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促阅读*
2021-11-22巫华招
巫华招
(福建省上杭县临城中心小学 福建 龙岩 364200)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主要是务农和经商的居多,许多学生除了学习语文课本,很少阅读课外书,学生基础不扎实,缺乏阅读策略,往往只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浏览一遍,读完说不出文本大概的内容,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成为教学的难题。为此,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品析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发展。
1.激发兴趣,品词析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特别关注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1 抓住关键词句,在阅读文章时,充分让学生感悟品析语言的优美,体会文字的情感温度。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课文《荷花》时,老师先课件出示配图文字:“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朗读几遍之后,提示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先后提问:“你觉得荷叶长得怎么样?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哪个词中可以体会出荷花这样的特征?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修辞手法?”逐层深入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循循善诱地提示和引导,学生的回答就会顺着老师的思维,从朗读中找到比较准确的答案: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相关词语,体会到荷花长得很茂密,长势很好,很多生命力。
1.2 辨析句子,可以让学生体会用词造句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比如《荷花》文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是关键词,执教者让学生先查字典,找出字典中的解释,让学生选择文中这个字的意思。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冒”字的用词特点。“冒”和“长”仅一字之差,引导学生考虑:哪个词用得更好一些?你认为用上其他的字会更好吗?说一说你的看法。
1.3 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热爱写作。特别是让学生养成长期积累的习惯,重点抓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尽量读一本一本的书。读好书,运用“学习通”,让学生参加阅读的测评和评价;充分利用积累本,每天摘录让6个词语和成语,摘录两句优美的句子,背诵一首古诗。看完一本书,都要进行测试比赛,完成学习平台的测试题目。从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和课堂小练笔。
2.有的放矢,分类指导,探索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品词析句教学要针对各个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指导。对于低年级学生着重落实汉语拼音,字词的积累,生字的教学多指导学生阅读简短浅显的文章,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绘本,初步指导学生品词析句。
比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的阅读教学,着重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读完后思考: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有趣?划出来。然后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划出优美的句子第二句。但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老师追问:“山草、野花会流动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特点?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想了想,有人回答道:“老师,是因为野花有香味,风吹来时,我们就闻到了花香了。”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月亮会倒映在小溪了,小溪会流动,月光都变成有动态了,让人感觉很有趣,很优美,对不对?”老师即时进行点拨:“对呀,孩子们,你们真是很有想法,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仔细观察。写作文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静态的事物,写出动态的美。”
3.强化实践,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好“品词析句,落实语文素养”阅读指导课,是教师强化阅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体裁,要认真地指导学生有效的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比如,对于小学4-6年级学生,应该重点研究学生有效阅读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并且要指导学生将学习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温度和气味,为此,老师在梳理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课外读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指导课。
比如三年级课外必读书目《夏洛的网》充满童真童趣,也富有想象力。我在指导阅读时,利用“预测”和“跳读”的方式进行精读专题指导,夏洛用织网写字的方式救了威尔伯的情节,孩子们觉得好神奇呀!我让孩子找一找夏洛写了什么字?来参观的人有什么反应?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杀威尔伯了?孩子们找出关键语句品析,边读边思考,发表出自己的观点。
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比如开展词语积累“擂台赛”、阅读竞赛比赛赛等多种多样的比赛,以比赛促进阅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老师得到更多的指导,收获更多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良性循环,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更大的激发,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两年来,所教学生邱芯怡、邓梓轩等同学均获得县小学生讲故事比赛一等奖。何秋敏、蓝安宁等同学获得县级“暑假读一本好书”征文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罗荣辉、林昕鸿、黄佳丽、陈诗涵等同学分别获学校讲故事比赛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