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共同推进体育研学旅行活动
2021-11-22霍珊珊朱英伟
霍珊珊 朱英伟
(渤海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近年来,研学旅行迅速发展,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研学旅行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到新的基础课程体系中,既丰富了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又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近年来,“大体育”也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诸多政策支持和鼓励,体育研学旅行作为“体育+旅游+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存在内容老旧、学生参与性不足、教师积极性不强等问题[1],体育研学旅行作为校内体育课程的延伸,其积极且有序的实施,势必会改善这种现状,对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好处。
1 体育研学旅行的概念发展
人们对研学旅行概念的认识比较统一,即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下,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但是,体育研学旅行的概念在学术界依然存在不同意见,高璐(2018)认为,体育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地方特色文化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集体旅游、集体食宿的方式开展的有关体育特色的探究性学习和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校外体育活动[2]。杜治华(2019)指出,体育研学旅行是体育与旅游相辅相成而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教育,集体育、旅游、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化教育新模式[3]。丁颖认为,体育研学旅行是以体育元素为依托,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场地参观和各类实践体验,将旅行与学习有机结合,起到体育课堂教学补充作用的体验式教育模式[4]。笔者认为,体育研学旅行是以运动项目为基础,以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为依据,以团队生活为主要方式,由专业师资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
2 体育研学旅行开展的现状
研学旅行出现于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2014年,国务院发文要求“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范畴”,随后研学旅行的试点动员、研学旅行开展必要性、概念界定及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推进等活动先后开展;2016—2017年,为了给研学旅行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国家先后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2017—2018年,国家组织遴选了两批共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营)地,充分利用城乡各类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各中小学每年必须开展一次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的硬性规定;2019年,国家规定研学基地要有科学的、规范的准入条件;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很多研学旅行活动没有如期开展,疫情稳定之后,国内研学旅行市场正在复苏,需求日益增长,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也呈现增长趋势。体育研学旅行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将蒸蒸日上。
3 推进体育研学旅行的具体措施
3.1 深入开展体育研学旅行需要国家层面制定针对性法律
国家将体育研学课程方案的设置、安全事故的处理、课程中纠纷的处理机制落实为具体且可操作的措施,有利于实际情况中问题的有效处理。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这让人们意识到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切实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和《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更加强调了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但是,国家层面仍未制定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顾虑和学校相关工作的难度。教育部要求“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这需要与多部门进行沟通,但目前尚未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这给学校带来了教育压力之外的其他压力。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出行是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首要前提,体育类的研学旅行除了应考虑研学的风险,还应考虑运动的风险,这就更加考验体育研学活动能否顺利推进。因此,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权划分、提供有效保障是学校顺利开展体育研学旅行的基础。
3.2 提高体育研学旅行的学生参与度需要学校精选活动
针对校外机构或者上级部门提供的各种活动设计,学校要进行严格筛选,以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地理资源,制定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为框架的体育研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可以在体育研学旅行中让学生体验,如蹴球,该项目被纳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是最受欢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该项目是一项智力、勇气、技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且规则简单易学,在场地内用己方的球将对方的球击中即可,而且对球的材质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双方同意,石球、陶球、铁球、石子、核桃皆可。另外,对场地也没有太多限制,一块正方形平地即可。学生体验过该项目后,会对它充满兴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给学校体育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对于反响好的体育研学项目,可以适当的引进到学校体育课程中,不能只体验一次,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跟进,这样能增强体育研学旅行的渗透率。
3.3 提高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决定了体育研学活动的质量,为了提高体育研学活动的质量,需要加强教师的定向培养与职业培训。第一,加快搭建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教师的桥梁。在理论研究方面大学教师具有优势,在实践经验方面小学教师具有优势,二者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对体育研学旅行领域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好的帮助。第二,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到优秀研学基地、先进研学学校学习的机会。有条件的教师队伍也可到发达地区进行考察、调研。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的互相学习,是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常用且有效的途径。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或教师优秀的经验,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能够使体育研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质量和效果也会有所提高。第三,全程化、分阶段、持续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育,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教师分为青年、中年、老年等队伍,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可以注重技能培养,他们身体素质较好,而且有激情、有活力,发挥青年教师的特长可以增强学生对运动技能和方法的感知。中年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可以把工作中的经验与体育研学旅行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效果。但是,体育研学旅行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呈现,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课堂的表现、身体素质的加强、体育道德的养成等方面,这些效果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总结,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4 提高体育研学旅行的家长配合度需要加强品牌建设
对于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家长首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其次是活动质量、活动效果。学校可以在每个学期初,在学校网页上发布体育研学活动,让家长看到新颖的运动项目,并且让家长有充足的时间对活动内容、食宿条件及带队教师进行比较和选择。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所创新,不能一成不变,以有问有答的形式,提高家长的互动率,从多角度引起家长的情感共鸣。网页上可以看到其他家长的评论,社交圈的口碑传播,更能减轻家长的顾虑,增强家长选择的信心。此外,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和孩子应一起参与体育研学活动,且要大力支持孩子积极参与,正确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品德,学社之间的团结协作及互相配合是家庭教育不能满足的,但在体育研学中完全可以满足。在体育研学旅行中,既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学到了运动知识及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拼搏进取、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家长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主动带孩子参与各级各类体育研学活动,其应注重活动的质量,进而使学校的体育研学旅行在家庭中得到延续[5]。
4 结语
研学旅行作为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市场规模增速明显,其全面顺利的开展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政策,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选择,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体育研学旅行的健身性与社会性、竞赛性与娱乐性、拓展性与实践性及生成性与教育性多方面价值属性,决定了其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少有人涉猎体育研学旅行领域,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极少,希望广大学校教师及相关从业人员能够把经验转化成理论,广大学者能够把理论付诸于实践,为我国体育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