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2021-11-22张桂云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1年24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育人

张桂云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2014年《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首次提出“课程思政”,凸显了“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应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是指所有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全部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思政”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就是“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育人先育“德”。“课程思政”就是所有教师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基本要求是“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所有教师都应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滋润到每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

(三)“课程思政”价值目标是“培育时代新人”

培育“时代新人”是所有学校共同使命、是所有教师共同责任。所有学校教师理应肩负铸魂育人使命,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促使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心、报国志”自觉融入“中国梦”,从而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二、高职院校“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各大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思政意识不强、思政能力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协同育人不够、育人机制欠缺等问题亟须解决。

(一)“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思政意识不强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后,至今高职院校“三师”未形成共识,依然存在思政意识不强的问题。首先,“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解认同不强。高职院校有的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专业课教师主要任务是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从意识和情绪上抵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三师”在实际教学中价值引领还不普遍,这与“课程思政”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其次,“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规划行动迟缓。近几年,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高职院校“三师”主要精力投入一流学科建设上、高水平专业建设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思政能力不足

首先,“三师”的思政理论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三师”实施“课程思政”重要能力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到专业教学各环节,“三师”只有对思政理论理解透彻,才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然而,大多数教师不能有效地将思政理论融入实际教学。其次,“三师”的人文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不足。“三师”有了丰厚的人文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才能轻松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起来。然而,“三师”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掌握还是比较扎实,但在人文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掌握还比较欠缺。最后,“三师”的专业教学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如何精准地把握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恰当地嵌入到专业教学中,是当前“三师”面临的最大困难。然而,“三师”很少发精力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并加以教学利用。

(三)“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陈旧

“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基本遵循传统模式: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建立双向整合模式:缺乏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虽然有的专业课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没有与当前社会热点相结合,没有深挖课程与社会中的思政元素,这需要“三师”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扭转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融入当前社会热点和联系实际,引起教学共鸣。

(四)“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不够

“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全校“三师”协同下一盘棋,这是协同育人理念的体现。但“三师”实施“课程思政”时还存在协同育人不够的问题:首先,课程之间协同不够。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课比重偏大。在组织教学上,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历,教学内容无法与行业融合、与社会接轨,无法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无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达成协同育人的共识,育人合力远未显现。其次,课程内部协同不够。一方面横向协同不够。也就是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维目标协同不够。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目标窄化严重,由以前知识化倾向走向了技能化培养道路,却将价值引领目标丢弃了,造成了知识、能力与价值之间的割裂。另一方面纵向协同不够。一门课程应通过一二三课堂的相互协同,才能实现课程由知到行的全过程育人。当前,高职院校三类课堂并没有实现互相协同。第一课堂以专业教师知识灌输为主,第二课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实践活动为主,第三课堂以自媒体为主导的兴趣细分为主,出现了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现象。

(五)“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欠缺

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来看,首先,“课程思政”培训机制欠缺。入职前学校都会举行教师岗前培训,主要是师德师风培训,忽略了“课程思政”的培训。“三师”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并有针对的价值引领,这种素养的获得需要入职后系统培训,“三师”成长过程中缺乏系统培育机制。其次,“课程思政”保障机制欠缺。当前,高职院校已形成“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两大板块的分割。“课程思政”视为教学科研系统不愿插手、学工系统无法操作的领域,组织上没有保障。至今“课程思政”还没有完善的制度匹配,“课程思政”要求没有纳入教学评价、职称晋升等制度中。再次,“课程思政”激励机制欠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典型人物既物质激励也没有精神激励,不能充分地调动“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最后,“课程思政”考评机制欠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以融入性探索为主,未涉及考评机制,对“三师”评价基本止步于教学系统中的相关指标,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过多注重量化结果,被考评者处于消极被评价的地位。

三、影响“三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成因分析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各大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中出现以上问题,其深层原因归结为社会、高校、教师三个层面。

(一)社会层面

长期受国内外社会环境和各类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大学生意识形态育人工作可有可无,甚至传达崇洋媚外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学生。总之,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没有认识到隐藏于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非思政课中的思政功能,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及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解。

(二)高校层面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出后,各大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高校“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一方面,培训指导不够,缺乏外部支持。既没有培训指导,也没有训练场所提供,影响“三师”深度挖掘各课程中思政资源与育人效果。另一方面,专家指导不够。“三师”不仅要对自己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前沿动态、学科优势、教学内容等了如指掌,而且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由于专家指导不够,造成育人资源的挖掘不充分,“三师”“课程思政”能力没有较大的提高。

(三)教师层面

“课程思政”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应担负教书育人的职责。但部分教师育人内在动力不足外在压力巨大,影响育人能力提升。一方面,育人内在动力不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现实中有的教师认为只要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没有履行育人职责,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思政能力。另一方面,育人外在压力巨大。高职院校“三师”不仅承担着大量的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教学工作,而且还承担着教研、科研等。基于以上原因分析,“三师”在践行“课程思政”中都会影响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育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