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2021-11-22俞雅芬
⦿俞雅芬
一、三维目标,力争统一
现代教师已不仅仅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教师也应摈弃片面的评价观念,除了关注知识以外,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①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与情感因素相关联,当人的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个人的创造潜能便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只有充分尊重理解个人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评价者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全面、多元的评价。
二、充分预设,灵活生成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②课堂又以其生成性,为教师有效的口头评价增添了不少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课堂上利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预设语,随机应变,巧妙应对,即时恰当地对学生作出评价。而教育机智的由来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教育机智是需要积累的,“厚积而薄发”,教师需善于反思,加强积累。由此可见,为了优化评价效果,教师还应关注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做到充分预设,灵活生成。
三、激励为主,讲究实效
激励不等同于表扬。在课堂实况观察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一片叫好”,语文教师用一双慧眼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用“和风细雨”鼓励赞扬学生的同时,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盲目或过度表扬与赞赏势必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口头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以鼓励为主不意味着全盘而盲目地肯定学生的评价,恰当的诊断性评价有利于指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有所改进。此外,评价应当具体化,讲究实效,避免空洞,可以结合教材和具体语境进行评价,如《三袋麦子》中老师问:“三个小动物用了三种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假如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说:“把半袋麦子吃掉,把剩下的半袋种下地”。老师联系课文内容,说:“你的办法比三个小动物的还要好”;也可联系学习方式进行评价,如“你真会读书”、“你看书可真仔细”等。
四、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评价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评价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着手,因材施教。
对优等生可进行鞭策赞扬,激发思考,使其上进。例如,在《卧薪尝胆》一课中,老师让学生来说说越王勾践是个怎样的人,一学生起来回答说:“勾践是个命运多舛的人”,老师预设的应当是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等词,当三年级的学生回答了“命运多舛”一词,老师当即表扬了他“这个词你竟然都知道,真棒,请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待学生写完后,老师继续追问:“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命运多舛就是说命运很坎坷,充满了挫折”。老师继续问:“你是在哪里看到这个词的呢?”学生回答:“是在报纸上,我不认识这个‘舛’字,我就查了字典”。老师继续说:“说得真好,老师要表扬你养成了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就查字典的好习惯,小朋友们也要向他学习,我们一起来把掌声送给他”。
对中等生进行激励,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奋进。例如,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中,老师让同学来概括第七自然段的段意,一学生回答说:“叶欣染上了非典型肺炎”,根据老师的板书前两个自然段归纳段意后分别是“抢救病人”和“关心同事”,老师预设的答案是“不幸染病”或者“身患非典”,于是老师说:“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事例,真好。如果能再简洁一点,也像黑板上一样用四个字概括就更好了。请你再来试试。”学生经老师的点拨,回答道:“染上非典”。
对后进生言语委婉,进行鼓励,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悦纳学生,使其改进。例如,在《三袋麦子》一课中,学生朗读了第二自然段,语句通顺,比较流利,进步比较明显,但是没有读出小猪开心和急切的心情,于是老师说:“你读得真流利,老师要表扬你。不过如果你能读出小猪急切、兴奋的语气就更好了,再来一次,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第二次学生朗读,语言流畅,富有感情,老师又评价道:“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这真是一只憨厚可爱的小猪”。
五、结语
由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小学生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认识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看似常见,有时却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有时也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尤其从平淡无奇的口头评价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教师的期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恰当给予肯定与赞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发挥口头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合理的启发与引导,有利于学生引发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发挥口头评价的改进功能。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口头评价,是为了及时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和问题,及时作出点拨和评析,做到评价要准确、科学,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注 释】
① 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46.
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