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跨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策略探讨
2021-11-22崔东琦
崔东琦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为了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翻译人员需要对双方的文化有充足的了解,以免触及文化“禁区”,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旅游作为文化宣传的主要方式,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更多的外国友人,提升了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结合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研究者就跨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策略展开分析,旨在提升外宣翻译的质量与水平。
二、目的论
(一)目的论概念
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其主要思想指的是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的接受和理解是翻译的宗旨。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关注交际作用,发挥翻译最大的交际宣传作用。翻译并不是简单的“等量代换”,而是要根据实际的读者需求,综合考量语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翻译出文章。读者在读取内容后可以迅速掌握原本的意思,感受到意境而不只是简单的说明。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较好,这与高质量的外宣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外宣让国际友人获取中国的旅游信息,进而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感知。因此需要旅游外宣工作人员掌握先进的翻译技巧,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将中国文化以及景点进行更好的对外宣传。
(二)目的论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1.提升信息感染性
翻译要以读者为核心,翻译后的内容要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以及感染性,使得读者在阅读完文章后产生对旅游景点的一种向往。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国外文化以及语言表达的特点,对一些俗语、俚语等进行加工处理,使得翻译内容更具目的语特色,让读者有阅读下去的兴趣,然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前往景区一睹瑰丽景色。
2.突出信息重点
目的论的核心理论就是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使得受众读者可以快速抓取文本的重点。读者在阅读时如果长时间没有获取文章的重点以及表达情感,就会逐渐失去阅读下去的欲望。因此翻译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的调整,让读者可以迅速抓住重点。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尤其是书面语表达会应用大量华丽的辞藻,但是这些辞藻在翻译后容易导致读者很难找到对应的中心词语,所以在翻译时为了凸显重点,可以适当删减部分修饰内容。将介绍重点内容放在醒目的位置,使得国外读者一眼就能获取最核心的要点。
3.保证信息简洁性
上文中提到翻译为了突出重点,需要删减部分修饰词,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的简洁性,也符合欧美国家通常使用直截了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如果按照中文一一对应进行翻译,将会使得文章过于冗杂,还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困难,甚至是失去阅读兴趣。所以需要译者在对旅游宣传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洁翻译,突出重点,尊重不同国家的表达差异。
三、跨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原则
(一)顺畅度高
外宣翻译作为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能实现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为全球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了促进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各国文化进行平等交流,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文化。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是顺畅沟通,如果翻译不流畅将会影响交际表达的理解,无法传递正确的思想及文化。外宣工作人员要将文本的意思进行“复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应结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以及特点,将景区特色更加直接地表达出来。
(二)交流平等性
跨文化交流要坚持平等性原则,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推动交流的顺利进行。不同国家居民的成长文化背景不同,都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以及自豪感,如果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关注、尊重文化差异,很有可能触犯他们的文化禁忌,导致沟通交流无法顺畅进行,进而会影响沟通的效率及质量。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要求同存异,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高质高效的沟通,把中国景区特色以及文化特征更好地传递给外国友人。
(三)易于理解性
翻译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易于理解,旅游外宣翻译要将景点信息传达给他人,如果在翻译中使用的语言晦涩难懂,就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及积极性。部分翻译人员在翻译时采取逐字逐句的翻译,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未必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旅游外宣要以说明为主,并不要求有很高的表达技巧,在一些地名或者人名翻译时尽量选择简单的直译方式,对景区历史介绍时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多选择补译的方式。
(四)精确性
旅游外宣翻译最基本的是要保障翻译的精准性。对外宣传要准确,不能过于夸张,如果翻译得天花乱坠,导致游客看到的内容与宣传大相径庭,这不仅会影响游客的兴趣,还会降低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所以翻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景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展开翻译,正确地将中国的旅游资源及文化传播出去。
四、外宣翻译方法分析
翻译的方法有多种,译者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自行组合翻译方法,尽可能地将旅游景区的特色还原到最大,文章在此主要对以下四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一)增补法
文化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在语言表达时存在较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把信息传递出去,就需要通过增补法,使得表达更加完善。上文中提到关于地点、人名的补充说明就是一种增译的方法,译者要根据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增补。笔者经过研究发现部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很多不必要的形容词以及重复出现的主语、名词等都进行了重复翻译,这是没有必要且影响读者理解的。
(二)删减法
删减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没有必要的词语进行删减。汉语表达时会应用到很多语气词以及修辞手法,这是汉语表达独有的特点。但是在进行对外翻译时要将一些不必要的词语进行删减,英语国家的游客更喜欢简洁的表达,因此就无须在翻译时进行赘述,用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将重点宣传的信息表达出来即可。
(三)意译法
意译法也是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中文与外文不可能实现一一对应,为了缩小语言表达差距,就需要译者根据中文表达的意思进行意译,基于源语特点对事物进行说明。而且通过意译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语意,还能提升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翻译人员要更多地站在读者的角度上组织语言,提高翻译的宣传效果。
(四)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使用拼读的方式将词语转化为外语,最常见的音译就是人名、地名、景区等的翻译。在旅游外宣中使用音译更好地保护了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提升文化符号的影响力,使得游客一听到这个名词就知道是中国的旅游景点。部分翻译还可采取音译与释义结合的方式,给予更加全面的解释,保证游客获得对景点信息更清晰的理解。
五、提升外宣旅游翻译的策略
(一)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游客接受能力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旅游翻译的对象是国际友人,他们熟知自己的母语,但是在阅读一种说明材料时,如果语言过于固化或者刻板,就会使得他们失去阅读的积极性。而且文章中大量出现音译词也会增加理解难度,因此要在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信息。
(二)尊重文化差异
尊重文化差异是翻译人员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就是因为彼此之间的思维模式以及语言习惯相似,思维模式以及语言习惯直接受到文化的影响。汉语在表达时注重意境,往往几个词就能描绘出壮阔的景象,但是翻译成外语可能会需要添加大量的形容词、动词等,为了满足国外游客的需求就需要简化表达,避免融入个人情感。
(三)缩小文化差距
外宣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游客、传播文化,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国际友人无法了解中国旅游特点,这就需要通过翻译,让他们了解中国景点与文化。文化差异会影响文化交流,因此需要翻译者充当“桥梁”的作用,弥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距,从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四)建设专业的译者团队
要提升翻译质量,就需要建立专业的译者团队并且加强培训。译者首先需要在高校接受专业的教育,在进入岗位之前加强职业培训,以对外宣翻译的要求以及特点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大量的实践提升自身的能力。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以此鼓励翻译人员进行创新,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保障翻译质量以及水平。
六、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要实现高质高效的交际,就需要提升翻译水平,结合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语言、文化习惯进行精确、合理的翻译,实现友好的跨文化交流。语言是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方式,为了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的竞争力及影响力,译者要通过翻译减少交流障碍,使得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