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思考
2021-11-22潘玉萍
潘玉萍
(新疆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中心学校 新疆 博乐 833400)
引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与一般的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具有很多方面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教学空间也不仅仅是局限在课堂上,而是拓展到实践中,引入到大自然以及家庭社会生活之中。为了发挥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作用,需要围绕“如何实现课程目标”进行思考与探索,除了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为基础,以主动探究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还要关注更为科学与综合的价值取向。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简单的课外兴趣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主体的探究与尝试,可以从“爱玩、会做、敢问”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呵护“爱玩”的天性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为了达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教师需要及时革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结合小学生的能力水平,注意控制活动开展的合理难度,活动太简单会让孩子感觉很无聊,活动难度态度也会打击参与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操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整合生活化、趣味化、儿童化的教学资源,合理组织安排,真正促使孩子们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呵护他们爱玩的天性,这样他们才会爱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实现预期课程目标打下基础[1]。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二年级上册“交通标志我会认”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游戏化教学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设置马路交通的场景,学生扮演交警、行人、车辆司机等不同角色,当出示交通标志的时候,就要正确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们充满兴趣的参与,营造了自由活跃的氛围,在玩耍、表演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了常见交通标志,懂得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关注交通安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教学效果。
2.提供科学指导和鼓励,锻炼“会做”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良好探究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广泛的社交能力,要锻炼学生“会做”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现在很多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中,表面上看似很热闹,学生都在参与动手操作,但显得毫无新意,教师没有进行科学的指导,学生没有学到什么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全程指导,鼓励自主探究合作,最后还要及时反馈,给予肯定和激励的评价,这样更加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2]。例如,在“班级标志我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关于标志的特点、设计过程、方法与标准等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可以为他们提供素描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等活动材料,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思考和创新研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对班徽的设计。学生们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有的绘制设计草图,有的裁剪,有的粘贴,最终完成了各个小组的作品创作,最后在全班进行作品展示,投票选举最佳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很高效,学生们边想边做,锻炼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3.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培育“敢问”的精神
在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独立自主和改革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敢问”的精神,促使形成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之后勇敢提出问题,在猜测和尝试中去研究解决问题,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不会仅仅局限在欣赏和模仿的层面上,有效的增强了学生“问”的欲望,之后在问中学,探究获得真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潜能,从而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未来人才,促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进步。
结语
总之,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真正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的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创新实践,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推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