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舞蹈结构在幼儿舞蹈编创中的应用

2021-11-22周磊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

灌篮 2021年24期
关键词:舞蹈结构动作

周磊 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

舞蹈在幼儿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要想让幼儿在舞蹈过程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师就必须做好舞蹈编创工作。在舞蹈编创中,舞蹈结构作为影响舞蹈效果的重要因素,应受到编创者的重视,为此,基于舞蹈结构来进行幼儿舞蹈编创有助于提高编创质量。

一、舞蹈结构的设计原则

舞蹈结构本身是指舞蹈中所呈现出的情节事件、人物、行动或矛盾突出与相关的安排,通常情况下舞蹈结构中分成引子、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五大组成部分,但是基于不同的那种舞蹈结构的设计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舞蹈结构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展示舞蹈主题,塑造舞蹈形象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编创过程中,需要明确舞蹈主题,在明确舞蹈主题的基础上,清楚不同舞蹈动作对于主题展示的影响以及舞蹈形象的影响,在结合舞者状态的基础上,保证所设计出的舞蹈结构具有更为突出的特点。第二,满足舞蹈体裁要求。不同舞蹈体裁所需要的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是不同的,只有保证所设计的舞蹈结构与舞蹈体裁相匹配,才能够使得最终所展示出的舞蹈协调性更高。第三,多样化与整体化统一的原则。在进行舞蹈结构设计时,一方面需要保证所使用的舞蹈动作更多,以保证舞蹈结构更为多样与丰富,满足观看者要求,同时也使得表演者更具有表现力。另一方面,若所呈现出的舞蹈不统一,则会使舞蹈产生混乱的感觉,无法突出舞蹈主题与舞蹈形象。为此,就必须遵循整体化的原则。因此,更要协调配合多样化与整体化,使其达成统一。第四,尊重舞蹈艺术的欣赏习惯与大众审美习惯。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欣赏艺术,只有满足欣赏者需求与表演者表演需求,其存在才具有意义,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审美要求,进而结合舞蹈主题与舞蹈体裁,做好舞蹈结构的设计,保证其满足舞蹈欣赏习惯。

二、舞蹈结构的形式

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1)传统式结构。这一结构是舞蹈中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该种形式是一种按照舞蹈主题来发展故事情节的形式。通常情况下,会从开端开始,逐渐发展到中间过程,最终达到高潮与舞蹈结局。与其他舞蹈结构相比,这种舞蹈结构形式层次更加清晰,能够很好的对舞蹈进行划分。(2)时空交错式结构。这一舞蹈结构形式更加注重表演者内心情感的展现,其通过采用倒叙、正叙、闪回相结合的方式,将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事件与情节融合交织到一起,与传统式舞蹈结构相比,这一结构层次融合强度更高,清晰度相对较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内容,因此对于表演者的要求会更高,更适合于表现力较强的表演者。(3)拼贴式结构。这一结构具有碎片化特点,目前在舞蹈剧场中应用居多,其主要通过重新整合人、环境、事件、思想等因素,让元素实现重组,从而呈现出一种交错的时空状态,其所呈现出的舞蹈更具有特点。(4)篇章式结构。这一结构主要是由几个段落或独立的场景组合起来的。在这一结构支持下的舞蹈中,所呈现出的主题是统一的,但每一场每一幕也都有其相对独立的主题,通过几个独立篇章的组合,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因此,这一舞蹈结构更注重篇章之间的协调统一。总之,舞蹈结构是舞蹈编创的基础构成,只有做好舞蹈结构形式的选择,才会保证最终舞蹈呈现的效果。

三、舞蹈结构在幼儿舞蹈编创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幼儿水平,做好结构设计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舞蹈结构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学前教育学生只有做好舞蹈结构选择与设计,才能够使得自身舞蹈编创能力更强,后期为幼儿提供与其更匹配的舞蹈练习。

在进行舞蹈编创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讲解舞蹈结构的重要性以及舞蹈结构与幼儿之间的联系。首先,教师应为学生讲解舞蹈结构内容,重点包含舞蹈结构特性、舞蹈结构形式分类以及不同结构形式的特点,保证学生具有更强的理论支持。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够编创出适合幼儿跳的舞蹈,就必须分析幼儿特点。让学生了解到幼儿在不同年龄时的发展情况,此时必须结合幼儿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在了解幼儿大班、幼儿小班学生身体发展规律与心理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帮助其选择出更适合的结构设计。再次,由于不同幼儿的发展环境与幼儿的遗传因素是有差异的,因此讲解舞蹈编创知识时,也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要结合每一位幼儿的实际表现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出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使得最终编创出的舞蹈更具有灵活性特点。最后,为了让学生掌握舞蹈编创中舞蹈结构的选择与设计,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通过分析不同舞蹈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使用效果,让学生掌握到舞蹈结构在舞蹈编创中的重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幼儿舞蹈编创与舞蹈结构设计的联系,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幼儿舞蹈编创能力。

(二)丰富舞蹈形式,展现动作情趣

动作有趣程度是决定幼儿进行舞蹈表演积极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想让学生编创出幼儿愿意去表演的舞蹈,在让学生了解到舞蹈结构与舞蹈编创之间的联系后,就需要从舞蹈结构出发,丰富舞蹈表现形式,并通过引入趣味动作,提高舞蹈整体趣味性。

根据对大部分学生幼儿舞蹈编创情况的分析,发现其在编创中主要存在着创作相似度高、动作重复的情况。结合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加以解决。第一,呈现新舞蹈,分析新舞蹈中所包含的动作,以此来积累幼儿舞蹈动作素材。使得学生后期从素材库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动作时,有更多的选择。第二,进行动作改编。以学生当前所编创的舞蹈为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将其中运用的简单的跑、跳动作变为一些具有参与度的动作,可以将其转变为两个小朋友拍手或拉手跳舞的动作,通过进行动作改编,让学生拓宽自己的舞蹈编创思路与眼界,丰富学生舞蹈动作库。第三,引导学生丰富自己所编创的幼儿舞蹈形式,让更多有趣味、有故事情节的动作得以在舞蹈中体现。第四,以幼儿生活为支持,做好趣味动作的引入,现阶段,在网络快速发展背景下,各个小视频平台展示出更多幼儿生活片段,其中也包含到很多有趣的动作和故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小视频时注重对幼儿生活的积累,将其中有意思的内容和动作融入自己所编创的舞蹈之中。但在选择趣味性动作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动作与舞蹈结构和舞蹈主题的匹配程度。

(三)融入舞蹈情节,完善舞蹈结构

基于幼儿年龄特点,要想做好幼儿舞蹈编创,不仅需要做好动作的选择,更需要结合舞蹈结构做好故事情节的编创。基于此,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首先,教师需要通过为学生呈现出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舞蹈情节与舞蹈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舞蹈情节下,幼儿的舞蹈状态,借此让学生了解到舞蹈情节影响着幼儿对于舞蹈的感兴趣程度以及最终的表演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注重舞蹈情节的设计。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幼儿舞蹈编创时,需要为学生讲解如何设计舞蹈情节。一方面,学生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对于生活故事的收集工作,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对生活情节与故事进行充分想象,拉进学生与幼儿的距离。另一方面,幼儿舞蹈的编创最终需要与幼儿产生共鸣,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幼儿对不同舞蹈情节的感兴趣程度,使得学生掌握舞蹈情节编创的切入点。再次,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舞蹈情节的引入目的是为了丰富舞蹈内容、完善舞蹈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从舞蹈结构整体上进行考虑,通过分析舞蹈情节的融入是否可以突出显示主题、是否可以让舞蹈结构更为完善,来判断出不同的舞蹈情节是否适合于该幼儿舞蹈。最后,为了让学生所编创的舞蹈具有更强的整体性,可以让学生从故事角度对动作进行分析,若所有情节发展按照一条线路进行,则说明故事整体性更强。若学生无法将舞蹈情节串连在一个故事中,则说明舞蹈情节不统一、不完整,此时需要进行调整。通过进行这一教学与训练,学生具有更强的评判能力与审美能力,其后期进行幼儿舞蹈编创时,最终呈现效果会更加理想。

(四)搭配合理音乐,突出舞蹈风格

幼儿舞蹈编创中最需要考虑到幼儿的情绪状态,因此幼儿舞蹈不仅需要满足结构、形式、动作、情节要求,也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因此,就需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在幼儿舞蹈编创中运用的重要性。一方面音乐可以调动幼儿积极性,活泼的音乐也会使幼儿活跃起来;另一方面,音乐也是舞蹈的灵魂,只有实现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所呈现出的舞蹈才更具有活性,更加完整。

以舞蹈结构进行幼儿舞蹈编创时,要想突出体现舞蹈风格,就要做好音乐选择工作。第一,选择情绪明确的音乐,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听觉十分敏感,且他们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直观感性更强,只有选择情绪明确的音乐,其辨识度才会更高,幼儿受情绪的积极影响会更为明显。第二,选择与舞蹈主题及动作相匹配的音乐,只有保证音乐与舞蹈动作十分契合,幼儿感官效果才会更强,其才能够更快速准确的记住不同音乐点时应做出的动作,提高幼儿舞蹈表演的流畅度。第三,保证舞蹈节奏与音乐节奏的适应情况。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幼儿舞蹈编创能力,降低后期配乐的难度,在教学中最好能够让学生先选择出适合幼儿的音乐库,后期在完成舞蹈内容编创后,选择出情绪相适合的音乐。最终结合音乐节奏与动作节奏进行适当调整与改编。为了让学生掌握音乐搭配技巧,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做好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工作,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幼儿舞蹈编创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满足幼儿成长需求,做好舞蹈教学工作,就必须让学前教育学生可以从舞蹈结构出发,通过做好结构设计、动作设计、舞蹈情节的完善与舞蹈风格的确定,最终使舞蹈编创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状态,为幼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舞蹈结构动作
下一个动作
律诗的开合结构
论结构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巧妙运用舞蹈技巧