有两种形式: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化和发达国家原住民的本土化;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本文主要着重分析狭义层面的本土化。其次,本土化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发展社会工作的两种境遇存在差异,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再次,本土化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工作制度、社会工作理论和模式、社会工作理念和教育等方面的本土化。最后,本土化的概念主要包括专业社会工作、本土背景知识、原住民社会工作、本土性社会工作和本土境遇化等。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论辩
社会工作本土化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争议强调于如何看待世界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守则、理论模式和实践技能等的广泛运用。围绕此焦点创建了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减少本土化并支持创建国际普遍适用的社会工作。其二,强调本土化,认为全球社会工作不仅是专业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也是建立主流社会和权利主体建构的结果。其三,超出本土化和国际化争辩外,呼吁对社会文化工作的理解以及在本土化、国际化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的支撑。这三个论点对于加深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在含义和促进对本土化的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们并不完全否定本土化。第一,学者们坚持社会发展应与全球化趋势保持一致,并创造一种国际性的社会工作。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和公民等理念为人们所熟悉和支持,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价值。第二,全球社会逐步呈现瑞泽尔所说的“麦当劳化”,西方文化已经变得更加突出,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态也受到其影响,逐步趋同化。第三,目前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如政治参与、少数民族发展、医疗保健、失业、妇女歧视、环境污染、贫困、犯罪、教育和养老等,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充分合作联合应对。第四,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工作制度,进行社会工作教育,并建立了各种国际性社会工作组织,如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等,这些组织的会员单位遍布世界各地,它们不仅作为各国平等参与、交流合作和寻求支持的平台,而且还是各国定义专业概念,制定专业伦理、树立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重要领地。
(二)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深受反对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支持地方知识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持这些观点的拥护者和倡导者不在少数,其中詹姆斯·梅志里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事实上,梅志里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与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方面,19世纪的欧洲形成了社会工作的方法,反映了优越的欧洲和北美政治意识与文化价值,作为其价值伦理的个人主义、人本主义、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无限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社工的境遇与当事人的需求与西方也有很大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社工只有很少的个人和公共资源可以利用,他们薪酬较低,生活拮据,并且有大量的个案工作要处理,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当事人建立关系。与西方社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当事人需要更多的物质帮助,其中大多数人贫穷、失业、无家可归,受到健康的威胁和饥饿,然而,此时西方社会工作提供的辅导和咨询显然爱莫能助。在这方面,Adair呼吁在第三世界发展新的社会工作本土化领域,以便有可能摆脱西方社会工作模式,着眼于本土实际情况,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提供本土的培训和专业教科书。到目前为止,不仅实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化,而且还涵盖了发达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近年来趋于增加。实际上,文化是一种灵活且不断变化的组织形态,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如政治、宗教、历史、社会和经济等,所以即使是同一文化内部也存在着文化和变换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是群体或个人之间不断互动协商,创造和再创造的产物。本土社会工作可以是国际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非西方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传教士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圣经模板。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趋势的发展,种族和文化交流趋于紧密,社会工作不仅限于一个国家,而是逐渐建立了一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影响的全球互动模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全球对话与合作,以研究与国际视野相一致的全方位社会工作模型。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策略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策略有所不同,但无论存在着怎样的差异,社会工作本土化通常都遵循引入、批评质疑、更改和扎根本土等逻辑路径。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在本土化过程中必须保持谨慎:一方面,要自觉抵制欧美专业殖民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应谨慎对待自我专业殖民化倾向。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六个步骤推动本地化策略的实施:
第一步,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包括建立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社会工作基本哲学、理论基础和职业道德。其中哲学基础可以在本国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寻找资源;理论基础可以在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中寻求资源;并可由参与开发的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和受众共同建立职业道德。
第二步,提出基于我国现实的社会工作服务的类型和策略。众所周知,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西方的社会工作者拥有更多的资源,他们主要利用微观技术来应对高水平的层次需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诸如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引起的贫困、饥饿、疾病和自然灾害等物质层面的问题。
第三步,研究西方社会实践的核心观点、价值观和知识基础,以便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的概念和方法。毫无疑问,这是基于西方知识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社会工作的教育和实践,例如个案、小组、社区、赋权、叙事、共情、反思、文化多元、激发潜能等,然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听众并不熟悉这些词语和理念,这使得社会工作者和服务提供者很难在同一语境中平等交谈。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必须根据本土性社会服务理念,对本土化的方法和技能予以重视和挖掘。
第四步,明确社会工作与制度性及非制度性社会保障机构和相关服务之间的关系。许多国家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制度性保障,如国家援助、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等,但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仍然依赖于非制度性保障,如家庭保障、宗教慈善援助、邻里互助等。这些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保障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应在这些系统中进行适当的定位和合作。
第五步,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提出与国家实际相符的社会工作模式。一般而言,只有发展中国家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本土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造西方模式,结合本地知识和经验,创造同时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服务模式,从而形成本国特有的风格。
第六步,积极参与国际工作对话、交流与合作,扩大和改善本土模式,推动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是国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本土但不局限于本土,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以使本土模式国际化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引入和社会工作专家的简单介绍。必须将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相结合,面对中国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方案。总之,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具体实践,都需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才能实现其专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更好地为中国的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