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1-11-22曹琴琴

现代英语 2021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曹琴琴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一、引言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高校各类课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开启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教司2020年工作重点之一;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文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为主导,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思政意识不强,能力不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指挥者,是提升课程思政和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而目前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领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纲要和系列文件,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很难适应课程思政对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思想理论水平提出的高要求,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有难度,难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贯彻落实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二)教材内容偏重西方文化,中国元素相对缺失

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密不可分,教学素材和教材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而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大多选自西方著作,课文题材涉及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教育、哲学等领域,内容聚焦社会热点,以传递西方价值观和传播西方文化为主,而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元素相对缺乏,思政内容比例偏小,思想教育价值关注不足导致思政教育很难切入,致使课程在价值引导方面难以发挥实效。

(三)教育教学体系重知识和能力,轻价值引领

合理健全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动力,是实现课程思政最重要的保障。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之余,更应注重文化素养的教育。但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心完全放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的培养上,课堂教学过多时间投入在词汇和疑难句子的讲解及课文结构的分析,忽略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关注不够,很难实现语言文化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四)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传统

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也是确保思政教育落地的前提和基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同于显性的思政课程,思政教育要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需要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合理切入、适时展开。而在目前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较为传统,填鸭式的大讲道理或简单机械地将故事和案例进行堆积,容易让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的思政产生抵触情绪。注重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才能确保思政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五)学生思辨能力不够

学生辨析和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检验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对英语学习者思想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思维重视不够。学生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碰撞的环境中辩证看待文化差异的能力不够,易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而摒弃本国优秀文化现象的可能性较大,不利于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具有课时多、时间跨度长、教学对象广等特点,在课程思政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之一。2020年10月,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提高大学英语任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能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陶行知先生说过,“以情动人,以行带人,以智教人,以德育人”,任课教师是否具备思政教育意识,是否认可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是否正确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否掌握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是能否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强思政意识,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树立全课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要通过细节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把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到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及能力。同时,高校应该促进各学院、各专业学科领域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专题培训。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促进教师思政意识增强及思政能力提升。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校级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没有一套编写宗旨和教材内容是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服务的。各教材反映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内容的比例严重不足。各单元教学活动、语言学习内容、练习设计离散性比较突出,没有形成以育人目标为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难以形成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合力。大学英语教材需隐性育人,与思政教材协同育人,将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和风细雨地融入教材中。教师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引经据典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最终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另外,教师可以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达到隐形育人的目标。比如«创新大学英语»第1册第8单元的全球交通,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穿插中国交通的现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力量和速度,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转变教学理念,提出并呈现新理念新方法

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人才培养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转向更高的目标。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品格塑造(价值引领)”,以品格塑造统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四者有机结合,扎实树立“三全育人”目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将思政元素融于教学活动中,保证每个单元有一个明确的思政主题统领课文、教学活动、练习设计和最后的产出性任务。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课既要传授大学生英语知识,还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在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学英语教师应采取创新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恰当融入思政元素的同时,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有知识、有人文情怀,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知识、悟道理、学做人,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四)以第二课堂为依托,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实现大学英语思政课程建设任务及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主体角色,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第二课堂的形式,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以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学习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等,发挥党建学习平台优势,倡导学生体悟思政内涵;学生亦可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英文播报内容来扩展国家政策、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英文表达,并对所学内容深入思考,学习地道的思政理论知识英语表达,培养自身思辨能力,增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意识,用所学英语知识对外传播好中国文化、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从而配合教师践行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

(五)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和激励机制事关课程思政的推行效果。以评估方式为保障,采用多维度、多模式的评价方法,从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和课堂展示三个方面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班级之间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形式来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再通过实施效果来判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形成一个实施效果决定改革路径,改革路径反哺实施效果的动态闭合回路。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提高大学英语任课教师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材、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以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培养与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同时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