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乒乓球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化研究
2021-11-22许可荆雯
许可 荆雯
(渤海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与宏观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所要求的“均等化和公平化”不同,对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应注重学习的“高质量性”和乒乓球项目的“专项性”,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做到均等公平与高质量完成乒乓球运动双向并举,尤其在2020年8月20日中国乒协正式公布组建国家乒乓球青少年集训队和国家少儿集训队,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等优秀专业乒乓球人才极大的激励,进一步为国乒青少年后备人才夯实基础,但青少年乒乓球体育公共服务、学校体育乒乓球的开展都呈现出上升缓慢甚至下降趋势,与传统三大球项目和后来居上的冰雪项目相比明显后劲不足,如何做到乒乓球竞技体育与乒乓球大众健身服务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通共进而满足青少年群体需求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1 乒乓球视角深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角度来讲,当前我国青少年乒乓球项目发展存在供给分配失衡现象,政府作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角色,关注重点始终放在竞技体育方面,虽然近年来体育公共服务的大众需求和国家政策在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手段,社会联合协同供给等多元模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些许进步,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如供给总量不够、供给不平均、供给质量不高等。乒乓球在我国具备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在青少年专项培养方面也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青少年乒乓球竞技体育能否为大众健身服务提供资源、共享资源是当前需要探索和改革的。
2 当前青少年乒乓球项目体育公共服务面临的窘境
2.1 高品质教练员、指导员稀少
《乒乓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2014—2024)》统计显示,全国区县以上在编乒乓球教练员约620名,部分教练员有运动员经历,55%的教练员学历达到本科以上。可见,全国范围内具备较高专业技能水平和与之相匹配的理论文化水平的教练员数量较少,大多基层年轻教练员虽具备较高学历,但实际文化理论水平并不深厚,尤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退役运动员工作安排不再像从前那样有保障,文化程度低的运动员工作安置愈发困难,多数专业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转行甚至失业,使得乒乓球职业前景再次受到重击,很多人在选择走职业路线过程中越来越谨慎,导致缺乏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阶梯层次无法构建。再加上社会市场中各种民办乒乓球机构层出不穷,这些组织往往不具备体育公共服务心态,完全出于商业利益,没有把青少年学生的教学培养、身心发展放在第一位,导致多数教练员教学觉悟不够,积极性不强,很难达到“高质量”体育公共服务目的。
2.2 中小学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困难
当前,多数学校仍存在落后的“体教分家”理念,达不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最新政策中增加体育课安排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等要求,导致乒乓球运动项目规模难以扩大,学生很难通过校内练习达到较高水平,校与校之间缺少高水平竞赛对抗,相关青少年赛事无法开展,学生参加比赛锻炼机会少、兴趣较低,很难长期持续进行练习,校园梯队建设困难,竞技水平得不到提高,无法获得较好的成绩,久而久之学校、家长、学生看不到成果和希望,选择转向文化课或其他项目运动的学习。
2.3 偏远欠发达区域发展失衡,乒乓球市场开发困难,品牌效应难以发挥
东西部及农村贫困地区在整个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不平衡是近些年相关部门及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虽然近10年多项国家政策和指导文件相继出台,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等对体育公共服务做出了极大的改观,但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到提倡中学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校代表队,以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项目为引领。此外,对于不重视乒乓球的地区,政府资金和体育财政补助匮乏,再加上地区传统原因,导致乒乓球品牌效应无法渗透,也就无法进一步拓宽乒乓球市场。
2.4 社会公益性乒乓球场馆供给不足
现今,每个城市专业的乒乓球场馆和各级学校、社会民营乒乓球俱乐部、健身房都具备充足的场地基础,但只能在满足特定时间、地点、人员条件下才能使用,而且往往都是消费性质的,而非公益性的,制约了乒乓球大众健身服务的发展,影响青少年在业余时间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没有最大限度地把所有场馆有效利用起来,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此外,社会相关体育公益组织机构责权不清晰,“公家私用”情况常有发生,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法制政策。
3 结合竞技体育优势,推动青少年乒乓球体育公共服务发展
3.1 建立社会乒乓球专项体育指导人才培养与评定机制
我国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少,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5月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共319919人,累计不到40万人,平均每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4298名社会群众,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仅197049人,累计持证人员不到20万人,平均每1名具有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6978名社会群众,所以,政府应加大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继续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与要求,结合实践放宽职能,让更多社会组织加入到乒乓球大众健身指导人才培养和评定中,面向专业乒乓球退役运动员的同时,也吸收其他项目优秀体育人才,加快扩大相关人力资源的规模与建设,让更多的乒乓球专业退役人才能够继续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既能创造就业又能促进乒乓球文化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新鲜血液”,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使竞技体育乒乓球产业与大众健身乒乓球产业有机结合,政府带头支持并增加相应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福利补贴、资金补助,激励更多专业人才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其中。
3.2 结合新时代趋势促使青少年乒乓球专项“体教融合”校内校外多元开展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专项运动进入校园势在必行,打破传统“体教分家”思想理念,加强学校体育专项技能学习,将乒乓球文化融入到校内、校外体育教学中,丰富校园乒乓球特色发展。(1)创建校内兴趣爱好健身课堂体系和专业特长培养课程体系双向并举,迎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高体育科目在初、高中学科中的地位,将体育学科纳入学业考试范围,逐步提高体育考试分值的要求,提高青少年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及认知性,学校应增加专项资金投入、聘请专业教师教练团队、建设校园高水平运动队和俱乐部,制定特色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招生选材、兴趣培养、竞技训练、组织管理一条龙服务;(2)以中国新时代特色为基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青少年为主体,社会、市场、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校外乒乓球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全方位鼓励社会组织机构提供公益性、免费性或半免费性体育公共服务,给予社会志愿者、体育指导员报酬补贴,扩大青少年校外体育运动范围,有条件的区域可增添社会公益性乒乓球体育场馆,使青少年能优惠或免费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结合新时代网络服务功能完善网络平台,创建青少年乒乓球体育公共服务大数据。
3.3 发挥乒乓球品牌文化效应,带动边远地区发展
2016年,中国乒协发布的《中国乒乓球运动第三次创业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求结合社会各界力量持续大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增加乒乓球运动群体参与数量。借助乒乓球在我国的优势,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竞技体育乒乓球职业方向发展的情况下与大众健身服务资源共享,尤其在偏远欠发达地区可通过构建新的服务渠道,利用网络平台把广大乒乓球爱好者联络起来,开展各种赛事活动,邀请职业球员与业余群众同台竞技交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既能在当地宣传乒乓球文化,又能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3.4 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根据国内实情改善体育场馆供给模式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数量已有显著提高,大部分学校、社区、单位、娱乐健身场所都有乒乓球台,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公益性乒乓球场所却少之又少,大多场馆都违背了“惠民、便民、利民”的建设初衷,完全基于城市规划、举办大型赛事等形式主义。对此,可以通过学习国外优秀经验来进行改进。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由非政府组织分配,如英格兰体育理事会和教育部,并非直接投入资金到体育组织、机构和企业,而是根据青少年体育发展需要划分资金。这与我国的机制存在很大区别,同时英国各种体育相关的组织机构都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得在英国各地方体育理事会设立的基金和补助金,这对促使社会组织发展青少年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帮助。我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逐步、科学地对这些方案进行结合、整改,形成适合我国的政策法制体系,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创造好的发展环境。
4 结语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乒乓球体育公共服务需要明确当前的缺陷,深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青少年校内校外乒乓球运动普及度,重视竞技体育乒乓球培养的同时,努力开展体育公共服务工作,使两个领域融会贯通、资源共享,积极调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机构、社会组织响应政府号召,建设公益性场馆,平衡地区差异,培养和鼓励乒乓球运动专业人员参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构建服务网络,为青少年提供更方便的运动学习机会。同时,结合国外优秀政策为我国创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增添经验,以求更好地完成政府相关政策要求,进而提供更好的体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