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难点与对策
2021-11-22山东水文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水文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
在国有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针对非财务资源、各类财务资源进行控制、分配、考核,为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协调并完成经营任务给予支持的管理手段。与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相比,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特点,能节约开支,有效预测国有企业利润及现金流量。然而,在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目的不清、特点不突出、原则依据缺位、实践方法有待优化等问题,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成效。基于此,为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质量,探析全面预算管理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必要性
(一)作为战略执行工具为国有企业指明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运营各个环节均需消耗一定成本,如市场扩展、售后服务、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设备运维等,一旦成本超出预期将加剧国有企业运营压力,严重时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消极现象。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展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经由预算监控发现未知风险,针对经营战略加以改良,确保国有企业各环节运营成本可控,与之预期一致,在提升国有企业战略应变能力同时指明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市场开发方向,使国有企业在全面发展中无后顾之忧。
(二)规范国有企业运营业务流程
在传统预算工作中各部门相互分离,未能建立非财务、财务资源共享体系,尤其对集团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来讲容易出现浪费运营资源现象。基于此,国有企业加强全面预算,将各部门、各子公司纳入统一管理机制,提出各方共担责任,明确各方共同遵循目标及规章制度,使全面预算信息更加系统完整,为国有企业持续规范业务流程提供依据,提高国有企业管理秩序稳定性,达到有效规避管控矛盾目的。
(三)加强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在内部控制前期、中期、后期发挥作用,作为工具帮助内控组织机构监督业务执行动态,根据管理结果为内控部门及时调整执行偏差提供依据,保障成本消耗合理且效益达标,参照预算基准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管控举措,使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更具时效性,继而基于财务管理发挥全面预算作用。
(四)为绩效考核提供管理依据
通过对比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距,管理人员能发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薄弱之处,如技术人员未按规操作、各部门办公耗材浪费严重等,在剖析全面预算结果前提下针对国有企业管控章程加以优化,用以约束、敦促、指导、要求工作人员关注预算,明晰个人在全面预算中的定位,通过绩效考核树立预算意识,创建严肃认真全面预算环境,对推诿打滑、消极散漫全面预算行为“零容忍”,使奖惩行为有章可循,有效规避全面预算管理矛盾。
(五)合理配置国有企业经营资源
全面预算主要针对国有企业一切非财务资源、财务资源进行管理,如人力、设备、厂房、技术、原料、资金、财务信息等,同时这些资源对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来讲意义深远,如有些国有企业在网络强国战略引领下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招募专业领域人才,以此为由设定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了解招募行为对阶段性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各项资源,保障国有企业可顺利完成人才招募或培养任务,最终实现其转型升级现代化改革目标。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难点
(一)目的不清
对于国有企业日常运营来讲,“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国有企业资源有限,只有资源向固定领域高效流通,提高资源对接效率,才能挖掘非财务资源、财务资源利用潜力,满足国有企业经营需求。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全面预算目的不清问题,未能把握国有企业预算需求,全面预算管理缺乏现实意义。
(二)特点不突出
全面预算管理有别于传统预算工作形式,在财务管理基础上发挥预算风险判断、效益拔高、管理协调、经营决策等能力,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强调其特殊性,将预算与管理融合在一起。有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欠缺,将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分离开来,虽能保障运营工作具有针对性,但无法深入运用预算信息,降低了风险评断有效性,未能起到全面预算作用。
(三)原则依据缺位
为奠定稳定、和谐、高效全面预算管理基调,国有企业需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据可循,使工作人员能听从管理,赋予全面预算流程性、规范性。部分国有企业因存在预算管理盲目及未能针对自身管理需求加以研究等问题,使之预算管理原则依据发展滞后,与国有企业现代化改革动态逐渐脱离,无法在其运营中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四)实践方法有待优化
良好的管理方法是凸显全面预算优势,助力国有企业稳健运营的重要条件,将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国有企业发展关联在一起,只有实践方法科学可用,才能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质量,然而有些国有企业全面预算方法陈旧、单一,未能挖掘全面预算信息应用潜能,无法推动该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三、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对策
(一)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目的
第一,做好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的设定前期准备工作,深入基层统筹一切非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有关数据信息,通过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整合适度授权分权,反映周期性发展资源配置需求,通过前期规划将资源与业务关联在一起,使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更具前瞻性;第二,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目的中期践行工作,对比分析全面预算管理预期与实际成效之间的差距,通过协同作业、奖励惩处、战略优化、管理调整规避全面预算偏差,及时调整全面预算轨迹,降低预算风险诱发概率,在此前提下保障预算管控决策更为有效,支持国有企业良性发展;第三,做好全面预算结果反思自省工作,将经验总结视为全面预算管理主要目的之一,从管理薄弱之处切入找准全面预算优化立足点,如调整采购权重、关注竞争对手动态、了解市场需求等,使全面预算管理目的得到灵活调整,保障有关管理活动为国有企业全面发展服务。
(二)突出全面预算管理特点
第一、效益性。国有企业一切管理行为初衷均是创造收益,全面预算通过针对非财务资源、财务资源加以控制、分配、考核,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展开,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直观体现,为此全面预算管理需突出效益性,旨在通过管理能创产增收;第二,适应性。首先全面预算管理需适应市场环境,能为国有企业立足市场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其次有关管理需适应自身改革内部环境,能被工作人员、管理者所接纳,可以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全面推行,削减全面预算阻力,最后管理需适应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制度要求,营建稳定、安全、合法全面预算管理氛围;第三,主动性。全面预算是国有企业主观选择的结果,在运营战略明确后统筹海量非财务、财务资源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目的,找准管理方向,从前瞻性视角着眼加强管理,达到成本可控、统筹兼顾、组织协调、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目的;第四,综合性。国有企业除需增加收益外,还肩负社会责任,需树立良好的改革发展榜样,能在开放、节能、绿色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科学管理,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全面预算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文等效益,在管理、技术、设备、团队、科研、服务、“双创”等方面不断发展,凸显全面预算管理综合性。
(三)健全全面预算原则依据
第一,预算原则。首先国有企业需保障财务、非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可用,数据信息在国有企业内部具有高速流通性,除掌握历史数据外,还需关注国有企业动态运营进程中产生的新数据,在广泛占有资料前提下进行预测,以规避财务风险为导向制定预算管理对策,为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奠定基础,其次国有企业需设立组织机构负责相关事宜,赋予该组织机构制定全面预算标准、规定、流程、细则、奖惩须知等内容的权利,在该机构汇总非财务及财务数据资源,其他部门及个人需听从并执行有关规定,增强全面预算管理权威性,最后国有企业需确保预算指标留有余地,避免在强压状态下管理结果适得其反,使管理指标可跟随国有企业管理需求加以调试,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灵动性;第二,预算依据。全面预算管控复杂且系统性较强,为保障全面预算编制结果一致,奠定各单位、各部门自编预算基础,需率先明确预算期利润及销售总额,还需明确工料消耗定额、主要原料单价、工资标准,同时控制物资储备水平,避免在物资采购环节浪费过多成本,通过全面预算依据的统一展开各项工作;第三,预算执行。提出预算原则及依据的目的是有效展开预算执行工作,首先国有企业需分解全面预算,在明确宏观管理目的前提下组织各部门制定工作目标,认领全面预算任务,保障预算执行各单位均明晰自身职责,打造纵横交错的全面预算网格,建立无死角、全方位预算管理体系,其次在责任到人、系统全面、组织协调基础上,以落实预算指标为导向规设部门型、领域型、业务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证措施与指标分解互为依托、相互助力,最后针对全面预算结果加以分析,为改进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目标提供依据。
(四)优化全面预算实践方法
第一,科学编制预算。建立上下结合型预算编制体系,一方面深入基层网罗非财务、财务数据信息作为制定宏观全面预算管理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在提出预算目的前提下引领各部门规制预算方案,从中汲取可用内容,保障全面预算决策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编制预算方法相比,上下结合型编制体系更具统筹性、针对性,能保障部门效益、国有企业效益兼顾;第二,加强预算监督。建立信息实时反馈机制,以网络为载体跟踪控制各部门预算方案执行情况,定期展开预算执行分析活动,通报各部门成本费用消耗信息,剖析预算执行偏差形成内因,在此基础上改进预算管控对策;第三,严格考核。推行“硬兑现、严考核”理念,加大预算约束力度,在部门预算执行考评过程中体现公平公正,发挥预算约束、激励作用,使各部门可协同完成预算任务;第四,科学评估。建立数字化预算评估体系,运用大数据建模分析处理技术利用海量非财务、财务数据资源,提升国有企业预算风险洞察力,继而发挥全面预算战略执行工具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具有规范运营业务流程,作为战略执行工具为国有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加强自身风险控制,为绩效考核提供管理依据,合理配置经营资源必要性。这就需要国有企业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目的,突出全面预算特点,健全原则依据,加大执行力度,优化全面预算实践方法,多渠道完成全面预算管理任务,继而增强国有企业综合管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