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化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验研究

2021-11-22周万斌张亚晶唐荣斌高俊兰赵猛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0期
关键词:思政技能素养

周万斌 张亚晶 唐荣斌 高俊兰 赵猛(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生命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指以体育教学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和教育结果导向引领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模式的改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价值、生存技能与生活哲学内容,通过特定的体育活动创设,让学生明白生命价值内涵,以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实践经验与理论认知水平,最终实现“真善美”生命境界的教育。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法

该文理论框架与实验理论构建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从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三大中文网站共收集相关研究论文32篇。

1.2 专家访谈法

为了全面获得黑龙江省高校生命化体育教育开展情况和掌握大学生德育行为教育成效,以构建此次干预实验的生命化体育思政教育策略[1-2],该文对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及黑河等地市10所较具代表性高校的体育教师共计20位进行访谈,为该研究的理论构建和教学实践深化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1.3 问卷调查法

对实验学校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生命化教育状况等,共回收问卷300份,有效率100%。

1.4 对比试验干预法

选取实验学校德育行为比例相同的2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100名进行生命化视域下课程思政体育教学,另100名进行传统正常教学,实验周期1学年。

1.5 数理分析法

利用Office软件对问卷和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生命化体育思政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以生命化教育理念解剖学生问题行为形成机理,构建三层次发展理论指导教育结果

此次对比实验研究主要聚焦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结果与综合化育人结果现实需要之间的差异,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和行为表现进行整体关照,因此实验理论与实验内容的构建均应建立在学生问题行为形成机理上。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学生问题行为主要集中在焦虑(28.35%)、抑郁(12.47%)等不良心理,缺乏生活技能(42.84%)和生命尊重(13.1%)等不当行为认知和知识素养与其他素养教育结构失调(67.98%)及群体生活技巧(40.25%)与交往艺术缺失(34.12%)等思想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建立健康和谐学校生活圈,实现健康生活、学习的主要问题。而同时根据文献检索、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问题行为的形成机理既与养育环境(42.12%)、既往学校生活环境(23.15%)和重知识素养轻综合素养教育思想(34.73%)有关,也与学校体系缺乏生命化教育理念和施教能力(20%)有关。基于上述深度剖析,此次实验特构建了以哲学理论为纲、以生命认知功能为要领、以生存教育能力建设为关键和生活技能成长为核心的三层次发展教育理论。经过1学年的实验干预结果显示,三层次生命化体育思政教学实验干预,分别有78.9%、84.2%、84.78%、78.93%和79.35%的实验组成员在问题行为认识、素养结构、生命认知水平、生活技能、生存教育能力5大方面获得了提升,而对照组分别有40.21%、78.34%、18.12%、40.1%和17.63%的成员在这5大方面仍存在问题。

2.2 以生命价值和生存技能为主体的内容构建对生命价值教育结果与认知水平有显著影响

此次生命化体育课程思政实验干预教学,坚持将学生看作主要教育主体,确定以学生的生存技能、社会适应力和交往艺术等能力成长为主要教学结果导向,对体育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和教学监测手段进行了深度重构,特别是打通了课内外教学的制约,通过课内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教育结果导向引领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模式的改进,在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坚持渗透生命价值、生存技能与生活哲学理念和技能,通过每一单元特定的体育活动创设,让学生明白生命价值内涵并习得生存技能与交往艺术,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与理论认知水平。对比实验中对实验组100名学生进行全天候监控。初期以生命化理论与生命哲学探讨与认知教学为主;中期以生存技能与生命危害预警实践为主,明确不良行为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危害,提升不良行为预警能力,学会应对策略;后期针对学生的生命化认知、生存技能和行为表现构建生命化体育教育的内容、教学实施方式、教育结果实时监测手段,形成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不良行为干预对策,对学生整体与个体的生命化体育教育结果进行评测。经过1学年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生命哲学认知、生存技能和行为规范3个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存技能影响力最大,行为规范次之,生命哲学认知水平也具有显著影响。对照组学生在生命哲学思想认知水平、生活、学习矛盾处理能力和交际、校园适应力等方面则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正面处理学业压力、与同学的生活矛盾、学习竞争关系存在不适应性,34.1%的对照组成员产生不良心理,12.1%的学生有崩溃、绝望等过激行为。对比结果显示,以生命价值和生存技能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结果与认知水平有影响。

2.3 共成长、共促进的动态化教学实施模式具有显著成效,能激发教育氛围创设

生命化体育思政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复杂化的双向教育过程,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3-4]。根据该课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此次对比实验研究首先明确了黑龙江省学生生命化教育思想行为主要表现和生命化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以下4点:一、缺乏独立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内容与教育结果导向,特别是教学内容构建缺乏体系性与成长性;二、孤立、抑郁、心理障碍等不良行为发生率逐年提升,学生缺乏宣泄途径与自我调节能力;三、生命化教育与学科思政教育未能实现深度结合,缺乏整体关照能力并具有较高体验水平;四、师资培训难以跟进,缺乏开展融合教学的现实条件。其中,体育教师作为生命化体育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施主体,同样面临着教学能力缺失、教学手段僵化和教育结果不明确的难题,这也是实验教学开展初、中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本问题,该课题在教学实施模式上根据学校公共体育教师性格特征和课程创新能力构建了共成长、共促进的动态化教学实施模式,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师生在生命化体育课程思政这一新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创造创新力和课堂融入能力而进行创造性的应用[5-6]。在1学年的教学探索中,实验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以“共建共管”为教学监测主手段,以“动态化、成长化”能力成长为教学激励目标和以“体验感、获得感”为教育结果导向的目标机制。在该机制下,实验组学生围绕当今生存环境、竞争压力、身心健康影响要素,构建了生存技能和职业素养“双核心”成长体系,使生命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分别提升了37.85%和78.65%;通过学生素质发展和教育成果导向的动态化、成长化管理机制,创建出全过程、全方位、全能力成长的生命化体育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在实践层面保证了教育结果,其中实验组学生在知识素养、生存技能素养、社会适应力、创造创新力等四大方面分别高于对照组12.45%、67.34%、65.32%和68.45%。从上述几组数据的对比结果可以断定,此次干预实验对实验组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动态和生命价值、生命尊重意识教育以及在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与价值理念的教育成效上具有显著影响。

3 结语

经研究可知,此次实验干预在生命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意义,实验组成员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成长机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与探索价值。

首先,三层次发展理论提升了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和教育结果的可预测性。以生命化教育理念解剖学生问题行为形成机理,构建哲学理论为纲、生命认知功能为要领、生存教育能力建设为关键和生活技能成长为核心的三层次发展教育理论,对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结果能力在智、知、行、情统一和三观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以生命价值和生存技能为主体的内容构建对生命价值教育结果与认知水平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比实验探索、验证在生命化教育理念和现代育人目标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实施模式及教育结果导向机制,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成效。

最后,共成长、共促进的动态化教学实施模式具有显著成效,能全面激发教育主体的参与力、创新力和教育氛围创设。此次干预实验围绕当今生存环境、竞争压力、身心健康影响要素,构建了生存技能和职业素养“双核心”成长体系,使生命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获得大幅提升,同时,共成长、共促进的动态化教学实施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均获得了全方位的成长与实践素养的提升,从而保证了教育结果及师生在知识素养、生存技能素养、社会适应力和创造创新力四方面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思政技能素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