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探析
2021-11-22张艳
张 艳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小学 安徽 滁州 23900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要以语篇为载体。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以文本话题为素材,将语文教材中看似散乱的知识点和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语言储备、积累写作素材、提炼写作框架等。基于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活用文本资源,把思维发展融入小学语文读写活动中,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视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
经典诵读不是一夜之间的经历,它需要长期坚持。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诵读,才能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传统文化的真谛。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热爱诵读,并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诵读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经典诵读质量。首先,教学生如何正确诵读。教师可以通过粉丝诵读引导学生养成情绪诵读习惯。学生们经过训练可以打破句子并强调诵读能力,这样他们就可以诵读经典并感受到丰富的文化氛围。并指导学生在完成诵读后记录他们的经历,这将使学生快速掌握诵读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学生诵读、父母签名或小红花刺激,鼓励学生增加诵读兴趣。
2.强化阅读教学,让关键能力开枝散叶
2.1 关注语言能力,培养必备品质。新时期的语文课堂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就是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关键能力则包括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教师应提升文本分析能力。文本分析能力从知、语、文、领和情五个方面入手。
知:知识、认知和延伸知识;
语:语言、语境和语用;
文:文字、文学和文化;
领:领略、领会和领悟;
情:情境、情感(经验、生活和内心)和情怀。
2.2 阅读策略解析及活动的优化设计。阅读理解上有表层理解,推断性理解和评价性理解。或者根据学生阅读技能培养上可分为初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的阅读。
不同层次展现不一样的技能和策略,从上到下依次为高、中和初层次。
3.通过读写结合,让书面表达开花结果
通过以读促写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层次与积累的语言素材可有效的衔接;通过以读促写活动,学生的思维可二度开发或向思维的更高阶层迈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以阅读写作教学为支点,借阅读文本中凝练的话题,拓宽学生的思维,从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入手,有效搭建写作支架。
3.1 创新思维为抓手,夯实语言基础迁移能力。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到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优秀的书面表达离不开好词好句乃至好的篇章结构。文本解读解读是可选取某个中心词作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言知识迁移活动。这样学生的激情瞬间被点燃,灵感瞬间爆发。
3.2 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模式,凸显学生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分析文本凭借自身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导向给出客观评价。结合中考说明对学生在书面表达上有明确学生应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3.3 以加强逻辑思维为目标,衔接学生语篇组织的建构能力。思维导图是文本解读的产物,文本解读可服务于书面表达。文本解读就如同庖丁解牛。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学生培养训练了概括能力,为写作搭建文本框架,让学生理清写作结构思路。
4.课堂反思,再读再写
有的文本,篇幅相对较长,内容多,如果仔细解读文本,那么一节课里根本来不及写作,因此怎样快速有效地处理文本,抓住重点和框架,为写作做好铺垫的同时,又要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写作和展示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了教学思路,接下来就是阅读环节怎么设计,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又要让学生形成写作框架,获取相关语言句式。为了让学生读透文本,可设计预习、理解、讨论、思考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获取基本信息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思考。
5.优化教学设计,以解读文本为基础
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力。小学语文课堂应该运用“文本解读→合作分享→拓展表达”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思维课堂,来训练语言思维技能,实现语言和思维协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部分学生对写作带有畏难情绪,甚至讨厌写作课。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更大的原因在于阅读语篇时教师未能设计为写作服务的活动,导致学生不能将阅读中学到的信息運用到写作实践中。因此,教师切忌直接向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而是通过阅读活动的层层铺垫,让学生根据阅读文本理解框架结构和句型,并在此基础上重组段落,尝试写作。学生能根据所学开展写作,有利于排除畏难心理,也能做到有章可循。
总之,语文的阅读不能单纯的停留在字词的翻译,而是要运用不同思维技能掌握遣词造句和润色衔接。运用思维导图构谋篇布局。通过教学活动的优化和阅读技能和策略的运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