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建构与发展
2021-11-22丁祎岭
谭 淇,丁祎岭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一、多元文化格局下“一带一路”建设现状与考验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及挑战
1.政治方面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话语权越来越强,在此条件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构想,这是中国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中国逐步解决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的沿线各国的贸易发展。沿线各国面对“一带一路”的开展可以说是展现了不同的看法与应对方法。一些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小国希望乘上“一带一路”这辆经济快车,发展本国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因此它们对“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欢迎,支持的态度。也有部分国家采取政治上靠近美国,经济上依靠中国的“对冲”战略,以求得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本国家的利益。但沿线大国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它们也希望可以与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展开合作,发展本国的经济与贸易,但另一方面,它们又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以及收到的利益回报的不确定性表现出谨慎态度。首先,“一带一路”倡导的是全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广泛合作,因此,未来的合作一定不会仅仅局限在地缘上的沿线国家,其他域外大国的支持与参与将会十分重要。美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表现出很强的警惕与怀疑态度,这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有关,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警惕和排斥是中国发展“一带一路”所无法避免的问题。
2.经济方面
投资与回报间的潜在风险以及经济措施落实的执行难度是“一带一路”倡议可预见面临的另一方面挑战。“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众多,资金总量巨大,各国的国内情况十分复杂,实际操作远比构想要困难得多。如果回报的风险太大,不确定性太强,那么投资将会很难实现。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雅各布·斯托克斯(Jacob.Stokes)就认为,“一带一路”计划表面上看起来高歌猛进,但是其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诸多的绊脚石。“例如,该计划弥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努力虽然受到了普遍欢迎,但是宽松的借贷标准或将会破坏计划的进展。如果“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由于使用资金来开展不合理且缺乏可行性的项目而导致还贷困难,那么中国的投资将会蒙受损失”。[1]同时,习惯性粗放发展思想可能导致投资地的一些环境问题,中国对于人力的使用,赶工期,加班问题可能会与投资地的习俗不同,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人权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恰当处理还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影响。如果中国的“一带一路”无法给参与国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那么极有可能会产生动荡,这种动荡很有可能是连锁性的爆发。此外,新冠疫情极大的破坏了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受极大挑战。借贷者无法还款,投资者无法收回投资,那么将会极大打击各国信心,这将使得“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更加困难。同时,参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对称,若“一带一路”建设使得“穷国更穷,富国更富”,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那么“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受到更大的争议与阻碍。
(二)“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多元文化协调考验
相比于经济政治问题,文化问题要也不容忽视。以一个现实主义者的视角来看,国家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便是国家自身利益,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若沿线国家只顾本国利益,那么将会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极大的干扰。例如:威利·耶鲁(Yale)就认为“‘一带一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签订协议,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符合它们本国的利益,基本上不会受到相关国家的太多反对。对中国而言,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如何将投资和贸易转化为地区性联盟建设,以使得相关国家的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目标与中国的相协调,认同中国而不是其竞争对手(如美国)的观念”。[1]因为只有如此,这些国家才能够与中国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体制的差异即使得一些国家担心来自中国的政治影响对其社会造成冲击,又导致中国与相关国家在具体的法律、制度、规则等方面缺乏较好的对接,这就使得“一带一路”的在文化与价值观层面上的推广充满了挑战与困难。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竭力传播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把“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种地缘战略,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压制中国,这都给“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交流的实践带来了挑战。
其次,宗教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全球化问题,这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文化建构
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学派指出,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是不同的,不存在所谓的规律,社会世界是一个人类自我意识的世界,思想和信念的世界,观念和概念的世界,语言和话语的世界,符号、标志和群体认知的世界。国际政治体系由结构与施动者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构的,国际政治的结构由共有观念构成,观念塑造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构建国家的利益。建构主义通过考察国际体系的社会含义及价值结构而不是权力结构,来理解国家的利益和行为。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物质结构”。[3]
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主流理论忽视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和认同问题,温特则把文化、认同和利益因素及其结合带回国际关系研究,并建议在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三概念(构成原则,体系功能和实力分配)基础上,增加第四概念,即认同和利益因素。建构主义认为,社会建构的重要结果是形成集体认同,温特指出的与集体认同有关的四种变量为“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这四种建构构成了一个较为和谐的团体,这为构建现实社会中的文化提供了一种范式样本,“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需要建构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的合作关系。
三、“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建构
(一)“一带一路”中的文化建构理念与倡导
1.构建合作共赢理念。建构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倡“认同”“文化”的作用,正如温特所说:“要通过国际努力变‘利己的认同’为‘集体的认同’”。[4]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因素便是能否建立起各个合作国共同的身份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各国加强对中国的肯定,建构起对中国共赢多边合作理念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为此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5]中国先后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和以“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为代表的“共同体”理念,倡导多边共赢的国际合作新局面。
2.构建包容开放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确立面向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的开放政策,面向数量更多,多样化程度更高的国家开展合作,不论经济发展水平,不论意识形态社会类型,不针对不排斥任何国家,也要欢迎除了沿线国家外的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或是地区组织。将中国的包容开放理念直接展示给世界,给予参与的各个国家更多的信心与信念,使之增加对“一带一路”的归属感,增加各国对相互之间依存的感受程度,对自己参与的身份认同感逐渐提高,从而有利于“一带一路”的文化构建。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建构的方略与实施
1.同质性建构。同质性建构更多要求的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与各国的人文交流,进行人文方面的文化建设,搭建人文交流机制,可以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等领域与各国制定一系列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加强国家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机制,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与沿线国家共同举办“旅游交流年”“文化交流年”“教育交流年”成立“孔子学院”、普及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等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软实力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借鉴非英语国家媒体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创造一个中国式的、有说服力的、有影响力的媒体。中国媒体应自觉建立平等、互学互鉴、宽容、尊重、共命运的传播话语体系,忠实向沿线国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诉求、国际关系新理念、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通过同质性建构,可以增强沿线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减少对中国发展的顾虑和怀疑,增加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同质性,这都有助于扫清意识方面的障碍,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2.自我约束建构。“一带一路”参与合作的沿线国家要自我约束,尤其是在民族冲突等方面需格外谨慎。沿线国家需要通过不断地合作寻找国家间的共同利益,约束各国挑衅性行为,也约束本国不受西方大国的干涉,不去成为大国战略棋子,共同构建与周边沿线各国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合作国家要进行自我约束,保持克制,求同存异,认清当今世界和平的大趋势,共同进行多边合作以应对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存在的共同挑战。当然这也需要中国从中提供帮助,中国应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优势资源,获得更多的权益,始终遵循“淡化政治因素”和“逐步分享资源”的指导原则,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合作,不仅要巩固现有市场,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在政治层面上主动调和相关国家的冲突与矛盾,营造“一带一路”倡议下良好的合作环境与空间。
3.构建共同身份。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对当今时代各国的依赖程度,联系程度加深的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仍然坚持相互依存是时代发展的大潮,这体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命运共同体”上。中国在不同国际场合,会议上倡导“命运共同体”概念,这将产生特定的语言象征和符号效应作用,可以不断向他国传递信号,传达出中国仍然愿意引领世界合作,加强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度。如果有人带头并开始谈论“我们”应该做什么,一个群体可以比非语言交流更快地建立起来,从而产生“迅速信任”。除此之外,“命运共同体”也能加强客观相互依存程度。“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合作共赢性质的外交理念,促进各国之间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联系,强调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安全等不同维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可以整体提升国际社会的客观相互依存程度。而在“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呼唤下,各个国家会增强参与合作的意愿,在共同命运的倡导下发展多边合作,形成合作意识,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方法,使其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障碍,可以用建构身份,建构理念的方式建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人文交流,开展广泛合作,实现“民心相通”。当然,在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共同文化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加强经济方面的发展以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帮助,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言出必行,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打下更扎实的物质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