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策略

2021-11-22娜仁格日勒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灌篮 2021年19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育人

娜仁格日勒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蕴含着大量思政元素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不仅是中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期,高校武术教学应当抓住课程思政改革的契机,深入挖掘武术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深入地挖掘各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各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形成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思政的内涵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本质上来讲,课程思政突出的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后备人才;二是从表现上来讲,课程思政表现出同向同行的特色,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课程互融共同,共同发展;三是从结构上来讲,课程思政体现出多元统一的特点;四是从思维方式上来讲,课程思政主要表现为科学创新的思维。

二、高校武术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中华传统武术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所以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应当深入地挖掘武术中的优秀文化资源及其思政内涵,充分发挥出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高校武术和课程思政的契合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育人理念方面的契合。课程思政教育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门课程当中,将所有课程的独特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高校武术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武术动作技术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观的构建。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武德、民族精神、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上,学生在进行武术学习的过程中,思想行为不断地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在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上能够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二是在育人主体方面的契合。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期国家针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使高校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武术在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方面,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习武先习德”,在武术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习武之人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始终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最终担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三是在育人内容方面的契合。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完美结合体,蕴藏着舍身报国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谦和有礼的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等,因此其价值不仅局限于武术动作技能的传授,还在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而得到思想道德层面的升华,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武术育人内容的内涵是不变的,所以高校武术与课程思政教育在育人内容方面是契合的。

三、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现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武术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多数高校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忽视武术中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内容,只是将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最终的考核也是以学生的动作技术完成程度为标准。例如,虽然在武术课上教师都有教学生抱拳的礼仪动作,但是多数教师并未深入地讲解这种礼仪的深刻内涵,仅仅是将其作为武术套路开始和结束的必要动作来讲授。多数的武术教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武德、武礼等的培养处在较低的层次,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只有武术教师真正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深入地挖掘武术中的思政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融入武德等思政元素,才能够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高校武术课程的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目前,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课程考核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学生的武术动作技术完成度为考核标准,相关的武术理论知识等的考核处于真空状态。由于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武术文化内涵的教学并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他方面的情况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评价,学生很难真正地对武术产生热爱和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对教学的效果也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学评价方式偏重于量化,这就使得武术的育人内容等不到充分的挖掘、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必须要对高校武术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完善。

(三)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环境思政氛围不足

高校武术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密切相关。目前,高校武术教学环境氛围营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大多数高校的武术场馆布置较为简单,并没有利用一些武训、武谚等进行氛围的渲染,更有一些高校在场地、器材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武术教学在户外操场上进行,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完成。二是多数高校武术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音乐伴奏,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讲解—演示—练习”的教学方式,没有新意并且较为枯燥,不容易激发出学生武术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多数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武术服饰要求,学生在武术课上的着装基本上就是运动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缺少了一种心理上的仪式感,也没有发挥出武术服饰的文化作用。可以这样说,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环境思政氛围的不足,对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四、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策略

(一)提升武术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想要更好地在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就必须要不断地提升武术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在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武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起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并行的育人理念,要自觉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武术教学中,深入挖掘武术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二是武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对武术中思政元素挖掘的能力,要意识到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蕴藏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真诚有信的伦理道德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在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对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力,努力将思政内容与武术教学融合到一起。三是武术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思政教育相关培训讲座,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和融合教学的水平。武术教师要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转变传统“重动作传授技术而轻价值观引导”的教学观念,在有限的课时中,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方式,将武术动作技术和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并向前行,以便最终实现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完善武术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标准体系

教学评价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又是教师教学计划调整的依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主要还是得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反映出来。武术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改变现下的偏重于学生动作技术完成度等结果性评价而忽视学生价值观塑造等过程性评价的现象,建立起科学的、全面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对学生的武术动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又对学生参加武术相关活动的表现和课堂态度表现等情况进行评价,全面激发出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同时,还要将武德、武礼等文化层面的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价值观、礼仪和意志品质等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三)营造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环境氛围

首先,高校应当加强对武术场馆的建设和相关器材的配备,并且在武术场馆中要悬挂一些具有震撼力的文字口号或是张贴具有吸引力的海报等营造出良好的武术文化氛围,令学生在场馆进行武术训练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武术文化的熏陶。其次,武术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各类场合上武术服装的穿戴要求,突出武术服饰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明白武术服饰的重要意识,并且强调武术服饰内蕴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武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可以在校园里放置雕刻有武术谚语的景观石或是武术大师的雕像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武术文化的熏染。

五、结语

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体悟到武术动作技术背后的文化价值,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可以从提升武术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完善武术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营造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环境氛围三方面着手。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