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西方民谣歌曲翻译技巧探究
——以《答案在风中飘》两个汉译版本为例

2021-11-22

现代英语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民谣译本音节

陈 琳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引言

我国歌曲翻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并历经50年代苏联歌曲译介和改革开放初期各国歌曲译介两次翻译高潮。近年来国内民歌音乐兴起,以《南山南》《成都》为代表的民谣歌曲迅速在青少年间获得了热烈追捧。文章结合西方经典民谣《答案在风中飘》两个汉译版本,探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西方民谣歌曲翻译技巧,以期有效提升翻译歌曲的可唱性,推动外文歌曲翻译,促进中西音乐交流融通,传播中华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功能目的论与歌曲翻译的特点

(一)功能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了功能主义目的论,指出翻译活动并不要求译文与原文绝对等同,而是强调译者要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语境选择最佳处理方法。根据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译者在进行歌曲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该歌曲的翻译目的,准确把握歌曲原词带给观众的感受,力求在歌词译文中达到同等效果,做到歌词原文在意义和效果上的忠实一致并且兼顾目标语听众的交际习惯和文化。

(二)歌曲翻译的特点

第一,译词的节奏感。和音乐相同,语言也有节奏。语言节奏需要与音乐节奏相配合才不会破坏旋律的基调与译文的语气。就歌曲翻译而言,音乐节奏是稳定不变的,语言节奏则需要以前者为参照物进行调整。汉语是单音节词,英语大部分为多音节词,不论是从译词的节奏感还是从民谣本身曲调悠扬、意蕴深长的特点来看,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做到一个汉语对应一个英语音节。

第二,译词的语调感。一部优秀的歌曲翻译作品应当要做到译词在语调上听起来仿佛是源语演唱。而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往往需要对原歌词进行改写,并且在韵脚上要有所斟酌,使得译词达到与源歌词同样的传唱效果。

第三,译词的可唱性。歌词应当要朗朗上口,不可过于生僻难懂,在汉译过程还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民谣的听众突破各种阶层,译词朴实自然,便于传唱。

功能目的论中的三大原则对于歌曲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歌曲翻译的特点则是翻译目的的主要服务对象。

三、案例选择与分析

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创作于1962年,是民歌摇滚的创始人以及代表人物鲍勃·迪伦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民歌摇滚”的代表作,在民谣界具有里程碑意义。战争、和平和自由等话题是这首歌的核心内容。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再听Blowing in the Wind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历史厚重感。文章通过Blowing in the Wind的两个汉译版本探究功能主义视角下民谣歌曲翻译的策略。

翻译技巧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和技艺。“翻译技巧”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是对文本在语言层面的操作和操控(Chesterman,2005)。翻译技巧大致分为五种,即增译、减译、分译、合译及转换。文章结合薛范的译配版本(下文称为译本1)以及网络音乐平台的译本(下文称为译本2)对比来探析出现的主要翻译技巧。

(一)增译

“增译”指根据目的语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文体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语某些特定文化规范,在翻译中增添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好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特定翻译目的。(熊兵,2014)

例1 原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16音节)

译本1:问一个人要走多少道,才能有人的称号?(16音节)

译本2: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20音节)

原歌词中有12组疑问句句式,而在译本1中译者采取了增译的技巧,增加了“问”一词,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有无该词都不影响表达,但由于此翻译活动属于歌曲翻译,需要满足译词的节奏感,使得译词的音节与原歌词的音节相协调,进而达到译词的可唱性。而译本2的歌词音节与源语音节明显不相协调,难以实现传唱的目的。

(二)减译

“减译”指根据目的语的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文体的需要,或因制于目的语的某些特定的文化规范,删减原文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简洁、顺畅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熊兵,2014)

例2 原歌词: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16音节)

译本1:问小白鸽要飞多少海,才能在沙里睡觉?(16音节)

译本2: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眠?(17音节)

例2中的she被省去不译,并且原歌词中出现的you、he、them、he这一类的代词也多采取省译。这也是为了满足译词的节奏感这一特点,同时也符合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中文为意合语言,英文为形合语言,强调语言结构的完整,因此,在英译汉中,进行适当的减译能够弱化翻译痕迹。另外对于sleep一词的翻译二者有所不同,译本1的“睡觉”与译本2的“安眠”相比较,“安眠”一词多义,它既可以指安详地逝去,与世长辞,也指安稳地入睡,前者与歌曲表达“自由和平”的主题不一致,后者语言风格偏向文学书面语,“睡觉”更加日常化,表达人们渴望远离战火,回归到日常生活,体现出平凡的珍贵。

(三)转换

转换指的是把原文的语言单位或结构转化为目的语言中具有类似属性或对应属性、异质属性的语言单位或结构的过程。(熊兵,2014)

在Blowing in the Wind这首歌曲中,原歌词为aaabb,cccbb,dddbb韵式,译本1则将这一韵式转化为汉语中押同一尾韵“ao”,如“号,觉,掉,飘……”。此类属于音韵层面的转换从这一层面来看,薛范先生采用转换技巧保持了译词的语调感,而译本2中的译词则忽视了这一层面,并未做到对于原歌曲的忠实,因此与译本1相比,译本2的翻译难以达到同样的传唱效果。

(四)分译

分译指的是把原文一个句子切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熊兵,2014)

例3 原歌词: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11音节)

译本1:答案自己找,它在风中飘。(10音节)

译本2:那答案,我的朋友,飘零在风中。(12音节)

例3展现的歌词可以恰当地体现出中文语言优势,不拘泥于语法结构,搭配灵活自由。两个译本都采取了分译的技巧,译本1中使用倒装结构,在保证译本语意通顺、表达自然的同时又能够恰好符合歌曲的音律节奏,“找”与“飘”两词的选择保持了中文歌词的韵脚,达到良好的传唱效果,虽然音节没有与原歌词达到完美契合,但可以通过延长节拍进行演唱,不影响整体的节奏,并且符合歌曲旋律的整体基调,引人回味。译本2中的音节与原歌词的音节虽然相差不大,但该译本在歌词意群不够紧凑的情况下又增加了音节,使得演唱时略显急促,缺乏美感且影响歌曲旋律整体悠扬舒缓的基调,因此译本2虽然采取了分译,但由于没有考虑到译词的节奏感和语调感,并未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综上所述,译本1达到了歌曲翻译的目的,满足了译词的节奏感、语调感以及可唱性,而译本2则是停留在歌词翻译的这一层面上,需要进一步改善。歌曲翻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音乐和语言两大主体,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歌词翻译层面,还要考虑音乐的韵律节奏,也不能对歌词进行大改,要遵循忠实原则,以达到最佳的译作。

四、结语

优秀的歌曲翻译作品在民族文化交流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音乐与语言的兼容性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双语能力与一定的音乐素养,使得听众跨越语言障碍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作品,继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碰撞,最终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文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主要是从歌词层面探究西方民谣歌曲的翻译,对于歌曲翻译方面如音位、转调等专业部分涉及不深,歌曲翻译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在这一领域还需要加强对跨学科的研究。

猜你喜欢

民谣译本音节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拼拼 读读 写写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看音节说句子
我爱校园新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