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2021-11-22唐英梅郭振华
马 骏 唐英梅 王 鑫 郭振华
1.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 吉首 416000;
2.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安居中心小学,山东 济宁 272100;
3.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1 文水左家拳发展概况
左家拳是清代著名镖师山西文水人左昌德创立的一个拳种,拳械内容丰富,其中,面掌、弹腿和双钩堪称“左家三绝”。左家拳因左昌德始创而得名。左昌德自幼跟随通晓武术的父亲左文法习武并得家父的真传。道光五年,十七岁的左昌德随父进京经营车铺,并被长眉和尚收为弟子。苦练九年后,功成。通过文献资料的记载可以看出,左家拳创始人在少林拳以及其他拳种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参悟,于清朝年间形成左家拳。道光十六年(1836年),左昌德的车铺经营不善倒闭,从此浪迹北京。因抱打不平打死了人一度被官府缉拿,后在父亲好友张德茂的帮助下来到苏州,并帮其经营镖局。从此,左家祖孙三代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行镖生涯,由于武艺出众从未失过镖。特别是在1844年,左昌德押送苏州名绣“七禽图”立下大功,嘉靖皇帝非常欢喜,赐于其黄马褂一件。左昌德因武艺高强、“保皇镖”而誉满神州,此时也是左家拳发展的巅峰时期。但是近代以来,随着清政府的没落、帝国列强的侵入、军阀割据、连年战火等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贯穿于左家拳发展的整个脉络的镖局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左家拳自此也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竞技武术飞速发展,以左家拳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习练人数逐渐减少。山西体委1988年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组,左家拳又一次回归到世人的视线当中。
2 文水县左家拳地域文化的特征
2.1 崇礼重教,拳禅一体
在习练左家拳之初,都要从道德、礼仪入手,任何一个习练左家拳之人都要遵拳礼。拳礼又称请拳,即打拳时的敬礼,含有相互谦让、尊敬、学习、团结之意。左家拳不仅是肢体的语言,其更是具有很好的教化功能。左家拳强调武德的修养,蕴含有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恪守自强不息、正义守信等美好品德。它是一门实践的教化之学,是一种近乎终生习练的过程,“文以观心、武以养德”正是左家拳良好教化的精髓所在。[1]
2.2 以形传神,以神化形
文水左家拳在习练时注重“以形传神”“以神化形”。“以形传神”强调从形到神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达的是一种由外及里的审美意蕴;如左家拳模仿虎的步态中,体现灵活、迅疾、机智、勇猛的人文精神;“以神化形”传递的是对神韵的一个感悟,从而把神韵也带入到左家拳的技击表现当中来。[2]
2.3 以腿见长,连陪带打
民间拳谚有“南拳北腿”“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之说。作为北方拳种的左家拳有“左家弹腿走天下”之称号,足见其腿功见长。左家弹腿以铁腿功著称,招数有踢、踹、踏、蹬、踩、勾、铲、剪等奇妙莫测。号称“弹腿镖师”的左昌德凭此技使其在30多年的保镖生涯中行走于“南七北六”13省而无败绩。文水左家拳的技击性很强,其出手突出连陪带打,即对手发起进攻时,则在对手的攻势化解之后丝毫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立刻对其展开攻势。
2.4 动静结合,内外兼修
动与静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左家拳在静态的桩功和动态的行进中都强调动与静的相结合,动时如脱兔,静时如山岳,完美地诠释了动静结合的规律。即便在习练桩功时也注重“以意催动”;在套路的演练过程中,动作的衔接、转换充分体现动与静的高度统一。习练武功者自古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注重内外兼修一向是左家拳所追求的修炼目标。
2.5 传内不传外,传承范围封闭
左家拳的学习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习练。这种长期性要求左家拳的传承地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某一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传播。左家拳以姓氏命名本身就有着传内不传外的风俗。纵观左家拳的传承史就会发现,左家拳的传播范围仅限于在左家的家族中,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才会传给外姓。目前,左家拳主要在山西文水县、汾阳县、灵石县等地流传。相对全国范围来讲,左家拳的传播范围较小,所以这种以地域为中心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2.6 家族自成一派,薪火传递脆弱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左家拳在这个时期也是发展繁荣期。受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左家拳的传承多以父传子、师传徒的方式进行。这种传承方式虽然保护了本门的武艺及其原始性,但如果家族中没有男丁或其他客观原因,本门武术将面临失传的可能性。民国末期,左家拳就因为这样的原因开始向本村外姓人传授本门功法,从此可以看出左家拳传承的脆弱性。
3 文水县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致因分析
3.1 地理环境为左家拳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自然条件
左家拳发源地孝子渠村,位于吕梁地区文水县马西乡地处吕梁山东麓,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区,地势开阔,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一代女皇武则天便出生在这里。左家拳在发展中受吕梁地区相对闭塞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腿法丰富、动作幅度大、动作起伏明显、擅长力量和内功,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
3.2 尚武传统是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形成的土壤
文水是“武术之乡”。历史上文水曾出过无数武术精英,唐代的武士 、武三思、武承嗣等不但著有兵书,而且武功高强。北宋一代名将狄青也是文水县狄家社人。清乾隆年间武举人成元震,从守备逐渐升至为总兵提督,清初文水还出过一名武侠奇才翟玉山,他与武林大侠窦尔敦是金兰之友。据“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记载:文水在明代有28名武举,清朝有113名武举。正是这种崇尚武学,精于武艺,民风强悍,人才辈出的尚武传统人文环境,为左家拳滋生、发展和不断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3 “镖局文化”是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形成的必要条件
镖局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3]明清时期,山西商业发达,并且还把市场拓展到了国外。在当时社会环境不安定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货物的安全,押送货物、银两的镖局就应运而生了。左家拳的产生和发展也与商业和镖局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左家拳的传承离不开镖局,左家拳能够享誉全国也离不开镖局 。[4]作为山西特色文化的“镖局文化”无疑是左家拳文传承发展的必要条件。
3.4 当地民俗是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形成的依托
民俗如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等在特定的地域中形成,并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左家拳在文水县能够传承下来与它的民俗活动有着重要的关系,文水左家拳也对民俗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据实地调查得知,每年文水举办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左家拳的师傅们都会大显身手。这种展演既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又成为左家拳传承的一种依托。文水左家拳套路演练过程中,不难发现,文水左家拳讲究“崇礼重教”“不争先”等与吕梁地区人民养成的崇尚礼仪、谦逊、内敛的民风是分不开的。
3.5 儒释道是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形成的内核
儒释道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左家拳的文化内核。首先,文水左家拳推崇儒家的礼让、谦卑,道家的“无为”,讲究“拳禅一体论”,这对文水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禅本义为静修,左家拳讲对禅的理解运用到练功当中;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文水左家拳的练习当中提炼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意气结合,以意领气”。因此,可是说文水左家拳是儒、释、道文化内核的一种融合。
3.6 农民起义军与秘密结社对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农民起义军与秘密结社对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元末,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下,农民大起义爆发,百姓图生存便拿起了刀枪习武。明朝建立后,统治者实行“民间武勇之人编成队伍”的政策,于是民间习武“随其风土所长”,不同风格的武技应运而生。左家拳之所以得以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与其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与秘密结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现在它推动了左家拳的普及。在清代,秘密结社的主要活动形式便是开展习武活动以满足下层民众互助、自卫和反抗的需要。[4]清代,各类秘密结社在民间的发展更为迅速,而武术则是其联结民众的普遍方式[5],左家拳得以不断发展的过程,尤其在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中发展更快。正如《庚子西行记》所载 “人人相引习拳,甚至有大家亦为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