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 产品承载地方文化的对策研究
2021-11-22杨家怡项纤涵纪浩琳
杨家怡,项纤涵,纪浩琳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一、DIY 产品的出现与发展
(一)DIY 产品的出现
工业革命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大规模机械工厂生产取代个体手工工厂生产,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在工业流水线式的制造工艺和产品品牌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个体自主创造性的过程劳动随之被模式化的机械工艺过程取代。标准化的工业技术使劳动者在整个劳动参与过程中的劳动自主性程度大大降低,劳动者需要始终与机器动作看齐,需要始终与工作效率看齐,需要始终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看齐。这似乎是工业时代劳动者们工作标准和工作要义。在这种看似有意义的“忙碌”中,劳动者几乎埋没于“轮子的转速”与“市场晴雨表”。这种“完整而直接的劳动成就体验”的社会缺失,自然导致作为“人们情感传递与交流”的劳动文化的匮乏。[1]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变化。人们渐渐不满足于物质上的丰富,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内涵,DIY(Do It Yourself)得此应运而生。DIY 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设计思潮,在欧美风靡已久。起初,在欧美国家,由于工人的薪资非常高,人们一般选择自己动手布置和修缮家具以节省开支。这种DIY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谋生需要,但在这种谋生中也会部分地包含着谋“心”——即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在某一件物品经过自己的动手努力逐渐成形的过程中,收获劳动过程中的乐趣、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创造的智慧,随着DIY 的不断普及和发展,DIY 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二)DIY 产品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DIY 逐渐走进中国人的视野。DIY 从属于后现代主义设计体系,是对现代主义设计时长期忽视人类情感的弥补。DIY 通过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的方式来对抗千篇一律的机器化生产,避免标准化的生活方式。现在DIY 的内核已经更加偏向为Design It Yourself(自己设计),这一个对用户而言参与度更高、难度更大的层面。[2]DIY 主张简单、易掌握的加工及制作方式,从根本上模糊了设计师的专业性和必要性,倡导自我创新,使“人人自己动手做设计”成为可能。
二、DIY 产品市场现状调查分析
(一)销售渠道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市场迎来发展机遇,下沉市场、跨境电商、模式创新为网络购物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现通过分析各类购买渠道对DIY 手工艺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数据发现,淘宝是购买DIY 产品的首选渠道,其次是实体店铺、京东和拼多多等。而在受调查人群中,大部分人觉得购买体验一般,产品质量一般,存在不合理操作。只有少数人表示很满意DIY 产品,以后会继续回购。
(二)受众顾客年轻化
为了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主要从接触DIY 产品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入手,在文化程度和薪资待遇差异的影响下,选择首先了解人们对DIY 产品的兴趣程度、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意愿。根据搜集到的数据分析可知,目前国内DIY 手工市场受众面较小,多数集中在年轻人范围。因为DIY 产品的自主性、独特性,一些年轻人在选购礼物或者纪念品时更倾向选择一个拥有自己制作温度、带有自己独特情感,可以表达内心想法的产品,而DIY恰恰满足了这些精神内涵需求。
(三)制作工艺复杂化
但是在年轻人市场受到欢迎的DIY 产品,也因为其需要购买者自己动手制作等原因,需要更加精细的DIY 原材料、齐全的制作工具和详尽的说明书。小到一根细线,大到木板原料,凡是DIY 过程中需要的物品,在购买DIY 产品时都必须保障到位。这也造成DIY 产品的价格较贵,而材料质量和售后服务一般,这对年轻人购买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同时购买者自己动手制作DIY 产品时,面临着对制作工艺和流程不熟练、不熟悉等情况,导致制作周期较长,通常要持续耗费十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但成品一般,不够美观。这些都是导致制作者积极性不高、导致购买者消费体验一般的重要原因。
(四)地方文化认知脱节
调查发现,地方文化也面临着与时代脱节的老龄化局面。在受调查的人群中,老年人都知道自己家乡的地方文化,而年轻人有近三分之一对家乡的地方文化表示不熟悉、没有什么印象。
三、DIY 产品传承地方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DIY 产品传承地方文化的必要性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华夏女儿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地方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蕴藏着强大的能量和生命力,很多学者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邓清、张开认为,地方文化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它是凝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是国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王朔桓、陈媛媛指出,地方文化是地方长期集聚、融合产生的独特文化,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4]
而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面临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网络文化的霸权,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等的诸多挑战。以扬州市为例,虽然扬州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契机下,积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但通过实地调研不难发现,扬州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存在着文化断层的现象。例如扬州评话、扬州木偶戏等,除了老一辈人经常去茶馆、戏院观赏外,青年一代只知其名,很少主动去了解其具体内容。像刺绣、剪纸、通草花这些需要巧手制作的、含有扬州历史文化传统的手工艺品,虽然在扬州旅游业发展的契机下,这些传统手工制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消费市场。但同样的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机械代替人工,快速地制作出千篇一律的产品供于销售,工业技术时代的气息与氛围正在驱散着那些传统手工艺。
随着传统手工艺传承者的年龄增长,能工巧匠的减少,更具温度和文化内涵的手工制品将会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悄悄地开始边缘化,隐藏在小巷子里,甚至另谋出路。手工制作似乎不再是情感和智慧的证明,其所蕴藏的乐趣和所受到的尊敬也不复存在。人们的创造力似乎依然会变化,但是一代代人之间通过手工制品传达情感和信息的渠道正在消逝。因此,很有必要通过DIY 产品传承地方文化。
(二)DIY 产品承载地方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很多旅游景点都会出售与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相关的个性产品。通过调查统计人们对带有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意见,分析目前地方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对DIY 产品承载地方文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判。
通过调研了解到有28%的年轻人对家乡的地方文化还不是很了解,让人意外的是,74%的游客在旅游时或无意、或刻意地去了解地方文化特色,购买相关的地方文化产品,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扩宽了知识维度。但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反馈地方文化产品,如旅游纪念品等,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种类单一、体现的文化单一和各地文化产品大相径庭,缺乏明显地方文化特色等问题,这也正是目前地方文化和产品所面临的问题。
在DIY 产品中融入地方文化恰恰体现了自主设计,自主选择文化内涵、自主自作的内涵。DIY 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民间传统手工艺人自制的有较高价值的产品,甚至是非遗产品,都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在DIY 产品与文化融合过程中,应对民间传统手工艺者给予充分的关注与尊重,探访其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积极帮助其宣传特殊技艺和文化。对于面临困难的传统手工艺人给予物质与精神帮助,宣传其手工技艺。可以与学校、社区、媒体合作,免费开设有关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讲坛或课程,吸引青年一代的注意,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寻找感兴趣的传承人。同时传统手工艺人应本着“与时俱进,传承文化”的文化自觉,积极获取市场最新动态信息,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创新,融入时代需求。
四、DIY 产品承载地方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文化与DIY 产品两者应相互支撑、加强融合
在融合的过程中寻找创新和突破,提高多方创新意识,凝练地方历史特征和时代特质,从而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王福广认为,地域性特征是一个旅游产品最根本的属性。[5]符冰认为,地方文化类文创产品指的是突出地方文化内涵和特点的文创产品。它是城市形象的符号化表现方式,是城市形象的具象化和品牌传播的基础部分。在地方文化元素符号的凝练、地方文化符号设计的现代性以及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融合与创新等方面与时俱进,提高这些产品的社会价值和传播功效。[6]
(二)多方合作,共同推动DIY 产业的发展
DIY 产品的发展不仅是手工艺品方面的单一问题,也是政府、相关生产、销售企业和创新设计人员针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融合了地方文化的DIY 产品需要政策的激励和市场营销与设计方面专家的群策群力,将对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传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及机构可以帮助传统手工艺人探索进入DIY 市场的新方式。例如扬州剪纸艺人,可以探讨出一系列的剪纸进阶产品,由易到难,激励消费者在不断学习进步中领略剪纸艺术,增强对扬州剪纸的兴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