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谚语融入高校武术教学的模式构建及路径研究
2021-11-22赵迎山
赵迎山 杨 飞
新疆政法学院,新疆 图木舒克 843900
谚语具有流通性、理论性和通俗性。正如培根所说那样,“一个国家的智慧、风趣和精神均体现在谚语中”。武术谚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历代武术先贤和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战斗经验及养生经验等浓缩的智慧隽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持续了西方体操教育的口令式教学模式,虽具科学指导性和理论规范性,但机械性和程序性教学模式严重桎梏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影响武术进校园“落地生根”。当前,我国教育部门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创新举措,致力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启迪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武术谚语是历代武术前辈们对武术技理技法以及武术内涵的凝练和概述,代表着优秀武术文化的符码基因,对于中国武术文化传承演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校武术教师理应不断创新教学、教法,努力掌握武术谚语并应用到武术教学实践中去,从而能够多形式、多维度指导学生习武,激发其内心积极探索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效果。因此,构建以兴趣为主导的武术谚语教学模式,拓宽传统武术教学路径,对于促进武术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的实证意义。。
1 武术谚语特征和形式
1.1 武术谚语概说
武术谚语,即拳谚。《中华武术大辞典》对拳谚释义:广泛流传于民间并为古今习武者所沿用,以简单通俗语言反映复杂拳理,总结精炼武术要领,分辨正误,防止偏废。[1]武术谚语自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实践和经验的高度概括,表达形象、言简意赅蕴含丰富的武术哲理,通俗易懂且指导性强,已形成特殊语言文化体系。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不断融合儒家、兵家、道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战术指导技击思想。其内容涉及技击、技理、战术、养生和德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子文化宝贵的武学财富。
1.2 武术谚语表达形式
武术谚语是谚语的一种,其形式和语风也具有谚语的基本属性。《左传·隐公十一年》:“谚,俗言也。”“俗言”即百姓口中的顺口溜,虽非正式的语言形式,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生活色彩;《国语·越记》:“谚,俗之善谣也。”;《说文解字注》:“谚,无非前代古训。”“善谣”“古训”即前人的理论思想和真知灼见,理论性较强,富含武术哲理,代表一定的权威;《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言也。”“直言”语言形式简洁不累赘,直抒武术理论之意;《四角号码新词典》阐释谚语是“流传民间的简练,通俗,含义深刻的谚句。”
1.3 武术谚语形成特征
1.3.1 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武术谚语承载着中华武术厚重的文化积淀,阐释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高度概括的实践经验,虽无法考证它具体的产生时间,但它用精炼的语言指导人们习武、授艺、养生。简单的武术谚语蕴含了丰富的武术理论思想,代表着历代武术人习武经验精髓,经过不断的传诵、修饰以及传播范围的扩大,其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武术思想更加丰富。例如,武术的功法练习有“扎根于脚,力发于腿,主宰于腰”意指不断强化身体素质的练习,只有强化四肢体魄才能避免花拳绣腿,从而达到身体的协调发展。“经常练武术,不用上药铺”意在强调练武可以强身健体的养生思想。武术谚语也包含了地域性带给武术的影响,受南北地域条件限制和影响,“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精炼概述了武术产生的地域特色,那是因为南方地理环境多山水而少平原,南拳占地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因此南方适合南拳充分发展;北方地区多呈平原,地势开阔,适合大开大合,闪展腾挪动作施展,练习腿上功夫门派较多,其武术发展有“北派”之说。
1.3.2 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武术谚语相较于大众谚语更加形象化,既不同于中医的“汤头歌”也不同于快板的“莲花落”。武术起源于劳动生产,其动作形象常常体现出自然景观和动物样态。如“起如猿摘果,下如燕抄水”形象的借助动物比喻习练长拳时精气所在。“站如松、卧如弓、动如涛、静如峦、起如猿、落如鹊”等这是习练长拳时对节奏韵律的要求,通过物象比喻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枪似游龙,棍似旋风,刀如猛虎,剑如飞凰”比喻器械演练的动态标准,描绘出枪法前扎一线而盘绕,棍法横扫一片而刚柔,刀法力量加持而刚猛,剑法灵活环绕而飞扬景象。谚语本身呈现对仗工整,便于记忆特征,其形式押韵,内容易懂易颂,相比于长篇累牍的解释其理论内涵,武术谚语就显得更加简捷易掌握。
1.3.3 分门别类获益良多
武术谚语经过历代武术人积累概括传承至今,其数量庞杂,分类梳理有助于人们进行传诵和掌握。武术谚语大致分为四类:(1)技理类。武术本就是以技击为目的、以套路和格斗为形式,因此技理类的武谚来源于实战并指导训练的简言。如“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2)技法类。武术技法即练武方法,是无数武术前辈们经验的结晶,对于诀窍的正确掌握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如“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3)德行类。武德是长久以来的磨合,习武人之间产生并受到大部分人认可用于规范具体个人行为的要求。制约习武人士的人际关系,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体系。如“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浇花要交根,教拳要教人”。(4)养生类。中华武术技击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同时,养生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拳后百步,精神爽砾”“打拳壮筋骨,踢腿活四肢”。
2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1 铸造优秀道德品质
和谐社会一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源动力,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仁”“义”“礼”“信”“孝”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推崇,也是为人处世和爱国爱民的道德圭臬。中国武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民族精神,成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资源。[2]因此,高校作为育德育人重要平台,教师应当肩负起融武德教育于教学重要职责。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莫大影响,因此“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成为教师“传道、授业”对象的先决条件。教师借助谚语融入以规范学生思想行为、强化学生道德修养。“恃艺逞凶,罪不容诛”“嫖赌看似个人事,玷污武林人品低”教师通过武谚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恃强凌弱更是可耻行为,洁身自好是现代社会的优秀品质。“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意重在培养学生尊师重道,不忘师恩的思想品质。“拳不伤人,械不取命”“拳硬舌头软,舌软也伤人”阐释台上比武技艺较量只是技艺比量,旨不在伤人,做人有胸怀才能使人信服,更不要侮辱谩骂别人。武德教育常常作为习武人的行动指南,对其思想教化有重要作用。
2.2 激发求知强烈欲望
卢梭曾指出:“兴趣是最大动机,而且是真实有效的动机。”[3]我国长期以来的机械性教学倦怠了学生的思想,弱化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致使很多大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兴趣是学生锻炼学习的内生动力,个人偏好削弱了学生付诸实施的行动欲望。武术谚语教学实践掺杂一种风趣的教感方式美化着传统模式的枯燥,学生心理认知从感性认识转为理性思考,从而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例如,讲述武术“八法”时,为便于学生记忆,用“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来代替“手法快、眼明锐、身灵活、步稳固、精神充沛”等的练功要求;讲述手型时,“握拳如卷饼,勾手似镰刀”;讲述出拳时,“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燎”;讲述散打站架时,“肘护肋,拳护心,两腿夹如剪”;讲述技战术时,“远拳近腿贴身摔”来说明格斗时分开则拳打脚踢,靠近则擒拿抱摔的格斗机巧。教学过程也是“解惑”的过程,武术谚语的应用可以辅助加速记忆,快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感悟力。
2.3 指导习武实践操作
实践也是去伪存真的唯一标准。眼高手低常常是人们习惯性错误,经过实践的检验,笃定内心真实想法,去伪存真,从而坚定信心。教学过程中,虽然“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但是在现代教学环境中,没有了传统师徒的面传心授,教师的教化作用是学生“走进门”的关键。比如,很多大学生缺少武术基础,对“弓、仆、马、虚、歇”五种步法比较陌生,讲述弓步时,要求学生“前腿弓,后腿蹬,三个直角莫放松”要做到挺胸抬头不塌腰,大腿与腹部垂直,大腿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地面垂直,后腿蹬直且脚跟不能离地,经过教师实际指导,从而正确打下基础。又如,练习踢腿过程就要求“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起腿时大腿带动小腿控制腿的方向以及高度,落腿时注意把握力度不能使劲下砸,控制脚的落点和力量,过肩时加速摆动就像旋风一样,这就是“踢腿一阵风”的由来。再如,对于格斗技法有“拳似流星臂如鞭,腰走龙蛇眼似电”,出直拳、刺拳时快速密集如流星坠落,摆拳、鞭拳时整条手臂如鞭子抽下,躲闪时腰如龙蛇游动,目视前方加强警惕,简短的两句话就概括了格斗要领。类似的还有很多,如“好腿不过膝,起腿三分险”“落步如钢钉,进步快如风”等。
2.4 提高武术参与意识
武术意识是武术运动员或习练者在武术运动中一切意识的自觉心理活动状态。其实质是人脑中武术攻防相互作用产生的精神影像,是人脑对武术技巧的客观映射。[4]武术谚语蕴含丰富武术思想以及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武术运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武术评价常说的“花拳绣腿,好看无用”正是对“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结果评价,参与武术习练必须配合功法就会及时反映到学生主观意识里。对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生而言“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拳打千遍,其意自现”是一种提示和鼓励,无形中会增强其成功信心和吃苦决心。对于那些不知足的学生“一招鲜,吃遍天”帮助其正确认识“多”未必就“好”,脚踏实地最重要。对于爱看不爱动的学生而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使其认识到习武要经常运动,看懂不等于熟练掌握,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于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又不爱锻炼的学生而言“手舞足蹈,九十不老,手闲脚懒,十九入板”“自古拳术三大用,防身、健体与防病”增加说服力,引导其养成积极参与锻炼的习惯。
3 结语
武术谚语语句精炼,生动形象,顺口押韵,以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承载着武术哲理、技理技法、武德教育、养生防病的丰富内涵。融入到高校武术教学的武术谚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武艺教化极其重要,不仅节约了教学成本,激发了学生的习武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武术进校园”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